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2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经典摘录】

※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教育良,则伪领袖不期消而消,真领袖不期出而出。而多数之横暴,亦消于无形,况自由平等,恃民胞而立,恃正名而明。同心同德,必养成于教育;真义微言,必昌大于教育。(《共和精义节选》)

【若有所思】

还要花多少时间、多少代价?才能证明教育真的很重要?

【经典摘录】

※ 我的毕生志愿是通过教育而非武力来创建一个民主国家。我坚信没有真正的公共教育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共和国。(《我的生活经历和今后打算——致罗素的信》)

【若有所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今日我们所看到的辉煌,今日我们所景仰的大家,无非是把自己选择的路当做事业、当做志业、当做信仰而已。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虽不一定要立这么宏伟的愿望,但至少俯仰无愧。

【经典摘录】

※ 彼善致知者,役物而不为物所役,制天而不为天所制。设统系,立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之于轨范之中。远者近之,微者大之,繁者简之,杂者纯之,合者析之,分者适之,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更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然后因果可明,而理可穷也。

※ 吾国办学十余年,形式上虽不无可观,而教育进化之根本方法,则无人过问。故拘于古法,而徒仍旧贯者有之;慕于新奇,而专事仪型者有之。否则思而不学,凭空构想,一知半解,武断从事。即不然,则朝令夕罢,偶尔尝试。

※ 试验岂易言哉?知其要而无其才,不足以言试验;有其才而无百折不回之气概,犹不足言试验也!故试验者,当内省其才,外度其势;视阻力为当然,失败为难免;复贯以再接再厉之精神,然后功可成也。(《试验主义之教育方法》)

【若有所思】

陶老先生此篇重点讲“试验法”。

度娘对“教育实验法”是这样定义的: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摘自百度百科)

似乎很准确,似乎很科学,但更喜欢陶老的表述——“多方以试之,屡试以验之”,多简单明了!如何操作?“设统系,立方法,举凡欲格之物,尽纳于轨范之中”,再具体一些,“远者近之,微者大之,繁者简之……较其异同,审其消长,观其动静,察其变化”。

文中的“试验”说的提出,源自儒家的“格物致知”理论。自《大学》提出这四个字之后,千百年来,不同角度的解读数不胜数,但正如丁肇中先生所言,“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因此,难免如陶老所言,几乎无人过问“教育进化之根本方法”,文中列举的四种教育现象:一种是顽固不化、因袭守旧的;一种是貌似创新、学人皮毛的;一种是闭门造车、自我中心的;一种是朝令夕改、浅尝辄止的。时至今日,“四象”有之,“四不像”亦有之。

“试验”的目的在于获得新知。“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丁肇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吹尽狂沙始到金”,任何新事物的产生必然都是历尽艰辛的,所以,“试验”的成功并非朝夕可至,不仅要“知其要”、“尽其才”,更要有“百折不回之气概”方可。

知易行难。试问在与“试验”接触最为直接的小学科学课上,有多少老师,只不过是将实验过程搬到了黑板上、让学生把实验要点(考试要点)记在了笔记本上,而并不是让孩子们真正去探究?

课本里的完全写清了所需物品所经过程所应有结果的小小实验且如此,陶老拭目以待之“教育试验”,唉!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1
页数: 429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4621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