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体检发现空腹血糖 8.1,还不能诊断糖尿病!进一步要做啥?

 最后一个知道的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Image

临床案例


老张、老王、老李、老赵既是一个单位的老同事,又是相交多年的好友。前不久,老张因为近期明显消瘦、口渴多饮、全身乏力,去医院检查,发现血糖高(空腹血糖 14.8 mmol/L),被确诊为「糖尿病」,住进了医院。

老王、老李、老赵哥仨探视完老张之后,也决定去医院做体检查查血糖。体检结果出来后,人空腹血糖都有些偏高,老王 8.1 mmol/L、老李 7.2 mmol/L、老刘 7.6 mmol/L,但三人都没有「三多一少(即多饮、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糖尿病症状。下面的问题来了:

 问题一:三人目前能否诊断糖尿病?如果不能,还需要做哪些检查?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简单复习一下有关的基础知识。

我们知道,正常人空腹血糖在 3.9 ~ 6.1 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 < 7.8 mmol/L,而糖尿病人空腹血糖 ≥ 7.0 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 11.1 mmol/L。

如果血糖介于正常人和糖尿病人之间(即空腹血糖在 6.1 ~ 7.0 mmol/L 之间,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 ~ 11.1 mmol/L 之间),属于正常人迈向糖尿病的中间过渡阶段,我们称之为「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诊断,按照患者有没有症状,分为两种情况:

1. 有「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

只要空腹血糖 ≥ 7.0 mmol/L,或 OGTT 口服 75 g 葡萄糖后 2 小时血糖 ≥ 11.1 mmoI/L,或随机血糖 ≥ 11.1 mmoI/L,便可确诊为糖尿病。换句话说,对于有糖尿病症状者,只要其中有一次血糖达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

2. 没有「三多一少」糖尿病典型症状

需要择日再重复化验一次血糖,必须有两次血糖结果达到上述标准,方可诊断为糖尿病。换句话说,对于没有糖尿病症状者,不能仅凭一次血糖达标,就诊断为糖尿病。

老王、老李、老赵虽然空腹血糖均超过了 7.0 mmol/L,但由于没有「三多一少」典型症状,因此,还不能就此确诊为糖尿病,接下来,需要择日行 OGTT 检查,试验结果空腹或糖负荷后 2 小时血糖,其中有一次达到上述标准,可确诊为糖尿病。

>>>真实再现:

三人 OGTT 结果如下:

老王:空腹血糖 7.8 mmol/L,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14.2 mmol/L,王先生虽无糖尿病症状,但两次血糖结果均达到诊断标准,因此,可以确诊糖尿病。

老李:空腹血糖 6.6 mmol/L,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9.4 mmol/L,复查结果:血糖虽高于正常,但无论是空腹还是餐后均未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目前处于糖尿病前期,还不能诊断糖尿病。(相关阅读:空腹血糖 6.5 mmol/L,如何干预?能否逆转?

老赵:空腹血糖 5.7 mmol/L,服糖后 2 小时血糖 7.2 mmol/L,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可以排除糖尿病前期及糖尿病。后经了解得知,老赵上次查体时感冒没愈,当时检查血糖高,考虑与发烧等应激因素刺激有关,随着应激因素的解除,血糖也随之恢复正常。

 问题二:诊断糖尿病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糖尿病的诊断貌似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陷阱,稍不留意,就可能导致误诊或漏诊。具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完全凭症状来诊断糖尿病

糖尿病的典型症状是三多一少,但是,我们并不能根据有无三多一少症状,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这是因为:

一些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明显自觉症状,如果完全凭症状来诊断的话,这部分糖尿病人很容易被漏诊。

另外,口渴、多饮、多尿也并非糖尿病人的专利,某些其它内分泌疾病(如尿崩症)也可出现类似的症状,因此,三多一少症状只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线索,而不是必要条件。

诊断糖尿病关键是看血糖,即便病人没有典型症状,但只要有两次血糖检测结果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样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2. 不能把尿糖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正常情况下,从肾小球滤出的葡萄糖几乎都在流经肾小管时被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糖为阴性。只有当血糖明显升高,超过了肾糖阈(即肾脏排糖时的血糖阈值,一般为 10.0 mmol/L),才会出现尿糖。

由此可知,对于血糖轻度升高(在 7.0 ~ 10.0 mmol/L 之间,达不到肾糖阈)的糖尿病患者,仅查尿糖往往反映不出来。

另外,妊娠期妇女,或是服用了 SGLT-2 抑制剂,或是有肾小管病变(如范可尼综合征)的患者,尽管其血糖是正常的,但由于肾小管对糖回吸收功能下降,尿糖也可呈阳性。

因此,尿糖阴性不能排除糖尿病,尿糖阳性也不能肯定就是糖尿病,换句话说,不能凭尿糖阳性与否,来诊断或排除糖尿病。

3. 不能只查空腹血糖,还要测餐后血糖

糖尿病的发展进程往往先是餐后血糖升高,然后才是空腹血糖升高。在糖尿病早期阶段,如果仅查空腹血糖,不查餐后血糖,很容易导致漏诊。

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常规检测餐后血糖,可使糖尿病的诊断平均提前 3 年。因此,筛查糖尿病,一定不能忽视查餐后血糖。

4. 不能以血糖仪的结果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规定:诊断糖尿病是根据静脉血浆(指将全血离心去除红细胞等有形成分后剩余的部分)血糖的测定结果。

而血糖仪测的是末梢毛细血管的全血血糖,它比静脉血浆的血糖值低 10% ~ 15%,如果用血糖仪的检测结果来诊断糖尿病,很容易使那些空腹血糖轻度升高的早期糖尿病患者被漏诊。

因此,血糖仪只能用于居家自我血糖监测,其检查结果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诊断糖尿病必须去医院测定静脉血浆血糖。

5. 需要排除应激因素引起的一过性高血糖

许多应激因素,如高烧、重症感染、急性心梗、脑卒中、严重创伤、大手术等等,均可刺激糖皮质激素、儿茶酚胺等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而引起血糖升高,但是,这种血糖升高往往呈一过性,随着应激状态的解除,患者血糖可随之完全恢复正常。

因此,应激性高血糖不是真正的糖尿病。我们在诊断糖尿病时,一定要将应激因素排除在外,以非应激状态下的血糖检测结果为准。

 问题三:确诊糖尿病之后要做什么

确诊糖尿病仅仅是第一步,接下来,还要结合患者家族遗传史、患病经过、临床表现、胰岛分泌功能、糖尿病自身抗体(如 GADA、IA2-A、IAA 等),必要时进行相关基因检测,对糖尿病进行分型,以便于精准施治并预测其未来转归。

如果忽视糖尿病分型,把 1 型糖尿病 误当成 2 型糖尿病,不仅治疗无效,还会延误病情,甚至酿成严重后果。

除了分型之外,还要针对糖尿病可能涉及的各种急、慢性并发症(心、脑、肾、眼、下肢血管、周围神经等等)进行全面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改善糖尿病患者预后。

具体检查项目可参考:糖尿病入院检查那么多,都有必要做吗?有什么注意事项?

✩ 本文仅供医疗卫生等专业人士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