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文明一万年

 天宇春涛 2022-09-15 发布于北京

刘孝义 华学文苑 2022-08-29 00:00 发表于北京


   中华民族万年文明史早就是信史,毛泽东在《中华民族》一文中开宗明义写道:“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短短十三个字概述了中华万年文明的历史!

    随着众多古文明遗址的考古发掘,新成果的出现,让西方的历史学者,考古界对中国古代文明史有了根本的改变。让国内西派史学家占据的历史舞台彻底坍塌了!学院考古者、民间考古者,走进大山,涉入深谷,奔赴荒漠,掘发古遗址,深入少数民族散居地探源,寻找历史文明的资料。从天上、地下,从口口传说,从传说中,找遗证,以遗证变传说为信史,从模糊到清晰走出一条人类祖先探源的康庄大道。

    有连续六万年北方旱作农业,一万多年文明的大地湾遗址,是我国的新石器时期最早,时间最长,最完好的古遗址,面积约110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万多件,最著名的人头形口彩陶平底瓶,被誉为中华国宝。先祖们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从而更加说明中华民族文化摇篮是黄河流域。

(大地湾遗址)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大地湾遗址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现的成果之一。大地湾遗址中发掘出来的我们先人们用过的物品,主要有陶器、石器、骨器等。考古工作者共在大地湾遗址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动物骨骼1.7万多件;清理房屋遗址240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42个,窑址38个,墓葬79座,壕沟9条。这只是大地湾遗址出土物品中的一部分。

    距今九千多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是中国河南省的新石器时期文化,是目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一,由于最早在河南新郑的裴李岗村发掘并认定而得名。它是汉族先民在黄河流域创造的古老文化,是华夏文明的重要来源,是分布于河洛地区的一支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依据豫中地区 6处该类文化的典型遗址的材料, 可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六段, 基本上代表了目前发现的裴李岗文化的各个不同发展阶段。同时依据对已发表的不同遗址C14测年数据的分析,把裴李岗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推定在距今 8500年~ 7000年。证明早在8000年前,汉族的先民们已开始在中原地区定居,从事以原始农业、手工业和家畜饲养业为主的氏族经济生产活动。

    裴李岗遗址的发现,填补了我国仰韶文化以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的一段历史空白。

(裴李岗遗址)

    这个时期,已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该文化的分布范围,以新郑为中心,东至河南东部,西至河南西部,南至大别山,北至太行山。重要遗址还包括临汝中山寨遗址、长葛石固遗址等。

    在河南贾湖村发现了远古遗址,也出土了很多的文物,都是古人的工具和装饰品,还有骨笛和刻符。 

(骨笛、刻符)

    这对中华文字的地位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也就是说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文字,并且发现了一种文字,经过鉴定这种文字距今有九千年的历史。鉴定结果一出,专家都惊呆了,难道这几十年来的研究成果都是错的?中国难道不止五千年?中国难道不止五千年? 

(贾湖遗址)

    贾湖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前期重要遗址,C14、光释光测年结果显示其距今约9000-7500年,位于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保护区面积5.5万平方米,是一处规模较大、保存完整、文化积淀极为丰厚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贾湖遗址呈近圆形,文化层厚1~1.5米。发现30年来,先后经历了8次考古发掘,发现重要遗迹数以千计,出土文物5500余件,及大量动植物遗骸,20016月,国务院将其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确定为20世纪全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并被镌刻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青铜甬道显要位置,垂青史册。

    贾湖遗址最重要的发现除世界上最早的酿酒坊外,还有世界上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乐器——骨笛,改写了世界音乐史,推翻了“中国笛子西来说”和“七声音阶外来说”。贾湖遗址是淮河流域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文化遗存,提供了连接黄河中游至淮河中下游之间新石器文化关系的一个连接点,再现了淮河上游八九千年前的辉煌,与同时期西亚两河流域的远古文化相映生辉。

    综合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放射性实验室对裴李岗遗址出土的木炭标本测定的年代结果,裴李岗文化的年代距今约7000-8000年,为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距今九千多年的贾湖文化,距今八千多年的辽宁查海文化,彝族九千多年的父子连名谱的历史等,在这些一万年到八九千年的远古文化在中华大地上都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中华万年文明历史是原创文明早已成史学界定论!

    翻开中国古籍,周朝(公元前1046年)典籍记载伏羲,后战国、秦,均史载三皇之首伏羲。汉始刘歆确立中华大祖谱:伏羲——炎帝——黄帝——尧帝——舜帝——禹帝。写入典制,历代敬而奉之。

(最古老的北极图)

(天龙石锛)

    考古惊天发现——最古老的北极星图天龙石锛,断代结论认定真龙确定龙根。

    公元前2787-2587年这200年内,其理由是“公元前2787年最靠近北极点,距离只有2.5弧分,在之后的200年也没有超过1度”。在我国历史上是:帝承:前2788-前2729年在位,共在位60年。帝明:前2729-前2681年在位,共在位49年。帝直:前2681-前2637年在位,共在位45年。帝来(厘):前2637-前2590年在位,共在位48年。帝裹(哀):前2590-前2549年在位,共在位42年。 

延伸阅读:

皇五帝年表

燧人氏:简称“燧皇”,约公元前10000年在位,据说在位110年

华胥氏:伏羲与女娲之母,为华夏之根、人类共祖

伏羲氏:简称“羲皇”,约公元前7724年在位,据说在位118年

女娲氏:简称“娲皇”,即女希氏,伏羲死后即位,据说在位130年;被道教神化为女娲娘娘、后土娘娘

…… …… ……

少典:前?年-前2986年在位

炎帝神农氏:简称“农皇”,少典之子,是第一任炎帝,前2986-前2867年在位,共在位120年

临魁:炎帝之子,前2867-前2788年在位,共在位80年

帝承:前2788-前2729年在位,共在位60年

帝明:前2729-前2681年在位,共在位49年

帝直:前2681-前2637年在位,共在位45年

帝来(厘):前2637-前2590年在位,共在位48年

帝裹(哀):前2590-前2549年在位,共在位42年

榆罔炎帝:是第八任炎帝,前2549-前2495年在位,共在位55年

黄帝:少典之子,前2495-前2395年在位,共在位101年

少昊:又名玄嚣,黄帝长子,前2395-前2322年在位,共在位74年

颛顼:昌意之子、黄帝之孙,前2322-前2245年在位,共在位78年

帝喾:蟜极之子、玄嚣之孙、黄帝的曾孙,前2245-前2176年在位,共在位70年

帝挚:帝喾长子,前2176-前2168年在位,共在位9 年

尧:帝喾次子,前2168-前2097年在位,共在位72年

舜:瞽叟长子,前2097-前2037年在位,共在位61年?

    按照史学界的说法至少一万年以上,官方表述很低调,是5000年。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只讲“下五千年”,按司马迁《史记》上至黄帝下到汉武帝其间三千多年加上汉至今共五千年。不讲“上五千年”,盘古开天,三皇五帝。这是去史的行为,中国历史由西学派控制,如胡适之流讲:“西周以上无信史”,还有人说:“三千年够了,要那么多年干啥?”有人说:“明明老四,为啥争老大?”少数西方机构以双重标准只承认3500年。但这个不重要,中国学术界也很少去争,有人认为话语权不在我手!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世界四大古文明史按照中国考古学术界严谨的断代标准来划分的话,那些标榜超过5000年以上的部分所谓的古文明史,就都是个笑话了,人类的起源和演化是重大世界前沿科学问题。

    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朱照宇团队历经多年研究,在陕西省蓝田县发现了一处新的旧石器地点——上陈遗址。研究人员综合运用黄土-古土壤地层学、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岩石磁学和高分辨率古地磁测年等多学科交叉技术方法测试了数千组样品,建立了新的黄土-古土壤年代地层序列,并在早更新世17层黄土或古土壤层中发现了原地埋藏的96件旧石器,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钻孔器、尖状器、石锤等,其年龄约126万年至212万年。“这是东北亚目前发现的年代比较确切的最老的人类活动遗址,比历史书中公认的距今170万年的云南'元谋人’还要早42万年,可以说是将要更改历史教科书的发现。”朱照宇表示,这个发现刷新了目前的历史记载。

    这个重大发现,是朱照宇团队进行了持续14年不间断艰苦研究的成果。入选2018年十大中国科学进展之一。2018年5月被Nature杂志正式接受发表。一位英国教授Robin Dennell已年过七旬也参与上陈遗址的发掘工作。澳大利亚国立大学AndrewP. Roberts教授评论认为,这项轰动性工作确立了非洲以外已知的最古老的与古人类相关的遗址的年龄及气候环境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进化有着巨大的影响,不仅是中国科学的重大成果,也是2018年全球科学的一大亮点。

    《西安晚报》2019.3.1

(上陈遗址发掘图)

    当然从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的层面来说,在世界其他国家地区还是存在不少的。比如:非洲以外最老旧石器地点是格鲁吉亚的德马尼西遗址,年代为距今185万年。

    又如安纳托利亚(小亚细亚)的加泰土丘(土耳其),东边山丘遗址距今9400年至8200年(新石器时代),西边山丘遗址距今8200年至7200年(铜石并用时代),是人类最早的定居点之一。

(安纳托利亚遗址)

    伊拉克的耶莫(Jarmo)遗址,距今9000年至7800年,出现了最早的纺织图案。

(伊拉克莫耶遗址)

    放眼世界包括所谓的四大文明古国,有哪个国家如中国这般,深埋地下的各类陵寝墓葬,古迹文物,建筑遗址,奇珍异宝,丰富的不计其数?为何被官盗匪盗民盗刨挖了数千年直到今日,却总是挖之不尽、刨之不绝呢?

    所以,中国为什么跟在英国丹尼尔、美国拉法第屁股后转呢!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伏羲文化专家周宜兴,提出了“建立中国的文明起源标准”。标准有五条,书中给出了每条标准的考古的与历史根据。2018年8 月在贵州省举办的第二届探寻中华文明源头:易经刻画符号与彝汉文化研究高峰论坛会上,参加会议的学者都很贊成建立中国的文明标准,并对五条具体标准提出了修改建议。现把这五条标准列出如下:

一、历法促农业生产成熟,农作物成为人类主要食物。

二、示意文字创立,人类从实物记事进入符号记事时期。

三、具有社会管理功能的聚落——城市雏型形成。

四、彩陶礼器出现,大量陶质器物在祭祀、生产生活中应用。

五、乐器与乐谱出现,音乐在祭天的礼仪中隆重显现。

    这五条标准,每条都有厚重的考古成果与古籍记载为后盾。浙大易学导师谢陆鸣博士和我,河南淮阳伏羲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杨复竣先生,陕西伏羲会会长卞伟光教授,早在2015年新中国第一套易学教材研讨会上都提出与此相近的观点,得到北大《儒藏》编审郭彧博导及与会者的鼎力支持。衷心希望中国考古界、历史界和广大关注中华探源工程的朋友大家共同讨论、修补完善这五条标准,早日建立中国的考古文明标准!

    苏秉琦是我国现代考古学的泰斗,全国考古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在考古理论研究和大量实践中,创立了考古学上许多具有指导意义的学说和考古学基础理论。他提出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理论”,找到中国文明起源“破密”钥匙,发现了分层中华民族的形成道路,论述中国的传统精神。

    1992年5月,苏秉琦先生为中国历史博物馆建馆80周年题词,明确了他的关于中国历史基本框架的构思,即:

——超百万年的文化根系

——上万年的文明起步

——五千年古国

——两千年中华一统实体

    同年8月22日,苏秉琦先生在石家庄第四次环渤海考古国际学术讨论会开幕式上对上述构思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并指出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字面上看,是对国史的概括。

    苏秉琦曾提出“满天星斗说”,为中华万年文明提出了框架,他认为我国数以千计的新石器遗址可以分为六大板块:

一是以仰韶文化为代表的中原文化,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黄河文化中心;

二是以泰山地区大汶口文化为代表的山东、苏北、豫东地区的文化,其突出特点是不同于仰韶文化红陶的黑陶文化;

三是湖北及其相邻地区,其代表是巴蜀文化和楚文化;

四是长江下游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浙江余姚的河姆渡文化;

五是西南地区,从江西的鄱阳湖到广东的珠江三角洲;

六是从陇东到河套再到辽西的长城以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是内蒙古赤峰的红山文化和甘肃的大地湾文化。值得一提的还有“软证据”,就是彝族有9000多年历史的“父子连名制”,在许多史籍,如发源于大理巍山的唐代南诏国彝族统治者蒙氏世系、《蛮书》、《唐书》、《云南志略》、《资治通鉴》、《南诏野史》等史籍均有“父子连名制”记载。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在《关于“父子连名制”》一文中说,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及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那近四百代的彝族父子连名谱就有九千多年的历史。

以上资料为中华文化万年之长提供了充分的证据,而伏羲文化就是一万年的中华文化的源文化。

中华民族始祖伏羲面对天自然,地自然,人自然,取法自然仰观天象,为天宇立心,确立北极,通观满天星辰,晓达七曜纬虚,天行健自强不息。俯察地法,上象下形,暗合天道,呈现五行丽地,地势坤厚德载物。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旁观鸟兽鱼文,天地人物性为一体,动中取静,静观其动,有中之无,无中生有,宜天地人物事时之利。于是推演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太极,阴阳布道,破释宇宙密码,剖马得天数,戏作河图,抱龟环绕,妙制洛书,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肇启人类文明,世界文明谁能逾越!

**********   ************  ************

附录:彝学会会长禄文斌,关于“父子连名制”说明

    2017年6月,我和王继超、王子国、黄克学等彝族专家学者一行13人,专程到甘肃省天水市参加中华伏羲、女娲龙根文化精英论坛暨新中国第一部易学教材编撰工作会议。

    会议期间,我们参加了学习考察、论坛交流、寻根祭祖等活动,用一天半时间参观了伏羲庙、伏羲博物馆、卦台山伏羲画八卦的圣地,以及女娲祠、大地湾文化遗址等,最后用一天半时间参加了高峰论坛。这次到天水参观考察和参加论坛活动,使我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感受到彝族文化之根就在伏羲文化之中。这个发现使我倍感兴奋,我觉得,找到伏羲文化是彝族文化最古老的源头之后,彝族历史文化研究中的许多根本性问题也就清晰起来。众所周知,在中华古代发生的伟大文明事件中,三皇之首的伏羲在天水画八卦、刻书契,确立了先天八卦和文字起源,开启了中华文明的先河,自此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福绵万代,源远流长。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彝族历史文化与伏羲龙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期引起广大彝学研究者共同关注。

    从彝族的父子连名谱看彝族始祖希姆遮与伏羲之间的亲缘关系:

    父子连名谱是彝族历史文化中独特的文化现象之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中国社科院领导给时任国家民委副主任伍精华同志说,你们彝族有父子连名谱,如果把它发掘出来,对解决你们彝族历史文化发展的断代问题有重要作用。伍精华同志对他的意见高度重视,建议云南、贵州、四川等省区的彝学会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整理出版几省区彝族家支中的父子连名谱的工作。伍精华同志的倡议受到西南各省区彝学会的积极响应,云南、四川都出版了不少父子连名的谱牒,我们贵州目前还未收集齐,只出版了彝族古代家支谱牒。从目前出版的各类父子联名谱牒上看,其中还有不少缺陷。比如,贵州彝族历史书多半是彝族的“慕部”留下来的书,记叙慕部的历史文化就较为详细,而对“武部”的历史文化记叙就比较简单。又比如,尼能90代应是从希姆遮到阿武补,只记了26代,漏记了64代。周朝的800年间,彝族历史从阿武补到笃慕应是32代,而现有的史料上只记述了6代,相差26代之多。云南省关于“武部”的书要多一些,他们书籍中记叙谱系就要全一些。

    《中国彝族通史》主编、中央中共党刊《求是》杂志原总编辑王天玺同志在《中国彝族通史》序言中说,他看过一部父子连名谱,共有216代。如果希姆遮到笃慕应是120代,笃慕后又有100代,这就与云南的书中记载的216代相近了。父子连名谱的特点就是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字是儿子名字的第一个字。按照这一特点,伏羲的最后一个“羲”字就是彝族始祖“希姆遮”的第一个“希”字。这样一来,伏羲就与希姆遮及其后世连续起来了,即:伏羲——希姆遮——遮窦古——古珠施——施雅黎——黎雅洱——洱轨乍……按此推理,伏羲就是希姆遮的父亲。

    有的同志或许会问,那么,为什么我们过去的彝族父子连名谱书没有把伏羲联上呢?对此,我在彝文古籍《西南彝志》里找到答案,此书说:“羲生九子,九子整理乾坤。”这就是说,伏羲有九个儿子,分为九支。伏羲是中华民族的共祖,希姆遮就是伏羲的九个儿子之一,他就是中华民族中彝族这一支系的始祖。有人又会问,希姆遮的“希”字与伏羲的“羲”之不是同一个字,怎么能联上来?我认为这个问题就很简单了。大家知道,过去,汉文翻译彝语是以音记字的,只要音同,其字就不一定同。比如,彝族的始祖“希姆遮”,在《汉书》里就以音记字为“孟哲”,彝族自称为“尼”,《汉书》记载为“夷”,这完全没有什么奇怪的。

    关于“希姆遮”迁徙之事,《汉书》记载为“孟哲(姆遮)毛牦缴外入邛之卤。”古代天水是蜀之辖地,蜀地中的成都一带又称之为卤,也就是说,希姆遮从甘肃天水翻过秦岭来到成都蜀地。他是尼能时代的第一位彝族君长,他主政时已有“君臣师”的政权组织架构,君臣师有徽号,君为“鹤”,管理者丞相为“杜鹃鸟”,彝文化代表毕摩为“鹰”。有文字和十月太阳历的应用,订立了宗法制度和祭祀礼仪,组织了庄重的祭祀活动。了解这段历史后,彝汉文化同源也就有了可靠的依据。彝族、汉族都是伏羲的子孙,彝族的族源最早起源于甘肃天水一带以伏羲为代表的黄河文明,希姆遮迁入蜀地后,发展在长江上游即金沙江一带,属于长江文明。那近四百代的彝族父子连名谱就有九千多年的历史。

关联阅读:

从彝族父系始祖堵阿青至人文始祖阿普笃慕的97代父子连名谱 - 手机彝新网-网罗天下彝族,传递彝族声音。  http://m./h-nd-490-310-36-%5B36,33,34,35,37,38%5D.html;2018-03-16;来源:《中国彝族谱牒》云南卷上

彝族父系始祖“堵阿青”—阿青俄—俄起元—起元柱—柱阿得—阿得松—松更保—更保秋—秋本来—本来立—立阿苴—苴期顺—期顺弄—弄苴肯—肯阿达—阿达期—期阿色—阿色保—保阿琴—阿琴维—维起胜—起胜者—者力苴—力苴青—青阿夫—阿夫额—额坦子—坦子松—松麻者—麻者荣—荣阿勒—阿勒引—引莫俄—莫俄松—松阿理—阿理子—子尼荣—尼荣尾—尾阿更—阿更那—那阿林—阿林咪—咪苴莫—苴莫朵—朵兴罗—兴罗云—罗云得—得阿柱—阿柱者—者苴色—苴色子—子俄松—俄松兴—兴阿勒—阿勒斗—斗木林—木林磨—磨基过—过桑子—桑子俄—俄阿育—阿育僰—僰苴氐—氐蒙苴—蒙苴眉—苴眉契(希幕遮)—契堵佐—佐道古—古朱诗—诗嘎立—立嘎咪—咪乍拐—乍拐作—作嘎且—且嘎宗—宗嘎贤—贤嘎已—已迫勒—迫勒道—道孟尼—孟尼赤—赤嘎索—索嘎德—德喜所—喜所朵—朵碧额—碧额堵—堵洗显—洗显陀—陀阿大—大阿武—阿武补—补朱勒—朱勒武—武洛撮—撮朱笃—笃阿慕(阿普笃慕)阿普笃慕娶三妻生六子,即慕雅切、慕雅考、慕雅热、慕雅卧、慕克克、慕齐齐。

后来,六个儿子发展成古代彝族武、乍、糯、恒、布、默六大部落,并随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统一体的解体,由原居住地逐步向滇、川、黔、桂四省区分迁,这就是“六祖分支”。

(伏羲女娲出天水,羲皇建都于淮阳。冥冥之中在庇佑,龙子龙孙福运长)

(大禹治水定九州,神话时代到了头。创世英雄开中华,三皇五帝是领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