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遇到过同名同姓的“自己”吗?丨《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

 东篱悦读 2022-09-15 发布于云南

图书信息

著者: [日]下村敦史

出版社: 文匯出版社

版次: 2022年3月第1版

印次:2022年3月第1次印刷
页数: 297

字数:232千字
定价: 45.00元
ISBN: 978-7-5496-3727-0

文 / 东篱


撇开《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所获的诸多荣誉不谈——对那些奖项的分量其实也不甚了解——读完这本书,感兴趣的地方可以概括为:三个亮点、两处疑问、一次统计。

亮点一:“同名同姓”的构思

这本书从头到尾,主角几乎只有“一个人”:大山正纪——其实是十多个同名同姓的大山正纪。

如此天才的构思不得不让人叫绝。

作为一本主打“悬疑”的小说,“同名同姓”的设定会带来更大的空间,但也可能成为更大的挑战。

故事始于一桩极其残忍的凶杀案:凶手在公厕对六岁的小女孩性侵未遂,便足足捅了她二十八刀,以至于头部只剩下一层皮和身体相连。

警方很快锁定并逮捕了凶手——十六岁的高一少年大山正纪。

鉴于案件引起的极大公愤,凶手姓名被媒体曝光。

另一些名叫“大山正纪”的人,人生因此发生了改变。七年后真凶出狱之时,他们组成了“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誓要揪出凶手,为自己的人生讨回公道。

“谁是真凶”当然成为故事最大的悬念。

因为同名同姓,作者设置了很多误导,引诱读者猜往不同的方向,并最终给出一个出人意料的答案。

问题也恰恰出在这里——相对较短的文本,没有更多人物形象塑造的空间,十多个大山正纪仅靠“棕发”“戴棒球帽”“眯缝眼”“蒜头鼻”这些外貌差别和职业进行区分,读者第一遍阅读的时候,往往忙于分辨此刻出现的到底是哪个大山正纪,而不自觉地略过了作者精心布下的局,对“最后80页颠覆整个故事”也就没有了特别明显的感觉。

只有捋清了每个大山正纪,再读第二遍的时候,才会发现并惊叹于这些精心的布局——遗憾的是,此时我们已经知道结果了。

亮点二:“网络暴力”的思考

比起“悬疑”,作者在书中对网络暴力的描述和思考更具价值。

这些内容几乎贯穿于整本书中。

故事开始时,一位大山正纪在匿名的推特上发了几句自己的心情:

我觉得大叔和美女比,当然是美女泡的茶更好喝,更让人高兴。可是跟女性朋友说了之后,她怀疑我的人品,发火说这是歧视,还在互关的三次元账号上说我坏话……

这似乎无关别人的痛痒,然而,正纪没有想到,这条推文很快被转发了上百次,评论里充满了网民们的攻击性语言。

这种情况的发生,就如正纪分析的那样——

在推特的世界里,如果被粉丝数超过四位数、五位数乃至更多的账号盯上,配上“天下还有这么离谱的人”的定罪评论加以转发,赞同他的人就会义愤填膺,一个接一个地转发,展开“大型骂战”。

面对越来越多如“你别出门了”“非喷到他注销不可”“说客气点,我希望你去死”之类的评论,正纪不得不选择注销了账号——三万多条推文和四千五百次赞顷刻烟消云散。

这是抹杀一切回忆,被逐出社会关系链的一刻。

作者对网络现状的描述,我们并不陌生:

人人都为陌生人的案件、言论、纠纷激愤不已,滔滔不绝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相左者对立、争吵、剑拔弩张。网络空间的节奏到底侵蚀到了现实世界,弄得人们心中充满戾气。
在舆论的汹涌巨浪面前,那些呼吁大家冷静的反对意见也成了高谈阔论、妨碍他们的敌人。正论未必就能获得大众的支持。大众坚信,自己此时的愤怒与厌恶比法律更重要。

作者借故事人物之口呼吁——

没有哪个时代像现在一样需要“信息素养”。我认为社交网络的所有用户都必须认识到这个问题。

故事外的现实世界也一样。

亮点三:“疫情时代”的痕迹

在一本纸质小说里读到“新冠肺炎”,让人多少有些魔幻的感觉。

书中至少四次提到了这场至今还未结束的疫情。

第92页,写正纪出门,显然是疫情刚刚开始的时候,“为了预防蔓延全球的新冠,他戴着口罩,时间久了总觉得喘不过气,脑子也发晕。”

第102页,正纪受够了上司对他的欺压,在找到新公司的前提下,终于可以在上司面前扬眉吐气——“我已经找好下家了,薪水比现在要高”,谁知道辞完职之后收到新公司的邮件:“公司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无法录用他了”。

第198页,写到“新冠肺炎疫情开始蔓延全球,日本发布紧急事态宣言时……”

第285页,“他觉得自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人们被迫减少外出后,从前靠理性与道德压制的攻击性就决堤而出了。公务员、个体户、自由职业者、艺人、运动员……只是诉诉苦,就会招致围攻。一张笑容满面的照片也会遭到声讨。”

若干年后,当这场疫情成为久远的历史,再有人在这样的故事里读到这些的时候,大概只会风轻云淡地一笑而过吧?

阅读过程中的两点疑问,提出来,听听其他读者的意见。

疑问一:第153页的剧情设计是否经得起推敲?

此处,混入“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的记者向大家提议,找到真正的凶手并公布照片,用这样的方式来扭转舆论,“其他人被人怀疑,是因为公众不知道凶手'大山正纪’的长相。”

个人觉得这与前文是有些矛盾的,这些“大山正纪”之所以聚集在一起,主要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被别人误认为凶手,而仅仅只是因为和凶手同名而遭遇到的“特别待遇”。

如便利店的大山正纪,本来对他颇有好感的女同事最终不想搭理他,其实明知他不是凶手,只是单纯讨厌“大山正纪”这个名字而已。

又如踢足球的大山正纪,失去了被推荐资格,同样也并非由于对方把他当成了凶手。

疑问二:故事结局的反转是否真有必要?

故事最终的真凶的确出人意料。

如果真凶是宅男大山正纪,我们似乎更可以理解——他比任何人都更有理由、更有动机犯下恶行,也更容易让阅读这个故事的人思考霸凌所带来的恶果。

故事里的真凶犯罪动机似乎有些牵强,更可怕的是他居然还打算“要用干干净净的名字活下去”“期盼着摆脱名字的束缚”。

——除非作者想要表达的是“地狱空荡荡,恶魔在人间”。

但愿不只是为了反转而反转。 

也许读过这本书之后,我们都会忍不住统计一下——书中到底有多少个“大山正纪”?

我的梳理结果是13个。

成立“同名同姓受害者协会”时一共10人,其中一个是混入其中的记者,货真价实的“大山正纪”9人,外加真正的足球社成员大山正纪(10)、女版大山正纪(11)、最终真凶(12)以及第15节和24节出现的那位关押高中生的大山正纪,一共13个。

这些“大山正纪”大致可分为三类。

其中一类是讨厌这个名字的。他们生活中受到了名字的影响,并在自己内心中不断强化这种影响,故事里多数大山正纪属于此类。

另一类很奇葩,反而因此喜欢这个名字,正是在第15节和24节出现的那位。他是生活中的透明人,“没有人眼里有他,他连被人憎恨、被人仇视的价值都没有”,所以当案件发生之后,他反而经常乐滋滋地上网搜索这个名字,因为有人不断提起,让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到自己活在社会上”。

最后一类是不管有没有受影响,都坦然接受自己的名字。女版大山正纪不必说,真正的足球社成员大山正纪也是这样,尽管表面上看,他的人生因此改向了,他坦承自己有时候也会有想法,但他最终正视了这个问题,“我受够了戾气这么大的世界,两三年前就戒了网,然后开始摆脱杂念,积极朝着目标努力”“不管要花上多少年,我都要用我的名字活下去。”

任何事都有两面,同名同姓,并不一定都如故事中那样是场灾难,有时候也会变成妙不可言的缘分——巧的是,今天“南风窗”公众号就发了一条推文同名同姓坐同一航班,两人成了情侣”

茫茫人海,我们会和谁同名同姓?我们可能无法选择。

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去看待、如何去应对。

2022.5.8

买下这本书,送给与你同名同姓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