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泽厚序《人生小纪》:我这个序该说几句什么好话呢?

 常乐46n2h5fy36 2022-09-15 发布于上海

图片

《人生小纪:与李泽厚的虚拟对话》(马群林编撰,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6)以虚拟对话的方式呈现了李泽厚先生其人,讲述其一生之经历、论著、思想、治学、交往等,试图探寻其独特的学思之路。作者重组了李泽厚的各类论著、文章、书信等,并由李泽厚多次修改、增删。下为李泽厚先生为该书所作序。

李泽厚序

有如本书编撰者马群林先生的“后记”中所说,并不存在这个对话。所以这本《小纪》应属于马先生的著作,而非我的著作。因为尽管所有对话大半摘自我的文章、论著、访谈、电子邮件、微信等,并经过我多次翻阅增删,但经由他编排、调整、拼接、撰写、改动,便不完全是我的语言、风格和口吻,而且有些地方半文不白,即他的口头语言和我的书面语言交错相接,有些地方虽属同一主题却是不同时期、不同重点、不同讲法的拼合,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总之,这本书不能算是我的书稿或著作,这是首先应该向读者交代清楚的。

本来,从一开头我就不赞成编撰这本书,但马兄非常坚决,多年孜孜不倦地将分散在我的论著中的一些观点、看法、意见摘编汇聚在一起,还梳理加上我的一些生活经历、事件以及他人的各种论评,其中也有我以前未曾谈过的好些问题,如强调汉字(指汉文,非汉语)在融化各不同种族、文化而形成大一统中国时的巨大功能(我始终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问题,但我非专家,未敢多说),等等。这些的确花了他不少时间和极多精力,并坚决不顾我的反对,认为这是介绍我的思想的读本,很有必要。他既如此强硬“有理”,我便不好再说什么了。

于是,便要我写序。从二十几岁起,我所有著作都从不请人写序。因为写序总会要讲几句好话,但并非所有好话我都愿听。那么,我这个序该说几句什么好话呢?虽然我并不承认也不认可这就是我的“学思之路”,但对拒绝写自传的我来说,这本书材料真实、叙述清楚、内容宽泛,也有重点,倒是可以作为我的学术传记来阅看的。这是实话,也就算是好话吧。但我估计此书今天迎来的可能是一片嘲笑咒骂声,不过几十年来我已习惯生存在这种声音中,也就无所谓了。

我已年过九十,心脑俱衰,本该匿声,却来写序,而往事依稀,徒增怅惘,如今只欠呜呼,可伤也矣。

此序。

2020年秋日于波斋

附 李泽厚写过的部分序

给学生赵士林《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概述》写的序

图片

赵士林是我的学生,这本书是他完全瞒着我写的。因为他知道,我将不会同意他在准备博士学位论文的时候弄这些东西。他写完后告诉我,我当然没办法了,总不能叫他去烧掉。

但我拒绝看这本书的任何一个字,也不对这本书负任何责任。所以,讲到我的部分,究竟是对是错,是好是坏,是公平还是偏颇,我不知道,讲别人的,也如此。我向来对赞成我或反对我,热烈支持我或猛烈抨击我,只要是出于学术讨论的要求和立场,基本均一视同仁。至于出于其他目的的攻讦或吹捧,除了在笔头但经常是在口头略加嘲讽外,更不放在心上。笑骂由人,自知在我。既然如此,对我的学生如何议论评说我,就更不必去管它了。

据士林说,他为了不影响博士论文的准备和写作,这本书是额外加班开夜车搞成的。尽管他年富力强,精力旺盛,但看来也仍然会很辛苦。我希望,真正花了气力的作品,应该可以一读。

又据他说,出版社一定要我写个序,正好趁此写这几句说明一下。

李泽厚

1986年10月25日夜

为什么会有这本书?

——《中国哲学如何登场?》序

李泽厚(以下简称李):你先说,说说为什么要出这个续集;我再作补充。

刘绪源(以下简称刘):好。《该中国哲学登场了?》2011年4月出版后,读者反响强烈,有十几家报刊做了转载转摘,还登上了好几个图书排行榜(有的连续几周或几月,甚至排到了榜首)。我们不追求这个,但一本谈哲学的理论性的书能有这样的销售业绩,终究还是令人高兴的事。译文出版社趁刘再复回国的机会,就这本书组织了一次专题研讨,会上有不少人提出,这个题目还可以再谈,还没有谈够。

李:远不够。这可能是无穷的,至少是一个广阔话题。

刘:还有就是关于书名——“该中国哲学登场了?”很多人认为它很醒目,暗含一种提醒:哲学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我们中国传统中也有可总结的东西,可以上升为哲学理论,而这又是当今世界所需要的。

李:大家可能没注意这书名后面的问号,其含义有二:一是这命题能否成立?二是如果成立,如何可能?

刘:这两点,正是大家所议论的。所以也有人认为,书名太大了,和它比起来,书的内容又显得单薄了。

李:非常单薄!但就是再续谈三次,也还是单薄。这是留给大家和后人的一个题目,我是做不了了,《哲学纲要》序里说了谢幕,八十多岁了嘛。我希望大家来做,使中国哲学有一个现代化的世界性登场。

研讨会的记录我看了,比较集中的意见,是说谈得不够具体。但要非常具体,也不可能,哲学只是一种意见,不同于科学,科学要大量非常具体的经验材料。但“积淀说”、“情本体”、“度的本体性”等等,不大可能。第二个意见,是缺少论证。关于哲学的论证,始终有不同的看法,像尼采和维特根斯坦也常常不论证。

刘:不过回头再看,比如关于“情本体”,谈得的确是过于简略了。你的哲学思考的很多方面,包括“美学是第一哲学”和“以美育代宗教”,包括“天地国亲师”信仰的“天地”如何理解——也就是你提出的“与宇宙协同共在”这一“理性的神秘”,还包括“巫史传统”,包括如何用中国传统消化和填补海德格尔,等等,这都和“情本体”有重要联系,有的就是它的直接组成部分,都还没能好好展开。如果这些方面能谈得详尽些,“情本体”的理论就显得更丰满,对你的观点的来龙去脉能看得更清楚,你的一些新的思考也可以容纳进来。我想读者一定会有兴趣的。

李:那好,我们就试着再谈谈。一、不要和上次重复,完全不重复也许很难,尽量少一点。二、在可读性上,在总体质量上,不要低于上次。你觉得我们能不能做到?

刘:能吧。

李:很勉强。如果不行,就缓出或不出。我有点担心,因为你这次提出的,几乎都是理论问题。你的问题有三个稿子,我都带来了,包括你发到美国的那份,在那上面我还打了不少标记。当然我把过去书里说过的东西更通俗地梳理一下也许好读点,但毕竟还是枯燥,而且更无条理。

刘:这些问题我精心挑选过,我觉得它们对读者来说仍有很强的新鲜感,是大家所关心的。至于条理,我们用对话方式单刀直入,直指人心,也许更适合一般读者的需要,对专业读者也有专著之外的另一种参考价值。即使有些话题已在书中谈过,再谈还是会不一样,因为你的思想一直在发展,上次谈话从初稿到定稿,短短几个月时间,也能看到发展的踪迹。所以这次谈话不仅会通俗生动,我相信也一定会充满新意。

李:我不太相信你说的“发展”。这本印数应该少一点,不要印了卖不掉。

刘:我想不会。对有一定理论兴趣的人来说,好的理论,比听一般化的、重复雷同或编造痕迹明显的故事,不知要好到哪里去。我就宁可看有趣的理论书,也不愿看那些悬念横生的电视连续剧。我想本书的读者,至少一半以上,都是我这种人吧?

李:那好,试试。我们尽量让它好读一些,不要光说理论,说些大家感兴趣的事。我也尽量讲得浅显、生动些。有人会斥为“根本不懂哲学”,或“算不得学术”,且不管他。

刘:好!

李:还要说明一点,这两次对谈涉及的一些材料,多凭记忆,信口开河,未能逐一查核,很可能有错漏和不准确的地方。如上次将萨特与海德格尔并提、王国维谈诗人与哲学的选择之苦,虽大意不差却不十分准确。此外,谈话随意,时有跳跃,遣词造句,不及推敲,凡此种种,希望读者鉴谅。

《给孩子的美的历程》序(2016)

年轻的读者们:

《美的历程》是一本讲欣赏中国文艺的书,1981年出版的。一些好心的阿姨、叔叔决定压缩删削后,给书名加了几个字送给你们。我不清楚如何挑选了这本书。自己年纪大,视力差,不能细看,也不大清楚是如何删削压缩的。所以这本书其实与我并没多大关系。但她(他)们认为我是原作者,必须说几句话,即“表个态”,写个序。

我也不知道这态和序如何表如何写,我十分感谢她(他)们看中了这本书,又作了适合于你们阅读的大量删减削缩的工作,郑重推荐给你们,认为你们读了有好处,这当然使我很高兴;但同时我又觉得和担心,十之六七甚或十之八九,你们不会喜欢读这本书。用宋丹丹小品中的那句话来说,这本书仍然可能是“相当地”难读、“相当地”难懂。

本来,文学艺术就相当庞大、复杂、多样,中国传统又那么长久,要串起来,读下去、搞明白,就更麻烦、更费劲,也就更难得有兴趣了。

那么,为什么要读这些东西呢?

这是个大问题。

很难讲。

有各种不同的讲法。下面的讲法,是抄录我以前些说过、但可能更难懂的几段话:

如同物质的工具确证着人类曾经现实地生活过,并且是后代物质生活的必要前提一样;艺术品也确证人类曾经精神地生活过,而且也是后代精神生活的基础和条件。艺术品作为符号生产,其价值和意义即在这里。这个符号系统是对人类心理-情感的建构和确认。(《美学四讲》1989)

艺术本来是在一定时空中的。它有时代性、历史性,但恰恰又是艺术把时空凝冻起来,成为一个永久的现在。画幅上、电影中、诗词小说里,就是这种凝冻的时空,它毫不真实,却永不消逝。人经常感叹人生无常,去日苦多,时间一去不复返,艺术通过这种凝冻把它变而为体验众多人生的心理途径,直接培育、塑造人的自觉意识,丰富人的心灵,确证人类的生存和个人的存在。(《美学四讲》1989,略有删削)

……认识的因素在艺术里面,就像水里放了盐,喝水知道咸味,但你看不见盐,也就是你可以感觉到,但不一定很明确。所以,艺术有它的多义性、不明确性、朦胧性。(《在电影艺术讨论会上的发言》1986)

有人说,既然是心理情感的构建,那便与培育“一颗中国心”也有关系。但有这么重要和严重吗?我不知道。我只愿你们在这多义、朦胧、和不明确性的领悟琢磨中,能读出些中国传统的味道和兴趣来。祝愿

读这本书快乐!

李泽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