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某位堪布说,选择依止善知识的标准是:清净戒律、有慈悲心、通达三藏教法、功德较己增、对实相见解通达或实修证悟等。这个时代的善知识,最主要就是戒律清净和有慈悲心的,可以作为依止。我的问题是:我们怎么知道所依止的老师(师父或上师)有没有清净的戒律和慈悲心呢?! 我不知道这是谁说的。坦率说,我也不想知道,这样方便我们进行依法不依人的讨论。 这种依止条件,从文字上看绝没有错,而且听起来高大上,可追究实质,其实会让大众听得一头雾水,然后只能仰视、膜拜这种“神秘的高级”。我很头痛这种说法,因为除了炫知识外,丝毫没有站在受众的应用角度去考虑,很难说言者的当下具备了真实的慈悲。 同时,这种说法很容易被骗子们利用来做传销洗脑。因为大众正常的知识储备里,压根不理解什么是清净的戒律、真实的慈悲心,尤其是三藏教法,别说搞明白什么是通达,连什么是三藏都是一头雾水。那这种文字不就成了实际的废话?如此,传播者的动机也就值得商榷了。 回到问题上,什么是善知识?唐代的圭密大师说得很清晰:“善能知真识妄,知病识药,名善知识。”能助你当下解黏去缚,扩大格局,增长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从而趋向大雄的,就是善知识。而并非必须是某种特定造型的某人。 现在佛教传播弥漫着一种很不健康的氛围,是一种比封建皇权或白色恐怖还恐怖的氛围。阶级林立,大气不敢出、不敢疑惑、不敢提问、不敢进取,只有服从,就像奴隶和奴隶主一样,那都是扯淡的。 佛陀在《羯腊摩经》里提醒的“十不轻信”,很值得我们认真参考: 在我眼里,收徒时不先向白纸一张的居士们宣导这十种不轻信,鼓励居士扎实做人的基础,广闻博参,学修四圣谛、八正道,而是乔装打扮地着急推销“依止”的“师父”,需要我们更谨(gan)慎(kuai)观(tao)察(ming)。 ▎你师父很伟大,不让你情感依赖 我心中有一事始终过不去,自觉心中总是情关难过。由于工作的需要,在单位与校长师徒感情甚深。终究还是因为我个人在工作中的情绪问题,校长要与我结束师徒关系。我当时以为只是她一时气话,之后我各种示好、道歉,但在得不到回应的情况下,我还是又有了情绪,校长再次说做不了师徒了。后来,我为了挽回自己廉价的面子,给校长写了封信,送了她一套《东坡文集》,算是有了个仪式,结束了师徒关系。 在假期里我也还算平静,但随着开学后再次面对校长、面对其他领导,我就总是希望师父还能像从前一样待我,但过往一去不复返。我内心纠结、难过,于是每到周末就给校长发信息诉说种种不满。终于,我在近日和校长展开了比较激烈的对话,是我自己比较激动,在网上以文字的方式表达。然后,校长说自己确实错了,就不再有任何回应。但是,我却越说越不解气,最后,我说自己是在权力面前不得不低头,这两日我就没再发信息了。 我觉得自己总是被情绪左右着,做不了主,很痛苦。今天早上起来,我内心就产生了一种羞愧感、耻辱感。校长是女人,我也是女生,两人相差近20岁,这段感情我无比珍视,但现在我却把自己的内心弄得如此不堪。 求七非先生指点一下,我该如何解开心结? 你确实太对不起你师父了,最好的师父就是让徒弟早点儿毕业的师父。母狐狸都懂得把小狐狸赶出去,小狐狸才能真成才。你师父很伟大,你太不应该了,没领会她成就你的一片情。 群友 : 七非先生还有吗?再来点猛的。 这次在印度与大家游学时,我最后给大家磕了一个头,告诉大家切莫以我为师,而当以法为师,以友为伴。(详见本公号文章《鹿野苑一段即兴的演讲,没想到竟如此震撼学佛人的心灵深处...》) 不然,有我在时,大家没烦恼,离开我后,还是那个烦恼的自己,没意义。 最好的老师,是成就弟子远超自己,在人生里大放光明的,佛教如此,历代祖师大德如此。 现在的师徒关系没法说,彼此依赖,彼此败坏。你的老师,很伟大! 我没什么猛不猛的,事实是什么就是什么。 群友 : 我师父确确实实说过,不希望我在感情上过于依赖她。 你好好忏悔吧,然后做好自己,莫负师恩。 ▎最好的打倒就是成就对方 关于师父和弟子的关系,七非先生已经做了最好的表率。 你这话是说在点上的。 能成就他人的,当然自己就更加有力。所以,真能成就一切有缘,恒顺众生,普行利他,不失上合,不舍下合,就是真实的“打倒”。 感恩七非先生,学生谨记。 ▎这就是最伟大的善知识 基本上所有人,都希望能通过学习佛法,少烦恼,多自在。 结果,都在学佛的过程里习惯性地掩盖烦恼,装作清净喜悦。 尤其是见到一些所谓的“上师大德”,都装成欢喜愉悦的样子,感觉受到了莫大的慈悲和清净加持。 然而回到生活里,烦恼一点没少,也一点儿没变得更自在,反而更固执,更增分别是非。 这也叫学佛和亲近善知识么? 我是真向人要烦恼的,很多人都在我这儿现出了真烦恼,包括对我起了烦恼。这非常好,这就是要出来烦恼了。 我专向人要烦恼!让所谓学佛的人们在我这儿,现出他们的是非心、观念边界、虚伪和执着…… 能现出来,自己才能看见自己的病;看见了,才可能治病、好病…… 这是非常基本的一个过程。 可惜很多人看见的不是自己的烦恼执着边界,而是当自己的是非心现出来以后,又活成了是非心的奴隶。 敢要烦恼,在佛法里,也属于“密意三昧”的范畴,是大乘菩萨道的真实行处。 各位,感谢在生活里让你们觉得烦恼的人吧,只有他们才能让你看见自己的执着边界和是非分别。 我是有心向你要烦恼的,他们是无心向你要烦恼的,所以他们比我高级和有价值100倍。 这也就是《维摩诘经》所说:凡能逼迫到你的,都是菩萨。菩萨才能逼迫众生,众生不能逼迫菩萨。 生活里点点滴滴让你在意、难受的无心棒,就是最伟大的善知识和“高僧大德”,莫错过。 珍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