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样的女人最好命?——《氓》人物形象探究

 杏利的麦田 2022-09-15 发布于河南

与其相忘于江湖,

不如点蓝字关注

上周,教研室王老师组织了一次“解字说诗”观摩课,这种授课方式让人耳目一新。三节课后,王老师又进行了点评,他说要突破中规中矩的授课模式,老师不要对自己有定论,要敢于尝试。他说文字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他的理念是由字析诗,找到字眼,以此为切口,找到整个诗歌的灵魂。他说可以通过一个字,几个字,甚至几组字,使古字与诗魂完美融合。

我很受震动,这确实是一种新的上课模式,也是我乐于尝试,希望挑战的模式。于是,接下来几天,我一直在想这件事,我找来几本《说文解字》书,急补甲骨文、金文的基本知识。这几天正在讲《<诗经>二首》,那就以《氓》为突破口吧!可是一点思路都没有,我只好反复读课本,揣摩字句,并不停翻看《说文解字》,找灵感。我像走火入魔了一样,连睡梦中都在背诵《氓》。于是,支离破碎的想法接踵而至。可是,如何将它们连贯起来,并在其中插入解字说文环节?只能继续想。

几经修订,终于有了这个课件。整个十月份,除了十一假期四天,孩子几乎一直在生病,我夙兴夜寐,靡有朝矣,容颜憔悴,心神俱疲,根本没有时间做必须的工作之外的事情,所以只能抽空简单做了个课件。授课教案其实应该以文档的形式呈现,可是没时间,只能写在教案本上,不美观,但留下了我的备课思路。教案本上黑字部分基本上是课件呈现内容,红色部分是我预设的讲授内容,其他颜色是课堂上的随机感发。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预设内容没有面面俱到。画图水平实在太有限,我只敢挑战了甲骨文,不会朗诵,不会画画,不会唱歌,不会乐器,我深感自己不配做称职的语文老师,汗颜!

此课件属于“爱因斯坦的第一个小板凳”,一孔之见,难免有挂一漏万之处,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吾等共同提高!

以下为课件:

以下为教案(不停增删,有些凌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