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较文学史||“历史传说”:《摩诃婆罗多》(上)

 RK588 2018-03-06

原创文章,转载需显要位置声明


 

《摩诃婆罗多》的书名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家族的故事”,其中“摩诃”是“伟大的意思”,而“婆罗多”则是指“印度古代帝王的姓氏”,在书中具体是指般度族和俱卢族。

在印度,相传《摩诃婆罗多》是由毗耶娑(又译为广博仙人)所作,而且毗耶娑本人也曾在书中出现过(即所谓的“岛生黑仙人”),并在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他既是福身王后贞信婚前与波罗沙罗大仙的私生子,也是作品中持国王、般度王和维杜罗亲王的亲生父亲,书中作战的双方即俱卢百子和般度五子也都是他的孙子。据书中介绍,毗耶娑当年就是因为亲眼目睹了儿孙们为争夺王位和国土而进行的相互撕杀的全过程,才以此为题材,创作了这部不朽的史诗并让弟子们传扬于世的。但是关于毗耶娑这一人物,历史上究竟有无此人,现在已很难查考,而且就作品的实际内容来看,它绝非是出自一人一时之手,而只能是众多诗人、歌手和婆罗门们长年累月地集体创作的结果。因此,毗耶娑在历史上如果真的是实有其人的话,那他也只能是这一史诗的一位代表性的奠基者或编订者。

《摩诃婆罗多》是世界上最长的史诗之一,它的长度是荷马史诗的8倍,在世界上所有的史诗中仅次于我国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传》。另外单就诗史的内容来看,《摩诃婆罗多》具体内涵的庞大错杂,也可称得上世所罕见。这部史诗在内容上大体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英雄史诗,即婆罗多后裔般度族和俱卢族之间的争斗史;二是众多的插话,内容包括神话、传说、寓言、童话和民间故事等,有200多个;三是非文学性著述,内容大量关涉宗教、政治、法制、风俗和道德规则等方面的说教。三大部分中,英雄史诗在文字上仅占全书的1/5,有2万颂左右,但它却是整部史诗的核心,其余的两大部分都是以它为主线而穿插、布局的。



(一)史诗情节简介

“岛生黑仙人” 毗耶娑为了确保母亲——福身王后贞信一支的血脉能在王室继续延续,在母亲的安排下,他借腹生子,为王室留下了两位法定继承人,即持国和般度。哥哥持国天生眼瞎,于是弟弟般度先于哥哥登上了王位,但不久般度病逝,之后持国又成了一国之君。持国生子百人,人称俱卢族,般度有子五人,人称般度族。俱卢族和般度族的这些晚辈们自小就充满了矛盾和竞争,双方明争暗斗,互相较量,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俱卢族的疾贤妒能。般度族的长子坚战长大成人后,理应继承王位,成为新王,但这引起了般度族长子难敌的极大的不满,他想方设法对般度五子进行迫害,于是皇室内部的纠纷也随之白热化。难敌先是让人修建了一所用易燃材料建成的行宫,并令般度五子与他们的母亲一起搬入其中,接着又派人放火,企图火焚五子。般度一家由于事前早有防备,结果他们死里逃生,侥幸逃过一劫,之后他们隐姓埋名,一度隐居于民间。后来般度五子在参加般遮国木柱王为女儿黑公主所举行的选婿大会上,凭借三子阿周那的高超箭术,勇挫群雄,独占鳌头。由于母亲在误会中说出了不能收回的成命,般度五子合娶黑公主,后者成了他们兄弟五人的共同的妻子,而般度族与木柱王也由此结成了联盟。不久,持国王召回般度五子,并分给他们一半的国土。般度五子勤于治国,很快就使原来一片荒芜的国土出现了极为繁荣的景象,而这又引起了难敌的更大的嫉恨。难敌设计诱使坚战参加赌博,结果坚战不仅输掉了一切国土,同时也使五兄弟连同黑公主一起沦落成了奴隶。另外按照协议,般度五子还要在森林中流放12年,而且第13年时他们还必须得隐姓埋名躲藏起来,不能被人认出,否则就要被重新流放12年。在度过了漫长的流放期后,般度族的盟国纷纷支持般度五子向俱卢族讨还国土,但难敌却拒绝归还,在多次协商未果的情况下,双方展开了空前绝后的大战。俱卢族在战争中投注了11个师的兵力,般度族拥有7个师的兵力,附近的许多国王也分别参加到了双方的战斗中。其中多门岛的国王黑天成了般度族的最得力的军师,在黑天的策划辅助下,俱卢族的几任统帅毗湿摩、德罗纳、伽尔那等一一被杀,最后俱卢族全军覆灭,除难敌外,仅剩下了三个人,而难敌最终也因伤重而死。俱卢族剩下的最后三个人深夜趁般度族军营熟睡之际,进行夜袭,将般度军全部屠杀殆尽,而般度五子、黑公主及黑天却因恰巧不在军营而幸免于难。百子惨死,持国王非常伤心,但他仍在众神的劝说下同意与坚战讲和。战争结束后,坚战代替持国成了新的国君,但他的内心一直不能平静,深深地愧疚于战场上众多生灵的死亡,最终他又把王位让于后人,自己则率领着四位兄弟和黑公主入深山修道。般度五子与黑公主死后,被天神一一接入天堂,在这里他们重新又见到了俱卢百子,俱卢族和般度族在天堂最终恩仇尽泯,共享仙界太平、友爱。



(二)主题思想

《摩诃婆罗多》篇幅庞大,内容繁复,如何对该诗史的主题思想进行一种确切的定位一直是东西方学术界在对《摩诃婆罗多》的研究过程中所面临的一大难题,但是即使如此,借鉴众多名家的研究成果,在这里我们不妨暂把该诗史的主题思想大致归纳如下。

1.宣扬非战观念

如上所述,在《摩诃婆罗多》的众多内容中,般度族和俱卢族之间的矛盾斗争一直是整部史诗谋篇布局的主线,而双方撕杀18天,死伤人数以数十亿计量的大战更是整部史诗的高潮所在,因此,有人曾形象地把《摩诃婆罗多》又翻译为是《大战书》。但是,诚如王向远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冲突”并不是《摩诃婆罗多》所极力肯定的世界的本质,相反,对“和谐”与“和平”的肯定和颂扬倒是该史诗在主题立意上的一个非常突出的倾向。

《摩诃婆罗多》的非战观念首先突出地表现在作者对般度族为争取和平而做出的努力的肯定上。在开战之前,般度族曾多次派人去和难敌协商,希望能和平解决争端,他们的要求也从一开始的要求归还一半国土到要求归还五个村庄、一个村庄,但是难敌“连针尖大的地方”也不给的回复彻底地粉碎了和谈的希望,至此,战争才最终成了般度族的迫不得已的选择。在两大家族的矛盾斗争中,《摩诃婆罗多》的作者的立场是非常的鲜明的,他始终站在代表正义一方的般度族这边,作品中般度族对战争行为的力图避免正是作者对他们大加赞扬的一个重要原因。

另外《摩诃婆罗多》的非战观念还明显地表现在作者对战争的毁灭性和灾难性后果所进行的大篇幅的反复渲染上。大战中两大家族的兵力都死伤惨重,战争结束时,俱卢族11个师的兵力只剩下了三个人,俱卢百子无一人生还,而般度族虽是胜利的一方,但他们也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7个师只有7人生还,般度五子的孩子也全部被杀。战后的象城一片哀号之声,妻子哭丈夫,母亲哭儿子,姐妹哭兄弟,整座城市成了哭丧之城。面对眼前的一切,无怪乎坚战即使登上了王位,内心也痛苦异常,他的内疚之情形象地表现在他对那罗陀大仙的一番话语之中:“大仙,王国确实归我掌管了,可是我的亲属都死了。我们的那些可爱的儿子一个也没有了。这胜利在我看来无异是惨败。”正是因为内心翻腾不止的强烈的赎罪感,坚战在战后不但举行了盛大的“马祭”,悼念所有的阵亡者,而且他最终也因此而抛弃王位遁入了深山。作品中作者并没有因为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而忽视了对战争的反人性的反思,书中坚战对战争的诅咒究其实质其实也正是作者心声的表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