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解密5:灵台方寸山下的樵夫,这个人物有何出处?有何寓意?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西游记》第一回,说到那猴儿飘洋过海,到了西牛贺洲地界,在一座风光秀丽的山中,遇见一位樵夫,一边歌唱一边砍柴。猴儿上前搭话,寻访神仙。那位樵夫就指点了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的菩提祖师。猴儿非要拉着樵夫一同前去,那樵夫不肯。猴儿无奈,只好按樵夫的指点去寻。果然寻到了菩提祖师。

在小说里,这位樵夫的出场可谓惊艳。从其歌中,可以知道此人:内心平和,与世无争;去机谋算计,弃荣辱利害;沽酒怡情、对月无梦,延年益生。关键的是,《黄庭》是道德真经,这位深山老林中的樵夫时时诵在口中、念在心里,足见功夫。

那么,吴承恩先生安排这么一位樵夫与猴儿相遇,是什么用意呢?这位樵夫是凭空出现的吗?

小说中,这位樵夫的经历,让我想起一个人,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惠能小的时候父亲去世了,他与母亲相依为命,每日里上山砍柴,挑到市上换米,以此维持生计。这位樵夫也是如此。二者不同的是,惠能是送柴时听客人诵经而悟,而樵夫是砍柴时自唱而解。另一不同的是,惠能在安顿好母亲后,去寻五祖弘忍大师去了;而樵夫则一直侍奉老母亲,不曾离去。

由此,可以知道,安排这么一位樵夫出场,当那猴儿修道的引路人,是有诸多用意的。

一是樵夫的形象借用了六祖惠能大师的故事。惠能大师将外来的佛教本土化,留下《坛经》一部,提出顿悟法。特别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偈,直达人心。樵夫所居之地,就是“灵台方寸山、三星斜月洞边”上,亦即近心而居。

二是由如此出处的樵夫成为指点猴儿修道的引路人,是符合顿悟所提倡的“明心见性”的要求的。灵台方寸、三星斜月,就是“心”的另一种隐晦的说法。“菩提”二字的意思就是觉悟。指点猴儿这颗心,在自己的心里寻找觉悟,就是自觉。所以,当猴儿要拉着樵夫一同去见菩提祖师时,樵夫不肯。毕竟这事儿别人替不得,非自己努力不可。

三是樵夫之所以不肯前去跟随菩提祖师修行,既体现了儒家“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要求,也体现了对修行的另一种理解。很多人将修行错误的认为必须避世、隐居等方式,吃斋、戒行等内容,非如此不是修行。但是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堂”的说法,真正的隐者是在庙堂之上做官做事的。与吴承恩先生同时代的王阳明先生(比吴承恩年长大约二十八岁),就明确提出了做事就是修行,有“在事上磨”的提法。

樵夫侍奉老母亲是修身,猴儿寻神仙是修心。虽然儒佛殊途,其实无异。只因为,身心原本同一。

事实上,这位樵夫不仅仅是指点了猴儿去寻自己的心,其实也是指点所有的读者,去寻找自己的心,然后在心中寻找自己的“菩提祖师”,从而自觉自悟、自求自得。正如樵夫最后对猴儿说:“我要砍柴,你自去,自去。”

【待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