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期末考试我们班语文又考了倒数

 杏利的麦田 2022-09-15 发布于河南

高一的最后一次考试结束了。

努力了一个学期,挣扎了一个学期,呕心沥血了一个学期,殚精竭虑了一个学期,都付诸东流了。

虽然成绩还没出来,但我知道,再次垫底了,就和这学期为数不多的其他几次考试一样。

答题卷扫描过后,又按班级分了出来,我大致看了一下学生答题情况,重点看了文言文翻译、作文,口头调查了客观题,认真改了名句默写。

情况触目惊心。

名句默写5句,共5分,整整一个班级,得满分的仅有2人,得4分的11人,得1分的竟有9人,得0的也有4人。名句超纲了吗?两句出自《劝学》,两句出自《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句出自《师说》,全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是课堂上一再强调的重点,考前每天课前都让学生集体背诵四篇重要诗文各一遍,这三篇均列其中。《劝学》《师说》两篇不止一遍地整篇默写,也曾经一个字一个字地将难写的字过了一遍,尤其是《劝学》中的“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知“生”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这次考了后句,该怎么错还是怎么错。不会背空白的一批,会背不理解写错了句子的一批,会背也大概理解写错字的又一批,就这样,惨状空前。

作文,根据六句话,任选三句确定立意写作。因为六句话都是对联,均属传统文化,又有数量相当可观的同学以对联为写作对象,以传统文化为写作对象,把作文跑得没边。

这都不可怕,可怕的是考得这么烂,还一个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的,只抓住某一道题,大吹特吹写得多少多少好,全然看不到一大堆的错误,放眼望去看不到边的短板。这种无知,这种意识不到自己的无知,或者意识到无知还不去改变的心态,才是真正可怕。

想想期中考试后,一个个吹得神乎其神,说考得多么多么好,个个兴奋得溢于言表。我以为要名列一甲,结果成绩出来,确实一甲,只是倒着数。这种群体性的盲目自大让人哭笑不得。

接下来几个月我的脑子里只有仨字“滑铁卢”,只有一个信念:摆脱倒数。既心酸又无奈。

但是语文差起来很容易,要想提高却需要心血和智慧。

于是除了正常备课上课,除了常规的检查作业外,又多了好多额外劳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天平板发送一篇文学类文本阅读;为了提高作文写作能力,发送各大报纸时评文章、作文范文;为了提高选择题做题能力,每天四道选择题,当场测评,当场讲解……

课堂外,搜集甄别这些资源耗费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还要时时关注学生平板上的学习情况,不停敲打某些尚有潜力的学生。

课堂上,讲课时自不必说,早晚辅导时,做试卷时,等等,不管连上几节课,需要陀螺一样在班里不停转悠,累得脚抽筋。发呆的,说话的,悄悄看课外书的,吃东西喝水的,抠手指头的,抄其他科作业的,打瞌睡的,层出不穷。你坐在讲台上,看下面风平浪静,但你下来转一圈吧,绝对是暗流汹涌。记得刚工作时,自习课时年级主任带着一群班主任挨班转,在窗外敲玻璃,哪个学生抬头看了,就处理。现在的情况是,一有风吹草动,学生集体抬头观望,仍然沉浸在学习状态的凤毛麟角。

你多次讲过的题,多次强调的答题模板,往往是随风而逝,一丝痕迹也不留下。你屡屡强调这个点抄在语文笔记本上,这个字查一下字典,总有不少人自带屏蔽功能,根本听不到你说的话,或者一再要求写在笔记本上,不要写在课本上,不要写在纸上,偏偏就随手一写,然后随手一扔。

有次讲文言文,说到宾语前置句子,有个男生突然发问:“老师,啥是宾语?”对于这个低级的问题,不少人嗤之以鼻,有个女生很是不屑,骂了一句:“你吃屎吧!”我顺势说道:“'屎’就是宾语。”全班哄然。即便这样富有喜剧效应的课堂片段,依然有学生心游万仞,不知道笑点,更不了解知识点。庙号、谥号、年号都是讲烂、做烂的题,回回有人错。

不愿意下功夫,进入不到状态,怕吃苦,没有奋斗目标,既不聪明又不勤奋还不讲方法,教他方法还不愿意听,这样的学生比比皆是。你就像面对一个绝症患者,你感觉他在生死边缘,你急得焦头烂额,费尽心思一定要拉他一把,他却一再甩开你,对自己的健康状况盲目乐观。不敢用鞭子抽,那就用胡萝卜诱惑,他却对你的胡萝卜不屑一顾。

教他们要善于总结,学会思考,功夫下到,他们表示不知道怎么总结,不知道如何思考,那就帮助他们。

就文言文来说,从上学期就教他们,做文言文关键在于做后批注,总结文言重要知识,培养语感。就着翻译,画出重点词语,依然批注不到位。好吧,我亲自批注,发送模板,照着批注,依然批注的一塌糊涂。更有部分同学,既然你批注了,我们直接拿着看就行,何必费功夫再批一遍?你说什么,完全是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

遇上需要记的东西,就说老师你印一下吧,油印发了,过不了几个小时就尸骨无存。评讲试卷,总有几个卷子找不到的。

从入高中就让写摘抄,一天200字,一周五天。我高中时最喜欢的就是写摘抄,感觉那是黑暗苦闷的高中生活的一盏明灯,一缕和风。可他们,到该交的时候,随手拿起一本书抄几页,随手借来别人的抄几句,随手照着讲课的课件抄几句,还要挖苦心思地算算,月假是不是不写,法定假日是不是不写,考前是不是不写,有什么突发状况是不是也不写,坚决不肯多写一个字。

我向来的原则就是技多不压人,多学终归多受益。可他们的原则是,你讲课之前他们先问高考考不考,你让背什么还是问高考考不考,你让做卷子先问改不改,考前希望你给他画重点,名句默写你明确到了哪一篇尤显不足,还想精确到考哪一句。或者直接放弃名句,觉得分数不够多,不值得付出。这种功利性的学习思想根深蒂固,难以撼动。

你觉得全世界都错的时候,其实是你自己错了。最近几个月一直在反省,肯定自己的教学方法也很有问题,任何难题都有解决的方法,只是我一直不得其法而已。我认为学生的问题,其实也暴露了我自己的问题。可是我一直找不到良方,是我无能。

学生考不好好像无所谓的样子,作为老师,我深感羞耻,更感对不起两个班主任,尤其是可亲可爱的孟姐。原以为,为师一生,成绩伴随终生,定会宠辱不惊,看淡一切了。可是,倒数的小帽子一扣,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实在痛苦。

还没写完,成绩出来了。月考时一个班第3,一个班第8,这次,第3的考了第8,第8的考了第4,照例有个班倒一,俩月后依然没有挽回败局。

有人说教学相长,我的教自然没有长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确确实实地降低了我的教。沉浸在为分数挣扎的泥淖中,我教的水平与日剧减。为了对抗这种剧减,我只能长自己的学,背《论语》,背古诗词,读书,写文,其实只是为了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不让自卑和失落吞没自己的方法而已。        

认识漯河的一美女同行,她把我天天背的古诗词整理了,一个早读两首,让学生熟读背诵,让他们写翻译,写赏析,自己出题。我也喜欢这样风格的教学,可是不敢想。我们还停留在拿着文言文翻译不知道批什么,圈出重点字词对照翻译找不到意思的程度,我们还停留在高考必背篇目三年了都背不会,不理解,写不对的程度,我们还停留在濒临死亡的阶段,温饱大成问题,何敢奢谈其他?

在为了成绩,为了分数苦苦挣扎,证明自己的时候,有时候我想,老虎会这样时时刻刻想着证明自己吗?老虎会在意别人对自己实力的评价吗?自然不会,他是天然的王者。而我,只是一个教学十几年依然不得其法的愚拙教师而已。如何相提并论?

一直觉得,教学上其实是有点石成金术,是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的,有时候恍然觉得自己已经距离他们很近,好像就隔了一层纸,一点就透;有时候又觉得他们远在云端,遥隔山川,穷尽余生也难以到达。

如果教学如同写作一样简单,如果学生如同自己内心一样容易操控,如果老师的付出和学生的成绩能成正比,如果老师的教学风格就是学生的求学风格,事情都会容易得多。

可惜……

恨不得把知识塞进他们脑子,恨不得替他们考试,恨不得不做他们的老师,恨不得让体育老师教他们算了。

也只是恨不得。

醉过方知酒浓,爱过方知情重,失败过方知即便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也未必成功。写到这里才发现这学期的挣扎和自己的高中岁月神似。高中三年,成绩一直不满意。这次考得差得让你崩溃,下次发现你崩溃早了,再下次发现岂止是早,简直是太早。就这样在没有最差,只有更差中各种劝自己撑着,撑着。每每觉得坚持不下去的时候,还是在没有希望的希望中坚持了下来。大学四年,我没敢回忆过高中时光,工作前四五年,我不敢回忆高中时光,太痛苦的经历,一直在我记忆的最深层掩埋着。现在想来,还是要感谢自己当时语文学得好,至少给了自己一点坚持下去的信心,当然更多的是心灵层面善于疏导,也能自我安慰鼓励,在短暂的自暴自弃后能够适可而止,重新出发。所以高考发挥出了高中三年的最高水平,然后才有了现在大体满意的生活。

上班时间好好工作,下班后读读书,写写文章,其实已经是我理想的生活。虽然这学期工作上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体现出自己工作能力方面的问题,但唯有暴露问题,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正是提高自己业务能力的契机,怎能在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中错失良机?如此想来,内心豁然开朗,心头阴霾一扫而光。

本来想在结束的时候写个“满纸无奈语,一把辛酸泪”“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之类的悲壮语,可现在,我只想说“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感谢上帝赐予我不可征服的灵魂,我是我命运的主宰,我是我灵魂的统帅。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狱中。”曼德拉如是说。

与我而言,自己若不能把失败与自卑留在身后,那么我仍在失败中。

所以,昂起头来,充满自信和活力,充满激情和力量,走向尚可改变的明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