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子近思之三点感悟

 知本学社 2022-09-15 发布于山东

 
《朱子近思录》卷十一:既若不可以及,则趋望之心怠矣,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


——这句话里的重点是“俯就”。意思是放低自己的身段,也包括用浅显的道理。在传道施教的时候,如果有人因为自己听不懂、或者知道自己做不到,那么,就会生出懒惰之心,从而放弃了自己。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出现,圣人在教化人的时候,往往会根据这个人的资质、材质、接受能力等因素,教授一些浅显的道理,让其容易接受,从而生出信心。另一方面,对于那些不肯虚心求教、自命不凡的学习者,圣人也会放低身段,让其感到容易接近。比如,儒家故事“程门立雪”,因为是诚心求知,才会在门外站那么久的。如果诚心不够、故意让其久站以考验其诚心,其结果必然不会出现“立雪”的情况。因此,对于这类人,圣人则会出门相迎、以渐渐培养其诚心。
 

《朱子近思录》卷十一:凡立言,欲涵蓄意思,不使知德者厌,无德者惑。


——这句话的重点是“涵蓄”二字。告诉我们,不论语言、观点,或者著书立说,需要将其中的意思做到“涵蓄”,就是要将其中的“意趣”表达清晰。因此,有德者就不会讨厌、无德者就不会迷惑。比如话只说一半、让人不知就里,就会让聪明的人讨厌、愚笨的人迷惑。而若能将其中的意趣用简洁的文字、语言涵蓄其中,让人歌之舞之,必乐学乐见。如《诗经》中“桃之夭夭”诗,就是如此。
 

《朱子近思录》卷十一:古者八岁入小学,十五入大学,择其才可教者聚之,不肖者复之农亩。……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须去趋善,便自此成德。后之人,自童稚间已有汲汲趋利之意,何由得向善?故古人必使四十而仕,然后志定。只营衣食却无害,惟利䘵之诱最害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