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毛泽东3次登上故宫城墙,却不肯入宫门半步,只说“在这里看看”

 茂林之家 2022-09-15 发布于湖南

前言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来了北京不去八达岭看看,算是白来了。其实,北京景点的人气第一,那还得是故宫。主要故宫在城市中心,真正意义上的主城区中的“主城区”,比远在郊区的长城交通方便得多。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你可能没去过八达岭,但你肯定去过故宫,甚至是不止一次地去过故宫。或者很多人不愿意称之为故宫,而更愿意叫它紫禁城,因为这样更有历史性和故事性。

如果你是一个历史爱好者,那么你一定会喜欢紫禁城,看到这里的一砖一瓦,都能联想到很多故事。

1954年5月,春风吹进北京城,北京人脱下厚重的棉衣,换上鲜亮的春装,走出家门踏春。这个月故宫新办一个展览,正在展出一批新整理出来的文物,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让这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宫殿变得鲜活起来。

春天的日光温柔而和煦,毛泽东在公安部罗瑞卿的陪同下,在故宫的城墙上散步。高高城墙上视野很好,光线清晰,可以看到故宫内部不少游客走动,由于办新的展览,人要比往常多一些。

毛泽东停住脚步,远眺故宫的内部,目光中有些向往。旁边一位陪同的人员见了,轻轻建议道:“主席,最近新展出了一批文物,不然您去看看?”

毛泽东听后摆摆手,表示不进去,移开了目光,继续在城墙上散步。故宫面积不小,绕着城墙转一圈有些路程,大家就陪着毛泽东在故宫城墙上走走停停。

毛泽东爱读史书,讲起话来引经据典,故宫对他来说宛如一座“活历史”,他应该很愿意进去看一看的。但建国后,毛泽东先后3次来故宫,都只在城墙上转了转。

不少随行工作人员都建议他进去看看,但毛泽东就是不肯踏入宫门半步。主席每次都回答:“不进去了,就在这里看看。”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明明毛泽东喜欢历史,对故宫也有向往,怎么就只在城墙徘徊,不肯进入宫门看看呢?这个故事还要从毛泽东第一次北京之行说起。

初入京城,故宫中住着个小皇帝,不对外开放

1919年,国内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所在的长沙聚集了一大批进步青年。大家商量着想去都城北京看看,听说北京有全国最好的学府高校。

当时交通不便,湖南和北京距离远,几个年轻学生银钱紧张,一路上节衣缩食,费了不少功夫才来到北京。到了北京之后,毛泽东先拜访了他的老师杨昌济,并借宿在老师家。

休息了一夜,第二天杨昌济老师就叫女儿杨开慧带着毛泽东出门转转,领略一番北京的风土人情。杨开慧性格热情开朗,一路上说说笑笑,带着毛泽东到了鼓楼大街。

老北京鼓楼大街很热闹,临街摆了小摊贩,各种北京小吃、北京物件琳琅满目。街上来往的人群交汇,生活气息浓厚,两个人一路走着,慢慢就都安静下来。

他们穿过了热闹的街道,来到金水河河畔,对面就是故宫城楼了。毛泽东望着不远处威严的城楼,心中幻想城中的景象,喃喃自语般说:“你说故宫这么大,皇帝一个人住在里面难道不闷吗?”

杨开慧听了,话语倒是更为直白:“北京城很多人都没有房子住,每天睡在大街角落,凭什么一个被废的皇帝就能住这么大的地方?”

阳光洒在金水河河面,在河面上泛起粼粼波光,河边对话的一对男女,似乎都沐浴在金光中。毛泽东转过身,看着杨开慧的眼睛,认真地说:“所以我们要去做一件事,让大家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杨开慧不禁思考:“你说小皇帝会想些什么呢?你说他知不知道宫外的事呢?”

白天见过了紫禁城,晚上毛泽东躺在床上心绪万千,他默默地思考:中国的未来到底在哪里呢?

毛泽东一群年轻人来北京,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申请赴法勤工俭学。过了一段时间,北洋政府批准的名单下来了,大部分人都获得了出国留学的机会,毛泽东也不例外。

但毛泽东却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出国留学的机会,留在国内革命。毛泽东是个说干就干的人,决定的事情就不会再犹豫,于是就从北京回到了长沙,继续他的事业。

1919年12月,回到长沙没多久的毛泽东,再次进京。这次是为了上书北洋政府,请求镇压在湖南为非作歹的张敬尧军阀。毛泽东没有再去麻烦老师,而是住在了福佑寺。熟悉清代历史的朋友应该对福佑寺有印象,这里曾经是康熙年少时期的避痘处,离故宫很近。

不过毛泽东并没有心情关心故宫的事情,他一心想着湖南境内受军阀压迫严重,普通百姓的日子很不好过,也不知不知上书北洋政府能否有效果。

而且1919年,故宫中还住着溥仪皇帝,不对外开放。恐怕毛泽东自己都没想到,等他下一次再来北京,中国已经彻底“换了人间”。

溥仪

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

1949年3月23日,是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搬迁进北平的日子。毛泽东凌晨三四点睡,早上十点就又起来了,刚出门就碰了周恩来。周恩来过来打招呼:“没有休息好吧?”

毛泽东语气很轻快:“休息好了,睡四五个小时,精神就很好了。”

周恩来又关心道:“多休息一会儿好,长途坐车很累的。”

毛泽东开起了玩笑:“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进京赶考’嘛,精神不好怎么行呀!”

周恩来听了笑起来,也跟着开玩笑:“我应当都能考及格,不要退回来。”

毛泽东在空气中挥了一下手,坚定地说:“决不能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早在1月份,林彪、罗荣桓就带着东北野战军为了北平城,但迟迟没有发动进攻。就在东北野战军兵临城下,准备打开北平大门的时候,中央军委及时叫停了军队。

北平城中国民党兵力已经不多,只剩傅作义带着手下在抵抗,从军事实力来看,东北野战军解放北平并不困难。那么中央军委为什么要在这样重要的时刻叫停军队呢?

中央军委下达电报是这样写的:对于北平城里的傅作义,我们尽量采用和平额谈判方式争取,北平要是打烂了,对全体中国人都不好交代。

1925年,溥仪被赶出故宫,故宫被改建成“故宫博物院”,成为一处大型文物保护景点。毛泽东等中央领导考虑到对城市和人民的保护,尤其北平城是历史老城,城内文物古迹遍地,损坏了实在可惜。

1月份,毛泽东还在西柏坡的临时驻地,他一边抽烟一边看战报,思考如何妥善解放“平津地区”。早期,派出代表和傅作义谈判。傅作义却执迷不悟,决定要死守北平城。

经过党中央共同开会讨论,决定先解放天津城,给北平施加压力,力争能和和平解放北平。负责守卫天津的是陈长捷,听说解放军要攻城,扬言解放军三十天也打不下天津。

结果解放军狠狠打脸陈长捷,仅仅花了30个小时,就解放了天津全境。天津一战很大程度上震慑了驻守北平的傅作义,1月31日,傅作义放弃了负隅顽抗,带着军队接受了解放军的和平改编。

北平城这一次逃过了厄运,主城区基本没怎么被破坏,故宫更是一声枪炮也没响,最大程度地保护了下来。

傅作义

经过一小段时间的整顿,党中央核心机关终于决定要进驻北平了。在这之前,毛泽东还和手底下的一群警卫员进行了一场谈话。有一天,他散步走到了警卫员的屋子,和一众警卫拉家常。

“你们进城的工作都准备好了吗?这屋子可不像要搬家的样子。”

警卫排的排长阎长林代表大家出来说:“我们东西少,基本没有家具,棉衣和被褥都拆洗过了。桌椅板凳都是国家的,交给行政科就行。”

毛泽东听了这话挺满意,接着问:“进北平之后干什么,你们想过没有?有没有进城享福的思想?”

依旧是阎长林出来回答:“大家讨论,进城以后要提高警惕,做好保密、保卫工作,防止破坏和捣乱。还有对大城市的花花世界,要做到贫家不能移,决不中糖衣炮弹。”

毛泽东露出了笑容,高兴地说:“你们的准备工作都不错,既有物质准备,也有精神准备。”

回到屋中,毛泽东叫人给他写了一份警卫战士的名单,他看着名单陷入了沉思。过了一会,毛泽东拿起笔,在名单上圈出14个名字,对阎长林说:“这14名同志,先去文化学校学习,等他们回来了,你们剩下的6名再去。”

接着毛泽东又嘱咐:“马上就要进城了,以后的工作重点就是搞建设,没有文化不行,不学习就要落后。”

给故宫大扫除,清理出25万立方米的垃圾

早在解放北平之前,党中央就考虑到了对城内文物古迹的保护,为此还专门开了几次会。最终还是毛泽东提议,先让人绘制了一幅北平城区的大致地图,地图上标记了一些文物古迹、生活建筑。

地图绘制好之后,就拿给战士们和同志们传阅,让大家对北平城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进城之后也不会闹出大乱子来。

尽管做了细致的准备,但进入北平之后,中央还是遇到了不少麻烦,其中一个麻烦就是垃圾处理。由于之前国民党政府长期不作为,北平城内堆积了大量垃圾,而且大部分都堆积在文物古迹周边。

垃圾长期不处理,很多已经发出恶臭,严重影响了市民的日常生活,对城市形象也很不友好。于是北平时任市长叶剑英提出了“大扫除”的建议,并很快得到实施。

故宫附近是重灾区,而且作为文物古迹,清理难度较大,叶剑英亲自带着人先来进行考察。为了方便统筹规划,叶剑英先带人上了故宫城墙,拿着望远镜观察墙内的情况。

他看了一圈,和身边的小战士念叨:“故宫是我国重要的文物古迹,一砖一瓦都十分宝贵。因此在清理时要格外小心!”

给故宫“大扫除”可不容易,先给所有参加保洁的同志进行科普,如何在不破坏文物的情况下做清洁。之后分工合作,用小推车、三轮车将垃圾向外运送,最后再集中运输到城外填埋处理。

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统计之后,发现一共从故宫中清理出25万立方米的垃圾。清理完垃圾,故宫总算干净许多,有了些往日皇宫的气派。但还有一个大麻烦,就是房屋建筑的破损和坍塌。

由北平军管会牵头,从全国召集古建筑保护专家到北京,共同商讨故宫的修复和保护事宜。这可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长久工作,根据专家建议,立马对故宫展开修缮恢复工作。

毛泽东特别关心了这件事,还做出指示:“中华民族拥有灿烂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我们一定要保护好故宫。”新中国刚刚成立,政府资金并不充裕,却拿出了大量“专项资金”,对故宫进行修缮以及管理。

1954年,毛泽东提出要去故宫看看,叫上故宫保卫科科长韩炳文和给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就出发了。汽车从中南海一路开到神武门,一路都很低调,没有惊扰任何群众和游客。

到神武门,几个人下车步行着上了城墙,走到东华门附近的城墙,不知毛泽东是累了,还是想在此看看风景,他叫工作人员找了个小马扎,往地上一放就坐了下来。

毛泽东变戏法似的从怀里掏出一个橘子,对众人说道:“来来来,大家一起吃个橘子。”说着干净利落的剥开橘子分给大家。

旁边的韩炳文一边接过橘子一边说:“主席,要不然我们一起去故宫里面走走吧。”毛泽东摇头拒绝了,接着问起韩炳文故宫当下的管理情况,两人聊了一大堆故宫相关的问题。

韩炳文一边和主席聊天,一边思考,主席既然这么有兴趣,为什么不肯踏进宫门呢?突然他灵光一现,似乎明白了主席的用意。韩炳文再次建议:“主席,故宫博物院新展览的文物在午门,您要不要去看看?”

毛泽东一听是在午门,不需要进入故宫,同意了韩炳文的建议,收起小马扎,和一众人往午门城楼走去。午门这里举行的是一个小展览,叫做“基础建设文物出土展览”。

展品数量不少,毛泽东却很有兴趣,一件一件地仔细看,一直到黄昏时分,才下了城墙,坐车回去。

一天过后,毛泽东还惦记着上次看的展览,又一次来到故宫的城墙。他还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上次午门那个展览我们没看完,这次就先去午门。”

午门城楼上的展览,内容丰富,不仅有故宫内收藏的一些展品,还展出了一些古人类化石和古生物化石。毛泽东对着“北京猿人”的考古发现看了好一会,还发出“这就是历史啊”的感叹。

一旁的工作人员见了,和上次韩炳文一样,建议:“主席,我们要不要进故宫里面看一看?”

毛泽东依旧和上次一样拒绝了,还说:“进去干什么,我们是来看展览的,看完就走嘛。”而且主席还表达了自己永远不会进紫禁城的意愿。

这次看完展览之后,没过几天,毛泽东第三次,也是他最后一次来到故宫外。和之前两次一样,毛泽东照旧登上城墙散步,这次城墙上有点微风吹拂,天气非常好,能见度极高,可以望到很远的地方。

毛泽东在故宫城墙的西北角停下,叫几个随行的工作人员一起拍照。这地方主席选的巧妙,向东能望到景山,向西能望到中南海。可能受到主席好心情的感染,拍照时大家都笑得畅快极了。

结语

毛泽东不肯入宫门半步的原因,很多人应该猜到了:作为中国新一代的领导人,毛泽东不希望自己和封建皇权有一丁点的关系。故宫的意义太特殊了,它是封建皇权最后的纪念,和毛泽东的追求和理想是背道而驰的。

建国后,海外不少同胞给毛泽东送了古董字画,毛泽东确实也喜欢这些东西。但他并没有自己收藏和留下,而是立下一条规矩:他个人收到的礼品一律交公。

比如现在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书法《双鹤瑞舞赋》、《兰亭十三跋》、《上阳台赋》等,就是毛泽东收到之后,又转赠给故宫博物院的。

毛泽东是真正做到了,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大于个人利益,他的一生全部贡献给了国家和人民。所以我们才会长久的怀念他,并由衷的敬佩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