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渡之战,曹操之所以能以弱胜强,大概便是因为会用人、能容人。而袁绍呢?手下兵多将广,却不会用人,而且心胸狭小不能容人,导致打了大败战。 在生活中也是这样,有好的人只是基础,更为重要的是要能用好人。(第二十一至二十四回) 1.煮酒论英雄,三国经典篇章。后人一直称道刘备的随机应变,但仔细读这回书,颇有些疑问,感觉只不过是因为曹操此时没有动杀心而已,否则按照前面只因疑心便杀人全家,“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之时,岂是刘备三言两语就能逃脱的?2.陈琳一篇檄文,重演当年骆宾王讨武曌檄故事,居然能让被讨伐的对象佩服,何等文字!4.刘备等偷袭曹操,已是必败之局,托言风吹旗折曹操惊觉,作者为其找借口也——毕竟,人家是刘皇叔,怎能轻易失败?“三顾茅庐”,这故事大家再熟悉不过了。 作为全书的主人公之一,诸葛亮的出场十分隆重,先是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再有刘备三次拜访。第一次、第二次落了空,第三次终于找到了,可是他偏偏在休息,高卧不起。我觉得这是诸葛亮在试探刘备呢,如果刘备的诚意不够的话,很可能就得不到这么厉害的军师了。(第二十五至二十八回) 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投降曹操,却事先讲好条件,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要离开。曹操不可谓不爱才,尽管手下已是能者如云,却依然如此突出地好,关羽其实也很清楚,但不为所动,关键便是八个字:“新恩虽厚,旧义难忘”。尽管在《三国演义》里,作者是站在汉室正统的立场来丑化曹操的,但仍然能从故事里看得出,曹操的确是个识英雄重英雄的人物,即便面对关羽“过五关斩六将”的状况,还能“放虎归山”,这气度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赵云扬名长坂坡”这个故事,赵云和张飞两人的勇猛让人印象深刻。
你看张飞,不用动手,站在桥头吼了几声,就吓死了夏侯杰,让曹军打退堂鼓。而赵云呢,一心只顾找到刘备的夫人和阿斗,不顾自身安危,真是讲义气。(第二十九至三十二回) 孙策勇冠三军,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段描写,说他被箭射中面颊,居然直接拔出箭射回去,骁勇如此,令人咋舌。然而不知为何,却一直要和个术士较劲,终至殒命,可见刚则易折,饶人便是饶己。袁绍与曹操的官渡之战,败在不能容人、不会用人,他手下俊杰不可谓不多,然而却不信任人家,导致许攸、沮授、张郃、高览,文武皆归于曹操。当他们为袁绍出谋划策时,袁绍总是将信将疑,而投奔曹操后,即使有人提醒要小心有诈,曹操说的是“吾以恩遇之,虽有异心,亦可变矣”,且两军交战之时,仍能顾及百姓存亡,三国之中,最能俘获人心的,非曹操莫属。写袁绍的诗真是好:空招俊杰三千客,漫有英雄百万兵。看完了“诸葛亮舌战群儒”这个故事,我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你看啊,诸葛亮以三寸不烂之舌迎战东吴那么多谋士的诘难,他不慌不忙、有理有据地予以回击,太有风度啦! 而对付孙权,诸葛亮先用激将法刺激他的自尊心,又分析形势给他一颗定心丸,诸葛亮真不愧三国第一名相。(第三十三至三十六回) 征乌桓,众人都劝阻,他执意要去,获胜回来之后,居然奖赏那些劝阻自己的人,并说:“孤欠着乘危远征,侥幸成功。虽得胜,天所佑也,不可以为法。诸君之谏,乃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注意,他的重点是“后勿难言”,目的是不让大家因为劝阻自己而有心理压力,鼓励畅所欲言,不必顾忌领导的想法。换了某些领导,估计得胜回来后一定是得意洋洋——看吧看吧,我就说要去,你们还拦着我?!而与刘备交战失败之后,他先是安慰自己人,“胜负乃军家之常”,接着反思失败的原因,“但不知谁为刘备画策?”得知是徐庶之后,便想方设法把这个人才挖过来。
“雾蒙蒙草船借箭”这个故事,把诸葛亮的智慧写到了极致。 他算到三天内会有大雾,算到了曹军的行动,算到了来投降的是奸细,也明白周瑜打黄盖是苦肉计……这些都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更有趣的是周瑜和诸葛亮两个人,居然同时想到了用火攻的办法,说明他们两个人其实都不相上下,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成语:一时瑜亮。(第三十七至四十回) 这四回书,三国里最重要的角色诸葛亮终于出场了,而且,出来就是两把火,烧得惊天动地。刘玄德三顾茅庐,不愧为经典,极好的文字,值得细品。两个人物不容忽略:一是徐庶之母,刚烈如斯,令人好生佩服。二是诸葛亮家的童子,刘备第一次上门,报了很多头衔,他轻描淡写地来了一句“我记不得许多名字”,好娃儿,令人忍不住抚掌叫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