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是我们所做选择的总和 ![]() 文/东篱 即便巴克曼已经如此出名,他的《外婆的道歉信》和《清单人生》依然还在我的书柜里躺着,没有开封。 打开这本《熊镇》的缘由很可笑,不过是因为贪便宜在博库特价买了这本书,然后某天和好友聊起用共读的方式互相督促,于是一时兴起约着盘了它。 所幸,在规定时间之内,我们总算紧赶慢赶,都读完了。 看起来,有些时候,阅读还是得需要一定的制约力量的。 ——否则的话,这本书估计也是躺入冷宫的结果。 ![]()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复杂,甚至用一句话就能概括出来:在一个叫做熊镇的偏远小镇,一个女孩被她心仪的偶像强暴了,围绕这起事件,小镇里的人们做出了不同的选择。 是的,刚开始读的时候,甚至会觉得有一些拖沓和重复。 但看完整个故事的时候,却忽然发现:那些拖沓的内容,不过是为了让整起事件更值得回味;那些重复的部分,只不过是在不断强调一些我们习以为常了的东西。 作者的叙事模式也比较独特: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轮番闪现小镇里面不同人物的活动,任何一个人的镜头都不会长时间停留,如同影视剧里面不断切换的镜头一般。(感觉到这应该是一种特别的手法,但原谅我不懂得准确的理论术语) 腰封上有句话说得好:读第一遍,有100处细节征服你;读第二遍,又有100处。 是的,这是一本需要慢慢读的书,需要慢慢去品味每一个细节的书。 ![]() 一个并不算独特的故事,为何却被作者讲出了很独特的味道呢? 因为故事里的人物有着很特殊的代表性——正如故事里苏恩和戴维两个人在谈论这件事的时候互相诘问的那样: 如果凯文被指控强奸的是另一个女孩呢? 如果被检举的人不是凯文呢? 这一件本该简单明了的案子,因为主角的身份而变得异常复杂。 所以,很有必要先介绍一下事发地——熊镇。 这是一个偏远、落寞的小镇,面临着巨大的困境:没有旅游业、没有矿坑、没有高科技产业,只有失业率、寒冷与黑暗。 唯一有机会振兴这个小镇的,是一项体育运动:冰球。小镇里的绝大多数人都十分热爱这项运动,在这样的群体氛围影响下,熊镇的每一代里都有着了不起的冰球选手。最老一代的如苏恩,如今小镇冰球队的教练员;中年一代如彼得·安德森和戴维,如今小镇冰球队的体育总监和训练员。 年轻的一代,这些十七八岁的男孩中同样有着冰球运动的天才少年——并且,这支球队极有可能在甲级联赛中胜出。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熊镇将会因这项运动而迎来一所新的高中,迎来一座新的冰球馆,接着是会议大楼、购物中心……小镇所有的未来,似乎都捏在这只球队的手里。 而且,他们已经在半决赛中取胜,即将出征决赛。 ![]() 是的,你一定猜到了——这支球队最核心的主力,就是施暴者凯文。 凯文从小便生活在“完美不是一个目标,而是常态”的家庭里,在事事都追求完美的父亲影响下长大。 凯文不仅赢得了球队其他队员的拥护,更赢得了全镇居民的追随。 他是熊镇的英雄,是夜空中最亮的那颗星星。 所以,当他在球队出征之时被警察带走,被指控涉嫌强暴了球队体育总监的女儿玛雅的时候,在公众眼里,在舆论下,本该一目了然的事件变得复杂无比。 正如玛雅最好的朋友安娜所指出的那样: “这座该死的小镇的问题不在于一个男生强奸一个女生,而是每个人都假装他没做过这件事!” 这才是整个故事最让人细思极恐的部分! 现实中,又何尝不存在这样的情况呢?犯了错的普通人罪该万死,而犯了同样错的英雄往往让人心生怜惜、甚至找出千百个开脱的理由;普通人必须严格遵守规则不可逾越,而拥有话语权的人往往都有办法“通融”…… 于是,我们长叹一声:这个社会呀! ![]() 围绕这一事件,小镇里所有人的选择,都值得深思和回味。 一切以球队利益为上的彼得选择了亲情,无比坚定地对妻子说,“你为了我搬到这里。我可以为了她搬出这里”。 出身卑微的亚马选择了勇敢,在最后时候放下了所有的怯懦,向大家坦陈自己看到的所有真相。 安娜坚守着友情,一直陪伴在玛雅的身边,“你在十五岁时拥有的友情,以后都不会再有了”。 菲利普和威廉选择了离开,去赫德镇参加更强的球队,他们只是想打球,“外面的人生和体育活动没有关系”。 以盈利为目的的球队赞助商弗拉克(“尾巴”)选择了看起来几乎没有希望的投资方向,为了一个更好的球会,更为了自己的儿子不能成为某一种人。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波博的父亲戈登对孩子说的那句话:“这可不是不要伤害任何人而已。你不能那么木讷、沉默寡言。” 面对恶,我们常常选择了沉默,选择了明哲保身,觉得只要自己不为恶就好。 然后,我们又转过头来,感叹这个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我们从没想过: 这样的社会,其实是我们所有人选择的总和。 2019.3.8 ![]() 图书信息 ![]() 作者: [瑞典]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