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毅在9月14日说,中国很多奖项都失去了信誉,各种招呼。有3个奖他认为是高质量,有声誉的:未来科学奖、科学探索奖和新基石奖。这些奖最大的特点是科学家说了算,不允许打招呼。 9月15日,科学探索奖公布,我们来关注一下。 科学探索奖是2018年开始的,这是奖给45岁以下年轻科学家的,每人5年内获得300万元的奖金。这是民间对青年科学家最大的一个奖项。按照杨振宁先生的说法,青年时代,做科学研究最困难,没钱没名,这个奖就是解决这个问题的。 在前3届,一共有9个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在2022年,又增加了“医学科学”这个领域,一共有10个领域。这几年有新冠疫情,医学科学既非常重要,发展也非常快。不过,领域虽然增加了,但获奖总人数不变,最多是50人,奖金一共是1.5亿元。 2022年,也是选了50人,10个领域,每个领域5个人。这里面有一些看点。 比如,北京邮电大学研究员王光宇又是一位女科学家,又是一位90后,只有31岁,是最年轻的科学家。这次女性获奖人数不多,只有4人,在2021年,一共有8位女科学家获奖。 这次获奖面比较宽,跟前3届相比,增加了8所新获奖的大学,包括:成都理工大学、澳门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和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 2022届,获奖比较多的单位有: 中国科学院,有8人获奖; 北京大学,有5人获奖; 清华大学,有4人获奖; 复旦大学和厦门大学各有3人获奖; 南京大学和电子科技大学,各有2人获奖。 从2019年到2022年的4届情况来看,中国科学院,有36人获奖;清华和北大一样,有28人获奖;中科大排第4,有10人获奖;复旦大学有8人,南京大学有6人,厦门大学有5人。 ![]() 中科院获奖人数多很正常,它是中国学术界的主要科研力量,有100多个科研院所,好几万的员工。清华、北大作为TOP2,遥遥领先其他学校。下一层级的就是华东五校里面,偏基础理论研究的复旦、南大和中科大。上交大和浙大偏工科一些,所以获奖人数少一些。厦门大学紧随南京大学之后,其王牌学科化学、生物都不错。 这个奖是给45岁以下的科学家,因此,一所学校获奖人数的多寡在某些方面也表明了这所学校的科研生力军的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交大和浙大在基础研究方面的后备力量不足。 清华、北大的数据遥遥领先,对清华、北大来说,当然是好事,但对于全国来说,也许并不是好事,清北与其他学校的差距太大。 另外,有些211大学的表现也不错,说明某些学科的学科精度不错,像西南交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都分别有2人入选。 有人高兴,自然有人不高兴。同济大学连续4年,没有一人上榜,这个怎么回事?在10个领域里有交通建筑这个子领域,按道理是同济大学的强势专业,连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都有人获得过奖。同济大学要加油了。北京师范大学同样也没有人入选,北师大的基础研究的后备力量也不足了? 其他的,例如西安交通大学只有1人入选。西交大作为C9联盟之一,还需要加大引进人才。 当然,一个科学探索奖看不出来,要加上其他的人才项目,比如杰青、优青等,我们才能比较全面地了解一所学校的科研力量。不过,说到底,帽子也只是帽子,有真正的成果才是最根本的。 希望我们的学术界能更关注学术本身,有一些世界一流的成果出现。 附录:科学探索奖名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