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摘录】 ※ 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新价值,这就是创造的过程。 ※ 大家都认为学校是求知的地方,社会是行动的地方,好像学校与社会是漠不相关的,以致造成一班只知而不行的书呆子。 ※ 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到的知识,是靠不住的。 ※ 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你要有孙子,非先有老子、儿子不可。 ※ 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 中国的所谓学者,他们擅长的是高谈阔论,作空文章;而做劳工的人,又不读书,不肯用脑。所以一辈子在这种传统习尚下过生活,大科学家、大发明家哪里会产生? ※ 行动的教育,要从小的时候就干起。 ※ 传统的教育,他们一个教室容纳四五十人,试问教师的力量有多么大,能够完全去推动全级学生?所以就发生了教育方法上的错误。我们现在的办法是教师教大徒弟,大徒弟再去教小徒弟。 ※ 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有创造才有热烈的兴趣。所以我们主张“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 ※ 我们的学校,是以社会作学校的,不应该把社会圈出于学校之外。 ※ 日本人的炮弹已经飞到他们面前,还是子曰读他的书,这种教育是亡了中国还不够的。 ※ 我们要把学校的围墙拆去,那么才可能与社会沟通。这种围墙不是真围墙,是各人心中的心墙。 ※ 创造的教育是以生活为教育,就是生活中才可求到教育。 ※ 我们的教育非但要教,并且要学要做。教而不学,学而不做,叫做“忘三”。我们要能够做,做的最高境界就是创造。(《创造的教育》) 【若有所思】 此篇是1933年3月发表于大夏大学的演讲词。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所只有过三任校长的大学,竟然是赫赫有名的华东师范大学(新中国第一所师范大学)前身! 本篇主要讲“创造”。一开始便从《鲁宾逊漂流记》和《红楼梦》中举出了两个例子,来通俗地说明“物质的创造”和“心理的创造”;接着讲“行动”、“思想”对于创造的重要性;然后讲“创造的教育”。 陶老所说的“创造”,如今换了个说法,叫“创新”、“创新思维”。 怎样才叫创新?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经典摘录】 ※ 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 ※ 过的是少爷生活,虽天天读劳动的书籍,不算是受着劳动的教育;过的是迷信生活,虽天天听科学的演讲,不算是受着科学的教育;过的是随地吐痰的生活,虽天天写卫生笔记,不算是受着卫生的教育;过的是开倒车的生活,虽天天谈革命的行动,不算是受着革命的教育。我们要想受什么教育,便须过什么生活。 ※ 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在社会的伟大学校里,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先生,人人可以仿我们的同学,人人可以做我们的学生。随手抓来都是活书,都是学问,都是本领。 ※ 生活教育是下层建筑。它与装饰品之传统教育根本不同。它不是摩登女郎之金刚钻戒指,而是冰天雪地下的穷人的窝窝头和破棉袄。(《生活教育》) 【若有所思】 陶老的生活教育,是大众的教育、是平民的教育,或许今天看来不足为奇,但在那个森严等级制度余势犹存的年代,在那个战火纷飞朝不保夕的年代,这样的思想尤为超前。 如今,时代进步了,但那些明的暗的“贵族学校”依然人满为患,“择校”依然成为了衡量地位、贫富的一种标志。 所以,“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的提出,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016.6.2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