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赤子的境界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传统文化中,赤子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境界的表达。如何理解赤子呢?

        先看一个小场景:

         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二岁的娃娃逛街。娃娃被棒棒糖吸引了,想吃。妈妈出于多种考虑没有给娃娃买,拉着娃娃走了。娃娃一步三回头,万分不舍。

         晚上睡觉时,妈妈跟娃娃道晚安。娃娃亲了妈妈后说“我爱你”,继续表达他的想法:“我想棒棒糖。”

        这个娃娃就是赤子,娃娃的内心就是赤子表达的境界。

         娃娃与常人一样,有感情的表达,有爱有迷恋。娃娃也与常人一样,有喜欢的东西,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但是,娃娃对棒棒糖的喜爱,只是放在这个物上,并没有转移出去。娃娃爱自己的妈妈,也喜欢棒棒糖,这两份感情没有纠缠到一起。如果两份感情纠缠在一起后,要么因为对妈妈的爱放弃了对棒棒糖的喜欢,要么就是因为对棒棒糖的喜欢放弃了对妈妈的爱。然后必然就会出现这样的两种可能:因为爱妈妈是伟大的情感,就开始反感甚至讨厌棒棒糖;或者因为对棒棒糖的迷恋转而反感自己的妈妈,说这是个坏妈妈。

        成人常犯的错误就是把两种感情纠缠在一起。我们向他人讨要一个东西而不得,我们就会在心里想:这个人讨厌,这个人小气。把讨而不得的东西转移到对人的讨厌上了。我们在酒桌上敬他人杯酒,他人小抿一口,我们在心里会想:这人看不起我?我们向他人热情打招呼,他人应了一句匆匆走了,我们会想:这人怎么这样?我没有得罪他呀。诸如此类,多如牛毛。

        可悲的是,我们成人还往往把持有这种错误的想法当成了“精明”,“机智”,并乐此不疲。然后把自己的错误认定、臆想判断再说给其他人,戴上了“小气、看不起人、自私、阴险、冷漠”等标签。

        他人“被”戴上了标签固然无奈,最可怜的是犯这种错误的人们。因为自己错误的理解了他人的行为,导致给他人定位不准确,在以后的接触交往中,必然会影响自己的行为。误认为张三对自己“好”,便不设防的交待了自己的底细,事实上出卖了自己。误认为李四对自己冷漠,很多事情就不愿意找他帮忙,耽误了不少机会。等等。

        赤子之心,是很简单的处理遇到的事情和自己的感情。所有的喜怒都著在引起这份情感的物上,绝对不会转移到人的身上。如同那面镜子,照到怒的事物,便怒;照到喜的事情,便喜。事情解决之后,喜怒随之而去,又回复到安静的状态。赤子之心,圣人之心,都如镜子。

         但凡俗之人偏不。所有的感情都久久地留在心里,不仅不赶紧消化,还让其不断发酵,直至爆发。

        有一个笑话就很说明这个道理。

        某个精明人,要求王二办事。精明人在出门的时候,便开始回想与王二的种种交往,当然就想起了自己给王二标注的标签。然后就设想场景了:见到王二,说明来意,王二定会说:平时见不着你,有事就出现了。这个精明人开始心里有气了。然后就接着设想下去:他若这样说,我一定要好好解释一下。可是王二是一个记仇的人,估计是说不动了。然后这个王二就会赶我走,不给我办事。我能怎么办?

        就这样一路想一路发酵,到了王二家门口,自己已经气的不行了。等到王二开了门,没等王二开口,这个精明人便开口大骂:你有什么了不起!好像都会求你似的!转身就头也不回地走了。

        让心干净,让事情简单,就是大道至理,就是赤子的心,也是圣人的心。这里的干净、简单,不是照单全收的痴,也不是人云亦云的呆,而是世事洞明之后的真学问,是滤去了种种虚假的表象、直指事物真相。它不需要指桑而骂槐,这是心灵的扭曲;也不需要指鹿而言马,这是灵魂的虚伪。正因为如此,娃娃便直白的表达“想要棒棒糖”,也真诚表达“我爱妈妈”,两份感情同时存在,并不冲突。在表达这种种感情的时候,都没有与其它的事物扯上一星半点关系,很纯粹,很简单。

        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在商谈具体事的时候,可以吵,可以急。但在事情之外,仍然保持良好的个人关系。敬爱的周总理,就是这样的人,在谈判桌上为原则立场决不退让,谈判桌下,个人私交友情深厚。二者并不冲突。做人到如此极致,周总理是完人。

        因此,圣人也有情感的表达,圣人也会发怒。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