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陶行知教育名篇精选》读书笔记 36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经典摘录】

·教育者应当知道教育是无名无利且没有尊荣的事。教育者所得的机会,纯系服务的机会,贡献的机会,而无丝毫名利尊荣之可言。他的机会,可分为四种:有可教之人;可教者而未能完全教;可教者而未能平均教;已受教而未能教好。

·人为物质环境中的人,好教育必定可以给学生以能力,使他成为物质环境中的主宰,去号召环境。

·人在青年时发育最快,身体的发育犹如商人获利一样,可是商人获利是最危险的事,偶一不慎,当悖出如其所入。

·好教育应当给学生一种技能,使他可以贡献社会。换言之,好教育是养成学生技能的教育,使学生可以独立生活。

·教育者的责任就是“不辜负机会;利用机会;能用千里镜去找机会;会拿灵敏的手去抓机会”。(《教育者之机会与责任》)

【若有所思】

领导鼓励教师的时候,常常会说:“好好干,机会总会有的”,于是,我们奋力拼搏,等待着“机会”的到来。

——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对于一名教育者而言,“机会”究竟是什么样的机会?不再站在讲台上是机会吗?脱离了孩子们是机会吗?

教育之道,舍得之道,舍却“机会”,焉知不是“得”?

【经典摘录】

·舍去眼面前的事业不干而高谈将来的事业,舍去实际生活不改而单在书本课程上做工夫,怕是没有多大成效的。我们不要以为把师范学校搬下乡去就算变成了乡村师范学校。不能训练学生改造眼面前的乡村生活,决不是真正的乡村师范学校。(《师范教育下乡运动》)

【若有所思】

乡村学校教师缺乏,不仅仅是陶行知先生那个时代的问题,即便如今,也只见乡村教师削尖了脑袋纷纷往城里钻,未见有城里教师往乡村跑的。

但是,其中缘由,却怨不得这些老师们。

进城的原因很多,一是为自己孩子学业着想,这是作为父母的正常思维——难道,当老师,就得不顾自己孩子了吗?如果乡村学校也可以让他们放心地将孩子送进去,又何必大费周章呢?不得不承认,教育的城乡差别依然是巨大的。

另一种原因,是期待更好一些的生活。这也无可厚非,谁不指望过得更好一些呢。为此,国家关注到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下大力气改善——然而,当增加每月500元的补贴的时候,随着增加规则“请假一天扣除150元,请假三天全扣除”的时候,我也只能呵呵了。

【经典摘录】

·教什么?怎么教?教谁?谁教?这是师范学校的几个基本问题。要想把师范学校办得好,必须把这些问题先弄明白。

·自然社会的生活产生活的中心学校,活的中心学校产生活的师范学校,活的师范学校产生活的教师,活的教师产生有活力的国民。(《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

【若有所思】

陶行知先生当时的“中心学校”与今日之“中心学校”不可同日而语。

【经典摘录】

·我们每天早晨五时有一个十分钟至十五分钟的寅会,筹划每天应进行的工作,是取一日之计在于寅的意义。寅会毕,即武术。本校无体操课,即以武术代。上午大部分时间阅书。所阅之书,一为学校规定者;一为随各个人自己性之所好者。下午工作有农事及简单仪器制造、到民间去等。晚上有平民夜校及做笔记、日记等。这是本校全部大概的生活。(《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创校概况》)

【若有所思】

晓庄师范的“课程”,或者说“一日常规”,大体是这样的流程:寅会→健身→阅读→实践→思考(笔记、日记),看似悠闲随意,却值得深思。

在凡事讲究效率的今天,我们对“作息时间”的安排方式,已经具体到每一分钟,学生从早上起床开始,直到晚上睡下,每天的“生活”都“严谨而有规律”,如同生产线上一丝不苟运转如飞的机器。

这样,真的就“科学”了吗?

2016.7.1

图书信息

作者: 周洪宇 编 
出版社: 福建教育出版社
出版年: 2013-9-1
页数: 429
定价: 49.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3346217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