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童年记忆中的国棉二厂|警卫室|小门|生活区|游泳池

 八顾 2022-09-15 发布于上海


这是一张由热爱文史的网友“ Frank Duane with E”收藏并提供的内外棉纱厂(青岛国棉二厂)珍贵历史老照片。

海岸路“西公司”铁路宿舍建成于胶济铁路初期1900年至1904年之间,规划胶济铁路之初,四方火车站以西还是一片汪洋,在四方站西北唯一的一块海滩上,德国人建了胶济铁路职员宿舍,也就是现在的海岸路16号、18号。16号是铁路宿舍,18号是四方机厂宿舍,当年四方机厂归山东铁路公司管辖,也称铁路宿舍。


1916年日本商人在四方营建的内外棉纱厂(后青岛第二棉纺织厂)。

1914年日本人赶走德国人后,于1916年在铁路宿舍的后边建起了日本人在青岛开设的第一个纺纱厂——青岛内外棉纱厂(也称银月纱厂),也就是建国后的青岛国棉二厂,1949年我们家搬到“西公司”居住,和国棉二厂成了邻居。


1945美军航拍的内外棉纱厂


从“西公司”铁路宿舍建筑的不规则图形看,建“西公司”的时候,墙基就是沿着海岸边建的。从三十多年后(上世纪五十年代)国棉二厂厂区的西墙来看,厂区墙外就是大海,而且涨潮时,海水可以没及到围墙外侧的半墙腰。说明当年日本人建厂时,是填海造田建的工厂,又因为“西公司”建设在前,内外棉建设在后,工厂的围墙紧贴着“西公司”铁路宿舍,把'西公司“半包围在其中,当年的国棉二厂,像半张开的一个口袋用高高的围墙,把”西公司“铁路宿舍夹在其中。


从我记事起的记忆中,离”西公司“最近的,除了从感情上割不断的胶济铁路四方站外,最近的邻居就是国棉二厂了。国棉二厂的正大门(北大门)前,是一大片的水泥地面,在当时马路还未硬化的时候,这片水泥地面就是”西公司“居民夏天乘凉的地方,也是孩子们游乐的地方,厂大门前不算明亮的的照明灯,也是每晚聚集了打扑克的人群。

二厂北大门是有三个大铁门组成,大门前是一大片杨树林,应该是内外棉建厂时种植的绿化园林,一共有四排,排列整齐,每两排中间形成了一条通道,三条树荫通道直冲着三个厂大门,既显得工厂大门很大气,又给厂区外侧的空地营造出园林的景致。由于内外棉的产品是银月牌的,院里的人们也称这里是银月。夏天孩子们会爬到树上粘知了,晚上会爬到树上藏猫猫,雨后的傍晚还会到树根处抓知了猴。


建国初期,二厂南大门不是经常开,只开北大门。北大门也是有三组门组成,西大门走汽车,东大门通往生活区,中间一个小门是工人们上下班的通道,这个小门实际是和警卫室一个整体的建筑,上下班的工人必须经过这个小门,进门时,要把火种留在警卫室,警卫室的墙上有一个像蜂窝一样的挂橱,进门的人把火柴、火机放在小格子里,下班时再取走。下班的工人也要通过这个通道,警卫室低矮的玻璃窗可以一览无余的观察到每个通过人的体态,看看是不是夹带了厂里的东西,要想夹藏物品通过这个通道是件困难的事,这大概是日本人管理工厂的杰作,只不过到解放后已经不准搜身了。

五十年代中期,南大门开始启用后,北大门只留做汽车进出,工人们上下班大多都走南大门了。五十年代中期,三个南大门最东面的一个大门建了合作社(商店),交给了地方,中间和西侧两个大门经常是整天敞开的。


“西公司”的孩子对国棉二厂没有什么兴趣,主要是国棉二厂管理的严,即便是“二厂”职工的孩子要到工厂里去找家长,也得门卫把职工叫到厂门口见面,外人要想进到厂内看看,甭想。所以“西公司”的孩子们就很少到门卫那里惹麻烦。但是国棉二厂的生活区,却成了“西公司”孩子们经常惦记的地方,因为国棉二厂的职工俱乐部、游泳池都在二厂生活区,并且十分有趣儿。


原国棉二厂南大门之一

二厂同青岛的各大日本纱厂一样,工厂的毗邻建有职员宿舍,工厂的日本职员都住在工厂的院墙内,大概是出自安全的考虑吧。国棉二厂的北大门中的东门,就是通往职员宿舍区的道路,从大门处经过大约不足百米的马路,越过一条二厂仓库的铁路专用线,则是职工俱乐部,顺着俱乐部一直往西,临近海边的厂区高墙内,走进一个用木格子装潢的拱形门,则是一个不大的游泳池,一间弃用了的更衣室在小门的右侧,25米长的泳池没有漂浮的分道线,就是灌满海水的大池子,池水是湛蓝的,是因为墙外就是大海,天天新换的海水,得天独厚。


俱乐部和游泳池的北面,就是二厂的第一宿舍,宿舍前有一座幼稚园,宿舍的最前一排是两处高级职员宿舍,再往北,则是二层楼的普通职员宿舍,到宿舍的最北端,临近青岛发电厂的排水沟处,有一个小门,是职员宿舍的大门,从这里出去就是兴隆支路,这个门除了宿舍人进出,还是住在北山一、二路的职工宿舍职工,上下班的通道。

二厂游泳池是当时青岛日商十个棉纱厂、染织厂中,唯一有正规游泳池的工厂。住在海边的我们并不缺乏海水澡,几乎天天泡在海水里,但二厂的游泳池还是引起孩子们极大的好奇,经常会利用暑假,又不是海水高潮的时候,到二厂游泳池游泳。但那儿毕竟人多池小,炎夏酷暑,去了几次,觉得和大海比,还是不如大海游得舒服,到离家不远的大海中玩得更痛快,所以去了几次后,便不再去了。


五十年代的国棉二厂俱乐部,每个周末都有娱乐活动,最多的是电影;其中还有戏剧、话剧、京剧、杂技、魔术都有演出;遇到节日的周六还会有舞会;记得五十年代初期,还有新疆少数民族的工人在二厂学习,能歌善舞的新疆人也经常上台表演他们的舞蹈,也是我第一次看到普通的新疆少数民族工人自娱自乐的载歌载舞。我们院里的孩子们可没少到二厂俱乐部娱乐,几乎每个周末,从没落下。

去二厂俱乐部最多的是看电影了,二厂俱乐部只要周六晚上演电影,晚饭前就在孩子们中间传开了,有些家里吃饭晚的孩子也顾不上等着吃饭了,便准备着结伴向俱乐部进发。二厂北大门也是国棉二厂的正大门,警卫室管理是很严格的,孩子们会派出几个机灵鬼到警卫室门前观察是哪个警卫值班,碰到是个严厉的,便在大门前不断地逛游,极力的吸引警卫人员的注意,其他人便陆续沿着东大门墙边的阴影向生活区方向疯跑,其实警卫对生活区大门管得相对并不十分严谨,“西公司”的孩子们进去看电影他们其实也心中有数,只是孩子们更喜欢的是用游击的方法进去更有趣味,总是猫着腰佯装在大门口玩耍的样子偷跑进去。


其实进了厂大门内并不代表能进得了俱乐部,因为看电影是需要门票的,没有票等于零。电影票是二厂工会自己印制的,用的是那种红黄蓝很薄的标语纸,票面是用油印机刻蜡板印制的,八开纸印一大张小联票,一张纸上是多张电影票连在一起,每张票面盖了厂工会的大印。有的人家会拿了一大张没撕开的电影票,领着老老少少的家人入场,检票员会数着人头,把一大张票撕了副券,揉吧揉吧扔进了碎纸篓,我们会在俱乐部门口、碎纸篓里搜寻,总能找出没有撕掉副券的好票,大模大样的持票入场内。大部分孩子会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混进去,实在进不去了,就会爬到俱乐部的窗台上,从窗帘的狭缝里瞄上几眼,但需要冒被管理员随时揪下来的危险。

直到我当兵回青后分配了工作,年龄也大了,不再做那些小孩子做的傻事,逐失去了对国棉二厂俱乐部的兴趣。但童年对二厂俱乐部的向往,至今还是那么记忆犹新。


国棉二厂的北大门,原先的北大门警卫室已经拆除。门的右侧原是去生活区的道路,现成为海岸路。

老四方的历史,老青岛的历史,感谢您的关注阅读,欢迎您的留言点评~

本文作者为岛城文史学者徐明臣老师,发表于2010年2月。徐老师长期关注四方文史的研究,在城市档案论坛留下过多篇精华帖文,曾参与过《四方文史》等书的编纂。

青岛城市档案论坛公众号、青岛城市记忆头条号编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