分享

今日食普847期: 鲨鱼效应,心理效应中的动植物(39)

 卧竹轩主 2022-09-15 发布于江苏

大多数的鱼类体内有,可以在水中自由沉浮,靠充满和释放气体来升降。潜水艇就是仿生鱼类下潜或上浮的。

鲨鱼却没有,理应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被其他水生动物吃光。然而鲨鱼不仅没被消灭,反将那些比自己自身条件好的鱼类无一例外地作为它的猎物,成了名副其实的“海洋霸主”!

鲨鱼效应

鲨鱼与鳐、魟和银鲛等鱼类属于软骨鱼类,在进化过程中处于较为原始的低等鱼类位置。软骨鱼类有800多种,几乎全是生活在海水中的食肉动物。鲨鱼是其中游速较快的大中型鱼类统称,包括25个科。

正因为没有鲨鱼不能打瞌睡,一睡着了停止活动就会下沉。若要不下沉,必须不停地游弋,因而它只有活跃和不活跃两种状态。当然也有个别的鲨鱼,比如护理鲨,会一动不动地趴在海底。

鲨鱼没有,为了活命而不停息地游动,使自己的身体异常强壮。它行动敏捷,身体基本都是流线型。也正是由于无鳔这一先天不足,却练就了一副强健的身体。成就了鲨鱼的“海洋霸主”地位。

鲨鱼的生存方式,寓意通过自身努力,可化劣势为优势,应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话。

先天不足,后天可补”,就可称作“鲨鱼效应”——Sharks effect

自我激励

鲨鱼效应”提示人们,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或是国家,要正视自身的先天不足,不停的努力奋斗,勇于拼搏创造条件,化劣势为优势,转危为安。要学会认识自己的优缺点,积极改善薄弱环节,做好资源整合。

鲨鱼效应鲇鱼效应有个共同点,都是一种激励机制,所不同的是主体不同。鲇鱼是激励沙丁鱼,而鲨鱼是自身激励。

众所周知,霍金就是“鲨鱼”,21岁就患了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俗称渐冻症。

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被禁锢在轮椅上50年顽强地与疾病斗争,并成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更多真相

鲨鱼由天然劣势转变为优势,并不仅限于体能上,它还进化出一些“特异”功能。比如它有很灵敏的电磁感应能力,可准确地定位猎物;它有极其灵敏的嗅觉,可以在几公里外嗅出血液。

鲨鱼的大脑分成了完全独立的两个部分。每当一部分工作时,另一部分就处于完全休眠状态。多数鲨鱼靠大脑轮休,保证不停地游动。

它还有尖锐无比的牙齿。鲨鱼的牙齿有5~15排,最外的第一排是正常使用的,后边几排平时躺平着备用。第一排牙齿一旦有一个脱落,后排的牙齿就会马上向前移动来替补。

鲨鱼牙齿的使用率和破损率都很高,几乎每天都会发生换牙,10年之内能换掉2万余只牙齿。

另外有研究得知,其他鱼类控制沉浮也并不完全靠主要用来调节自身密度的,使之与周围液体密度保持一致。真正控制鱼类沉浮的是鱼鳍,这和鲨鱼们没有两样。

还有研究表明,鲨鱼巨大的肝脏可能起到了的替代作用,用来调节自身的密度。鲨鱼肝内含甘油二酯较多,比一般鱼肝内主要是甘油三酯的密度要小很多,借此帮助调节沉浮。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