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五章第七节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黄河湾书馆 2018-08-15
                      七、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成纪在何处?据司马贞注:『天水有成纪县』。《汉书·地理志下》载:天水郡下下置成纪县。西汉时属凉州的天水郡,大部分在今甘肃境内的渭水以北。汉代的成纪县,唐宋为秦州所治,元明并入秦州,其故城在今秦安县北。可见雷泽与成纪相距甚远,显然不能将『华胥履大人迹於雷泽而生庖牺於成纪』理解为华胥在雷泽怀孕後再到成纪去生伏羲

    我的初步解释是:起初,同属古西羌族的伏羲氏族和华胥氏族都在今甘肃天水地区及其附近活动,後来融合、重组成一个较大的伏羲部落集团。促成其融合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战争。而伏羲部落是胜利者。这个融合後的部落也称伏羲部落或部落集团,其首领也称伏羲。当然,这个伏羲并不一定是M45的墓主,而最可能是他的先辈。其他的方式,如氏族间的通婚,经济往来也是促使其进一步融合的因素

    从现代考古发现看,以秦安县大地湾仰韶文化遗址为伏羲部落集团活动中心的可能性最大。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载:该遗址发掘于1978到1982年间,经碳 14 测定和树轮校正,其年代为公元前5850至5400年之间,即距今约七、八千年。类似大地湾的文化遗存,在陕西华县元君庙、渭南北刘、临潼白家均有发现,其年代大约为公元前5200年到前4800年间(未经树轮校正),均早于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因此我推测,秦安县大地湾文化遗址可能是伏羲部落集团在西部活动中心的遗迹

    那么伏羲部落集团又如何由甘肃天水迁徙到河南的濮阳呢?由于此问题难度太大,资料也不全,对此仅作了一些设想,写出来供参考:

    大约在七千多年前,在天水一带生活的,属古西羌族的伏羲氏族和华胥氏族已初步融合为一个伏羲部落集团,从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的文化遗迹看,其文化已发展到较高的水平,为了扩大其生存空间,大概在距今六千六百到七千年前之间,曾有过向东和向南两个方向为主的迁移或征伐,可能还有向西的迁移。下面只谈向东、南两个方向的迁移

    向东迁移的路线是从天水秦安出发,沿渭河而下,然後沿黄河而下直抵古雷泽的西岸。上述的陕西华县元君庙、渭南北刘、临潼白家等很可能是伏羲部落集团在迁移过程中留下的遗迹。伏羲部落集团之所以最后选择了濮阳作为其基地,是因为水域辽阔的雷泽能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水产品,又是一个阻隔与东方的东夷各氏族集团发生直接冲突的隔离地带,而西面的黄河又是一条抵御西部各氏族部落的天然屏障

    当伏羲部落集团到达雷泽西岸时,雷泽东岸的海岱地区,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 大汶口文化,那时泰沂山以南的北辛文化(位于今山东滕州,约于公元前5400年到前4400年)、青莲岗文化(年代同北辛,位于今江苏淮安)与泰沂山北的后李文化、西河类型都正在融合中,且已接近尾声。据碳14测定,后李文化的约距今 7300~7600 年前,1989年发现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后李官庄。西河类型的年代接近后李而稍晚,一九九一年发现于山东章丘市龙山镇龙山村西北,武源河小支流西河南岸(详情请阅《中国文物报》1993年一月31日第三版载张学海的文章《西河类型、后李文化的发现和意义》)。

    公元前 4300 年左右,泰沂山南、北的两种文化已融合成统一的大汶口文化共同体。可见,当伏羲部落集团到达雷泽西岸并建立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时,雷泽东岸的大汶口文化已接近形成一个文化共同体

    当然,在迁移过程中也不免与其他氏族集团发生冲突、交流与融合。伏羲部落集团在冲突和交流中也提高了自己的素质。伏羲之所以能识别天球上的星象符号并因而画卦作易、作九九之术、立周天历度等,可能与他沿途看到的同期文化如西安半坡人制作的钻有极富数学规律孔眼的陶器和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边沿上的八个方向的符号所受到的启发有关。这种人面鱼网纹彩陶盆边沿上的八个方向符号是正与八卦的方向相合,即每隔45°一个符号,其中四个符号为『丨』形,另外四个为『↑』形,箭头指向盆中央。相同形式的符号相距  90°,再配合盆中两两对称的人面图和鱼网纹,这显然与『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象征意义相同;也与天球上的分至启闭八点的意义相同,类似的还见于临潼姜寨人面鱼纹彩陶盆(请参阅附图)。

第五章 <wbr>第七节 <wbr>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第五章 <wbr>第七节 <wbr>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第五章 <wbr>第七节 <wbr>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彩陶罐:新石器时代的彩陶17.4KB(陕西临潼姜寨出土)。双鱼象征女阴,鸟象征男根,鼓肚蛙象征繁衍人口。

    仰韶文化第一期的半坡类型的年代约为公元前5000到前4500年间,而半坡遗址的碳14年代为公元前4800年到前4300年,均比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略早或相同。

    可见,即是象伏羲这样的圣人和智者,他的创造也不是凭空产生的。而一旦代表某种先进文化的氏族、部落或部落集团及其领袖的出现,也将影响其周围文化发展的进程。在甘陕豫冀晋等地区中、後期仰韶文化共同特点的形成,可能都与这次伏羲部落集团的东迁或东征有关

    在此顺便谈谈伏羲氏太昊帝的都邑的地址问题。

    按常理推想,六千五百多年前伏羲王朝的都邑应与伏羲冢很接近,甚至二者就是同一地点。历代学者均认同《帝王世纪》的『伏羲都于陈』的说法。但陈为何地则可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为陈州说,认为伏羲都邑是在陈州,即今河南之淮阳。在濮阳伏羲遗址发现之前,大多数学者都赞同此说。一为陈留说,此说认为陈是指今河南开封以东之陈留为志所的古陈留郡。现在看来,陈留说更接近考古事实。由於这个辨析比较复杂,另有专文论述。但都没有听说伏羲的都邑是在成纪或今甘肃秦安县的。这说明伏羲在东征之前还没有称帝。是到濮阳之後才获得天命而成为天子的

    伏羲部落集团向南迁移的路线也是从天水秦安出发,南渡渭河,穿过陇南山区後,又可能分成两支:一支沿嘉陵江上游及其支流白龙江南下入川,这一支成了後来巴蜀文化的上源。他们也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如彝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土家族、苗族等民族文化的上源。有的至今还保存着伏羲、女娲为其祖先的传说和虎崇拜的文化特征。如彝族就自称是羌人後代,并盛行白虎崇拜。另一支向南路线是:沿汉水南下到江汉平原及鄂西山区而成为後来屈家岭文化和楚文化的上源。这两支後又在长江三峡地区汇合形成了巫山大溪文化。

    伏羲集团的迁移与濮阳西水坡遗址的龙虎文化有何关系呢?

    根据陈久金先生的研究:甘南天水一带为古西羌人生存的根据地,伏羲应看作古羌民的祖先。他认为『汉文中伏羲之羲(写作戏、曦)、羲和之羲、西王母之西、和觋巫之觋,均出自古羌语“有知识的人”或“部落首领”一词,至今彝族语汇中仍然在使用……现代凉山彝族奴隶主称为西波,女奴隶主称为西摩……近代称彝族首领、巫师为细、信、西、溪与汉族上古文献中的羲、西、觋是一个意思。』(详参其所作《华夏族群的图腾崇拜与四象概念的形成》』载《自然科学史研究》1992年第一期)。下划线

    自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以来,特别是在1995年举行的「龙文化与中华民族」学术会议中,学者们一致认为M45墓主为巫觋,由上所论,『巫觋』与伏羲其音相通,巫觋无疑就是伏羲了。可见,认定第45墓主为伏羲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再补充一点,华胥之『胥』,读音也很接近『西』,可见华胥氏族属于古西羌族。《路史後纪·注》引《宝椟记》:『帝女游于华胥之渊,感蛇而孕,十三年生庖牺』。可见华胥亦可为地名。我猜想,华胥可能还有华西、华夏之西、华山之西的含义。此处之『蛇』也是龙,崇龙也。因而华胥生伏羲亦有东西民族融合之意

    说M45墓主伏羲是来自西羌民族,还有一件不能忽视的证据那就是他们的身高。由现代生命科学知道,一个民族的平均身高是由这个民族的基因决定的。M45墓主身高为1.84米,M134 墓主的身高为1.86米(据《1988年河南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载於1989年第十二期《考古》月刊第1058页)。这是在此遗址成人中仅见的两具男性骨骸的身高报道。在六千五百年前遗址中出现了身高 1.8米以上的就有二人,这在此族群中就不是偶然的了。我不知道考古学家们是否对当时各地发现的人群的身高进行过统计。不过,这样的身高,即是按现代的观点看也可说够高了。因此,这又为伏羲部族西来说提供了一条证据

    实际上,主张伏羲西来说的还不仅是陈久金先生,另外还有刘尧汉先生关於『羌戎由甘陕东迁山东半岛的部分羲、炎羌戎文化与当地的东夷文化结合』的说法(清参阅马啸:探析《易经》的渊源──用诺苏传统文化破译《易经》载《中华易学》213 期14页)。

    伏羲又作虙(fu2)戏、虙羲或宓牺等,此处的虙或宓均读伏(fu' ㄈㄨ)。《说文解字》释虙曰:『虙,虎貌,从虍』。段玉裁注:『房六切,……虙、伏古今字,……是虙之与伏古来通字』。陈久金先生认为:『伏羲的名称就带有虎的含义』。无疑,古西羌人是崇虎的民族。这种虎崇拜传统,至今还保存在彝族、纳西族、白族、土家族等西南少数民族的文化中。有关伏羲与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可参阅闻一多先生的《伏羲考》(载《闻一多全集》第一册)。

    这里要补充的是,时至今日,在四川、贵州、云南及鄂西、湘西的大部分地区的方言中,虎和伏的读音完全相同。他们读虎为 fu'(ㄈㄨ)。这样,他们对伏羲和虎羲的读音就完全一样。应该说,这些地区的文化较多地保存了古西羌人的虎文化传统。直到今天,彝族还是以白虎为图腾,每逢节日或祭祀,他们都要供奉白虎的画像

    现在再来进一步解释龙虎墓的文化意义:在第45号墓中的龙和虎不仅代表天上的星象,也象征古西羌民族东征到中原後,由于地理环境和民族人文环境的变化,逐步与雷泽周围的崇拜龙的民族的融合

    伏羲部落集团在东迁中,吸收沿途如半坡、姜寨的先进科学文化。因伏羲是由西部仰韶文化地区迁来的,故西水坡遗址的主要文化特征是仰韶文化的。来到雷泽与古黄河之间後,又与东夷族大汶口文化前期的北辛文化、后李文化等融合;因此,《濮阳西水坡遗址发掘简报》说:西水坡遗址的『文化面貌基本上与豫北冀南的原始文化相同,但也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和山东地区原始文化的因素。』

    这种融合了崇虎的西羌民族与崇龙的东夷民族,融合了仰韶文化与大汶口文化(包括北辛、后李文化)的综合文化特征,突出地表现在濮阳西水坡的龙虎墓中。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基础。因而中华传统文化也可称为龙虎文化。

    以上所说的两个民族及两种文化的融和在西水坡遗址中还有证据吗?当然有!在第45号墓之北的第二组蚌塑图案有一合体龙虎,龙虎为一躯就是六千五百多年前在中华大地上东西两大民族、两种文化融合的又一强而有力重要证据。附图

第五章 <wbr>第七节 <wbr>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第三组摆塑也是龙和虎,其总体象征意义相同,龙头朝东和虎头朝西是春分时为祭拜这个融合了的民族的两个祖先指示方向,当然也象征原崇龙的民族在东;原崇虎的民族在西。骑在龙背上的人就是墓主伏羲氏太昊帝,因为只有他才有资格骑在龙上,也有降龙或征服东夷民族之意。我想,这也是伏羲在黄河降龙而获的天球河图的描绘。附图

第五章 <wbr>第七节 <wbr>由考古发现看伏羲之源流

    具有关键意义的是,由于鼍龙的引导,伏羲在黄河获得了十三万年前的天球。伏羲运用了他高超的智慧,并综合了当时最先进的文化、科学和技术,识读了天球上的星象符号,结合其仰观俯察而画卦作《易》,并用于观象授时,立周天历度,这就是领受了天命,而应成为天子,约于公元前 4530 年春,登基为伏羲太昊帝而成为『百王先首』,建立了伏羲王朝,使中华之科学与文明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并领先于当时全球的文明。伏羲太昊帝就是龙虎墓的墓主,由于他代表融合了的东、西两方的文化,因而他的称号既有东方文化的特征,太昊;又有西方文化的特征伏羲。而他的墓葬中也是既有西羌人所崇拜的虎,又有东夷人所崇拜的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