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伽姆扎托夫《歌唱母亲》

 fuhaizhenren 2022-09-15 发布于浙江
拉苏尔·伽姆扎托夫(Расул Гамзатович Гамзатов,1923-2003),俄罗斯达格斯坦阿瓦尔族诗人,擅长写情诗,有爱情歌手之美誉,在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中,有几十部诗集出版问世,其中《高空的星辰》曾获1963年度的列宁奖金。他的诗作有几十种外文版本,给他带来了国际声誉。
为了纪念在战争和军事冲突中死去的人,俄罗斯将10月22日定为白鹤节。
提出这一倡议的是俄罗斯达吉斯坦诗人拉苏尔·伽姆扎托夫(Расул Гамзатов)。设定这一节日的主要用意不仅仅在于祭奠为祖国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培养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更在于要弘扬传统,团结所有在广袤的俄罗斯生活的人。 
“白鹤节”的名字来源于拉苏尔·伽姆扎托夫的诗作《鹤》。后来这首诗被谱上曲子,由苏联歌唱家马尔克·别尔涅斯(Марк Бернес, 1911-1969)演唱。在诗人的故乡俄罗斯达吉斯坦共和国这个节日确立于1986年,但直到前不久才在全俄罗斯普及开来。
 “白鹤”是一种很有象征意义的鸟,它象征着智慧、善良和虔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氛围中,“白鹤”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日本“白鹤”被认为是长寿和繁荣的象征,而在中国文化中有“长生不老”的含义。在中国的很多传说和神话故事中常常有仙人或道士驾着白鹤出现。在非洲国家,人们认为白鹤是真主的使者,而在信仰基督教的国家里,白鹤象征着忍耐和谦卑。 
拉苏尔·伽姆扎托夫的《鹤》一诗原文为达吉斯坦语,由苏联诗人纳乌姆·格列布涅夫(Наум Гребнев, 1921-1988)译成俄语,并由苏联作曲家扬·弗伦凯尔(Ян Френкель, 1920-1989)谱曲,写成了这首优美伤感的动人歌曲,并经常在纪念卫国战争胜利的活动中演唱和播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两 大 史 诗 : 瑜 伽 与 “ 达 磨 ”

古代印度人不但善于抒情,也喜欢用诗的形式讲述长篇故事。《摩诃婆罗多》是印度最伟大的英雄史诗。全诗长达10万颂(颂是一种印度诗体,一颂2行,每行16个音),相当于荷马两大史诗总和的8倍,被认为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据考证,史诗的主要部分大约产生于公元前4世纪,直到公元4世纪才最终形成。史诗的作者相传是毗耶娑(广博仙人),生平不详。但从史诗包罗万象的内容和驳杂不一的风格来看,它显然是集体创作的结晶,毗耶娑可能是史诗的一位主要作者或编纂者。
《摩诃婆罗多》书名原意为“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讲述的是印度古代婆罗多族中的两大王族——般度族和俱卢族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而展开的内战。以坚战为首的般度族五兄弟是合法的王位继承者,但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受到以难敌为首的俱卢族的阴谋陷害,被迫流放森林。13年后流放期满,般度族五兄弟回来索要其应得的国土时,遭到俱卢族的拒绝。于是双方各自结成同盟,展开了一场血战。像许多古代史诗一样,天上的诸神也卷入了人间的战争。在牧牛神黑天的支持下,代表公正、谦恭、仁慈的般度族五兄弟最终获得了胜利,打败了企图霸占王位的贪婪、傲慢、残忍的俱卢族。
史诗包括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寓言以及哲学和道德说教,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说教诗《薄加梵歌》。这是主人公和毗湿奴大神之间的哲学对话,它颂扬德与善,主张非暴力,旨在探索、内省人的灵与肉的和谐。《薄加梵歌》开篇第一章讲到,当般度族和俱卢族两支大军在俱卢之野摆开阵势准备交战时,般度族的第三子阿周那不禁对即将被屠杀的父老兄弟产生了忧伤和悲悯之情:

哎!我们竟然横下心来,
去招致不容宽恕的罪过,
诛戮自己的宗室家人
却是为了王权和享乐。

即使是持国的儿子们
用利刃杀我于战场,
我也决不挥戈抗争,
如此倒觉得坦然舒畅。

《薄加梵歌》赞颂得最多的是瑜伽态。Yoga一词来自梵文,意为“相应”或“契合至真之道”,其真谛是净思:

靠瑜伽阻止狂奔的心意,
狂奔之心才能被降服,
唯有通过静观自我,
才能在自我中得到满足。

如果自我达到了瑜伽态,
处处等观而无丝毫差别,
他便会在一切中见到自我,
也会在自我中见到一切。

《薄加梵歌》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史诗本身。据说每一个印度教徒,不管他是否读过这部圣诗,其思想和行动无不受到它的熏陶和影响。现代印度的国父圣雄甘地主张以非暴力不合作反抗英国殖民者,其思想来源也可追溯到《薄加梵歌》。
另一部梵文英雄史诗《罗摩衍那》(意为“罗摩的漫游”或“罗摩的生平”)篇幅要短得多,只有24000颂,约为《摩诃婆罗多》的四分之一,相传为跋弥(蚁蛭)所作。史诗通过讲述男主人公罗摩与其妻子悉多悲欢离合的故事,宣扬了印度教“达磨”(Dharma,正法)的观念。“达磨”意为万事万物之内在的本质规定性。宇宙中每事每物都各有其“达磨”,才形成世界秩序。人间也是如此。每个社会成员都必须按照其出生时的地位身份,尽到自己的职责,坚守自己的“达磨”。这种观念有点类似于古代中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道德。不过印度的观念中,除了伦理性之外,更强调其宗教性的方面。按照印度教的说法,一旦“达磨”被破坏,世界就会陷入混乱,这时毗湿奴神为了恢复宇宙秩序,就会化身下凡,惩恶扬善,重建“达磨”。
在这部史诗中,我们看到,已被立为太子的罗摩为了不使父亲十车王背上食言的恶名,甘愿放弃王位,与妻子悉多一同流放到森林中。被迫继承王位的异母弟弟则不肯即位,始终在空缺的王位上供奉着其兄的鞋子。罗摩在森林中拒绝了魔王之妹的求爱,引起魔王的报复。魔王劫走罗摩的妻子,逼其就范,遭到严词拒绝。罗摩在神猴哈奴曼的帮助下夺回了妻子,却对她的贞操产生了怀疑。悉多无畏地投入烈火,证明自己的清白,最后回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最后,罗摩兄弟一一抛弃凡体,升入天国。这里,兄弟之间互爱互让,夫妻之间忠于爱情,各尽其责,都体现了“达磨”的精神。史诗特别加以颂扬的是罗摩,他经受了种种痛苦和磨难,依然坚持了自己的“达磨”。在属于晚出部分的史诗篇章(第1篇和第7篇)中,罗摩被说成是印度教徒崇拜的大神之一毗湿奴的化身。
《罗摩衍那》的叙事结构表现了某种颇具后现代色彩的“文本自述”。史诗末篇写到,罗摩的两个儿子栖身森林,不知生父是谁。一个苦行僧教他们读书识字。奇怪的是那位老师就是史诗的作者跋弥;而他们读的书就是《罗摩衍那》。罗摩宰马设宴;跋弥带了门徒前来。他们用琵琶伴奏,演唱了《罗摩衍那》。罗摩听了故事,认了自己的儿子,然后酬谢了诗人……于是,史诗的结尾与开头融为一体,成为一个如蛇般自噬其尾的圆圈,将读者带进一个文本自我指涉的迷宫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