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渡,南渡 文/东篱 随着作者感慨李庄与陈寅恪的失之交臂,《南渡北归》的第一部《南渡》画上了句号。 何为“南渡”?第十四章里援引了冯友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纪念碑碑文》:“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中原,偏安江表,称曰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晋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风景不殊’,晋人之深悲;'还我河山’,宋人之遗愿。” 历次“南渡” ![]() 冯友兰提到的历史上三次南渡与百度上的说法略有不同,百度将安史之乱唐人南渡算作一次,而未列入“明人南渡”。 综合起来,历史上的几次南渡分别是: 西晋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司马炽,晋朝政权由洛阳迁至建康(今南京),建立东晋,史称“衣冠南渡”。 唐玄宗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唐王朝被迫避难蜀地,同时大量北方人南渡,致使经济中心进一步南移,此为又一次“南渡”,或许,因此次南渡最终还是得以“北返”,未导致实际政权转移,所以没被冯友兰计算在内。 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国攻克北宋都城汴京,宋王朝政权移都杭州,建立南宋,中原汉族大量向南方迁移,江南地区再次成为新的经济中心,史称“建炎南渡”。 而后是清人入关,崇祯帝自缢,大明王朝“南渡”,建立了南明政权。 历史上的几次“南渡”,都伴随着政治中心的转移,本书中的“南渡”则主要是文化中心的转移。 卢沟桥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在庐山召开会议商讨应对之策,后决定北大、清华、南开等校南迁,在长沙设立临时大学,不久,随着局势恶化,临时大学搬迁至昆明,改称“西南联大”。 国破山河碎,让这样一群大师级别的文化精英在炮火中冒着生命危险东奔西走,是家国之大不幸;但从另一方面讲,这样的一次“南渡”,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西南联大,对于地处西南边陲的云南而言,又实在是一种幸运,作为一名云南人,即便是如今读到这些大师们在这里的一言一行,都忍不住心驰神往。 从1938年4月到1946年7月31日停止办学,西南联大在滇8年。这所在硝烟中由几所大学合并而成的学校,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大批杰出人才,其中有许多成为日后各个领域蜚声中外的一流人物。 西南联大不仅在当时创造了奇迹,赢得“内树学术自由,外筑民主堡垒”的美誉,成为了云南乃至全国的骄傲,更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少至今为止)的辉煌。 西南联大纪念碑 ![]() 那样的岁月里那样的环境中那样的条件下尚能创造这样的教育奇迹,为何如今反而盛况难复? 冯友兰的纪念碑碑文中提到了西南联大的一些“成功经验”或许可资借鉴: 一是“联合大学之使命,与抗战相终如”,师生同仇敌忾之下,自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块儿使。 二是三校八年间“同无妨异,异不害同,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创造了良好的学术环境。 三是始终秉持“兼容并包之精神”,积跬步以至千里。 或许,所有的一切,恰恰就是陈寅恪当年为王国维写下的那十个字——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这一次特殊的“南渡”,为后世留下了数不清的佳话与传奇,若真要说“未有能北返者”,或许,不几年之后,横渡海峡的那一次才是真正的“南渡”? 2017.2.13 更多读《南渡北归:南渡》的文章请点击查看: 图书信息 作者: 岳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