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洛克线植物记》

 一帆csp 2022-09-15 发布于广东

网上下单买了本《洛克线植物记》,收到后一口气看完了。

作者花间老师非说还要送我一本签名版,太荣幸了,收藏。

看完书,功课是要做的,这也是我最近给自己的看书任务,也是一种仪式。


这本书的关键词是洛克线、植物记,也许很多人对“洛克”二字很陌生,两年前,我也是。可这两年来,这两个字却与我分不开了,所以,聊这本书之前,先说说我跟洛克线的渊源,跟作者花间老师的缘分。

话说去年的一个夏日,在东莞植物园闲逛的我,突然发现大名鼎鼎的檀香树,由此引申到檀香山,再联想至壹木读书群多次有人提到刘华杰老师的《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这本书。就是在刘老师的书里,我第一次知道了洛克。

约瑟夫·洛克是美籍奥地利探险家、植物学家、地理学家和语言学家,刘华杰老师正是以研究洛克的名义去了夏威夷群岛,然后踏着洛克的足迹,在近一年时间里在夏威夷群岛风餐露宿,攀爬数十条山道,又去拜访了与洛克相关的一些人与事,回来以后写成了这本书。

洛克为中国人所熟悉,正是因为“洛克线”,洛克线是洛克曾经徒步考察的最经典线路,香格里拉一词也由此而来。1920年洛克受美国农业部的派遣,到缅甸、泰国和印度采集大风子树的标本,期间多次进入中国境内,并被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所折服。从1922年起,他就把中国作为了自己唯一的探险宝地,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先后到过云南、西藏、四川、甘肃、青海等地。1928年3月,约瑟夫·洛克从木里出发,穿越稻城、亚丁等地,深入贡嘎岭地区。他两次穿越稻城亚丁之后,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发表了他撰写的文章和拍摄的照片。洛克探险时从木里穿越到贡嘎岭地区的这条线路,就是后人所说“洛克线”。


▼这是洛克先生当年走过的路线。


花间老师是读书群的群友,其实一直不熟,直到有一天,他找我索稿,其时他给《天水晚报》博物版组稿,要了我的《胡椒》,我当然求之不得。后来陆陆续续不断联系、索稿,很快熟络上了。

在《洛克线植物记》里,花间老师是这样介绍自己的:诗人,自然博物爱好者,痴迷山野,沉醉寂静;行走户外15年,在秦岭、贡嘎山、亚拉雪山、亚丁三神山、格聂神山、青海湖、祁连山、阿尼玛卿山、黄河源、甘南、横断山、家乡古坡草原等山川留下足迹;近年聚焦于洛克在中国的地理考察研究。

其实,花间老师离我很远,第一,他老家在甘肃,物理层面上跟我相差甚远;第二,他痴迷山野徒步,这于我的身体素质而言,属于能避则避的挑战;第三,他是诗人,文字功夫非常了得,我只有仰望的份。

然而,花间老师又离我很近,第一,我们一直待在读书群,对博物有一定层面的共同爱好,尤其他对植物的爱好;第二,他在深圳工作许久,拉近了我们地理上的差距,南方的一草一木,他也了然于心;第三,对他本书出版起里程碑意义的中科院植物所举办的全国首届博物植物学培训班里,里面好多共同的好友,比如小丸子,纪老师,乐乐,晓青等。

然后,我又翻到了他曾经在壹木读书群分享过的《壹木读书会 | 洛克 洛克线 洛克线植物》。

所有的,所有的,串联一起,真的是缘分。


《洛克线植物记》是追随1928年美籍奥地利博物学家、地理探险家、植物学家、语言学家约瑟夫·洛克先生考察穿越贡嘎岭路线的足迹,用两个时间段,再现了沿途藏地高原春夏植物、地质地貌、风土人情。

这是“洛克线”首次较为全面的博物考察记录。

本书是对藏地高原山花与自然景观的虔诚礼赞,也是对洛克先生的致敬之作。

▼这是本书的目录。

由于对这本书背景的熟悉,我早就对它有了期待,收到书后,我扔下手机,花了一个晚上,一口气把它读完。

这几个小时里,我完全沉浸在花间老师的描述中,跟随着他的笔墨,走了一趟洛克线。高山、秘境,那些美丽的高山植物,那里的风土人情,体会到寻找虫草其中的艰难,也感受到他们看到虫草的那份惊喜。

花间老师是诗人,书中描绘的山水花木、人情事物,字里行间皆充满诗意。

花间老师是摄影师,在如此艰难的徒步途中,竟然能展现出这么美好的画面,无论是构图还是光线,都充满了张力。

花间老师是博物人,自带博物人的良好心态,文字的修养,行走间的智慧,又展现了一个博物人的博爱精神。

同时,花间老师还是植物爱好者,在如此艰难的徒步环境下,还能收获并拍得那么多珍稀的植物并准确定种,若非热爱,何以至极。


在我理解,每本书的出版,都有个受众对象,那么,如此优秀的《洛克线植物记》的受众对象是谁?

它首先是一本博物读物。刘华杰老师说,它是向博物学家洛克致敬的一部非凡博物学作品。同时,

它也是一本高原的植物图鉴。书中有很多高原植物图片,文中对它们的生境及形态也有很多非常优美的描写,加上植物的定种,对于后来刷花人来说,这无疑不错的参考书,而对于我而言,也能从书里云赏到优雅的高原植物。

本书非常适合户外徒步爱好者阅读。书里有线路,有标志性的风景,有扎营的地方,有休息的地方提示,花间老师还在书的后面很贴心的附上了行装清单,以及徒步户外的安全教育、行事规则,可以给想要穿越这一条线路的徒步爱好者们提供一些指导。

同时,本书也是一本散文,一本游记,花间老师用满腔的热血和优美的笔触,把草木山水都糅合在行云流水的文字间,读之,叹之,幸之。


下面摘录一些文中的前段,欣赏一下花间老师的优美文字。

……一天的重负,急升,躬行,少言,在下午近五时,换来了阳光穿透云层的报偿!奖赏了海拔4000多米区域的平缓!回报了我站在一个山包,可以暂时卸下疲惫,对逆光中第一个高原牛场长久地凝视……那里有神祇的宁静!有牛羊的安息!有久藏于我内心的应许!我们从跌宕进入安详,从人间来到神国。

……如果这尘世真有天堂,天堂就是今天早晨新果牛场的模样!太蓝了,这天空,蓝得让人心生羞愧,都不好意思多看几眼。我知道自己,不配这蓝!石崖顶面光线还未照到的地方,是泛着蓝白微光的终年积雪,我不配这白!新果牛场,被连续两天大雨滋润的草叶,在逆光中有如海面的粼粼波光,这海面嫩黄清亮,我不配这清亮的绿……

……当你靠近并仰望这些巨石,你会真切感觉它是有生命的,它就是先知。它上面的杂草,从石缝里长出的矮树,是它的毛发,也是它的思想。是它的深深爱思,是它的怒发冲冠。我用手摩挲它,触摸它的沧桑,它的粗粝,它的冰冷——并通过冰冷迅速传导给我的启迪。有时我会和它说上几句话。微风滑过草叶的唰唰声就是它对我的安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