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泽平对谈樊登: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新国潮是时代趋势

 智汇百川 2022-09-16 发布于河北

01 创业的关键是解决社会问题,为他人创造价值

任泽平:樊老师当时创业是以什么样的初心呢?

樊登:我离开央视比较早,我在中央电视台待了几年,2004年读了北师大一个电影学的博士,读完以后就进了北交大传播系教书。那时候不光在北交大教书,我各个学校都教,就是讲那种EMBA、EDP、总裁班。后来发现,我遇到这些企业家不看书,但是又都想买书,所以就老找我开书单。我开了好多书单给他们,但是他们买了书不看。我就觉得这是个社会问题。

创业是什么?创业就是解决社会问题。如果你能够解决一个社会问题,那社会就给你创业机会。我一开始都没有做樊登读书的软件,是给大家发电子邮件,把我读过的书写成一个5000字左右的PPT摘要,用户支付我300块钱,我就通过电子邮箱的方式将书的摘要发过去,我后来发现,大部分人只是一时兴起,并不会看,但是它验证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假设,我们在创业上有一个过程很重要,这个假设是价值假设。比如你要创业,你不能拍脑袋就来,更不能卖房、借钱创业,风险很大。首先验证一下你做的事是不是大众真正有的需求,因为有很多人忙活了半天,做的是一个假的、根本没人用的需求。我接下来就去优化这个交付的过程,我选择用手机拉两个群,用语音方式为大家讲课,效果非常好,获得了1000多个粉丝和30万的收入。然后我拿着这个钱就做了公众号,之后又融资,开始做APP,就这样一步一步的从2014年开始做到今天。

02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管理就是激发他人的善意,教育就是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任泽平:其实,我们传统上是教育大国,文化大国,但实际上,我们爆款书的标准只有10万册,大部分人工作以后很少读书。可能有一个原因是碎片化的信息太多了。短视频、碎片化信息占用了我们大量时间,所以看书的时间减少。你怎么看这种现象,为什么大家都不爱看书了?

樊登:您说的这事只能慢慢来。因为我们的教育竞争太残酷了,所以让很多家长和受教育的孩子产生一个误解,以为最残酷的竞争发生在校园里。但实际上,这个世界的真相是,学校里的竞争是最温柔的,真正的竞争是在社会上。走入社会以后,这个竞争才变得越来越残酷,越来越激烈,但是我们以为毕业了就不用再读书了,因为前面吃苦吃太多了。所以要想改变大家对于读书的看法呢,最根本的东西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就是要让老师教会孩子们读书是一件有乐趣的事,而不是一个吃苦的事。

任泽平:热爱是最好的老师,而且热爱这个事儿可以陪伴他一生,我们今天的教育就缺少了这个开心这一块。我觉得这个话题非常好,我们每个家长去教育孩子,或者我们每个单位激发员工热爱工作的热情非常重要,而不是天天考核,即使短时间内把员工压榨成功了,因为他们不幸福,也不可持续。

樊登:我们公司没有KPI。因为KPI是一个简单体系的指标。但是员工的工作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是状态、乐趣、创造力、好奇心等的集合,这样的东西你是很难用KPI来衡量,所以如果你用简单体系的KPI来衡量复杂体系的任何东西,最后的结果都是变形。现在咱们这个时代越来越趋近于幂次函数。所以将来有可能拯救你们公司的是一个员工。

任泽平:樊老师说的这个生物态是不是适合我们这种带有创意或者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樊登:各个行业都适合。即使是一个工业化的公司,也依然需要尽量的提升80%的人的水平,但是最后帮你卖爆的很有可能是其中一个渠道,或者是其中一个应用。俞敏洪老师做东方甄选的时候,做了100多个公司,每一个公司六七个人,最后是培养出一个董宇辉。所以现在这个时代就是把个人的能力完全放大。你看我们过去讲书,谁能想到一个人讲书能成为能做一个公司呢?个人能力如果放在90年代,那你就是一个拿课时费的老师。但是因为有了移动互联网的这个背景,资源大量的倾斜到头部,所以才会出现那种一晚上卖十个亿的直播间。所以我讲我写的第二本书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理解要放手,然后营造生物态,不要压宝。

所以我们讲德鲁克说管理的核心就是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人的善意。但是现实生活当中,我们看到有很多管理都是在激发员工的恶意,比如给员工装摄像头、打卡,所以员工越干越没劲。员工的善意是他的成长性心态,就是你能不能够激发一个员工想要成为一个更好、更厉害的人。

像杰克·韦尔奇,他属于上一代的这个典型的领导者。杰克·韦尔奇的书里边最重要的东西是打造一致性,就是我要通过发奖金、开人来打造一致性,总之我都要把这个团队的一致性打造出来。但是今天的很多组织不是这样,假如你这个组织高度一致性,如果错了公司就会下滑的非常厉害。而现在的组织里出现了很多类似于谷歌、网飞这样的公司。我们公司从文化上是学网飞的。网飞的文化的核心特点就是没有报销制度,没有放假制度。网飞大概会多出10%的行政成本,但是这个钱花的是值的。他留住了那些有创造力的人,因为那些高能力的人是很难接受冗长的报销流程的,那你的公司是逆淘汰,把优秀的人淘汰走了,这怎么提高组织的活力?让更厉害的人能留下来,这是非常重要的事

文章图片1

03 新国潮是大势所趋,反应了民族自信、国货质量提升、人民追求美好生活

任泽平:我在这里想分享一些新国货的经济学观察。举一个最简单的数据。其实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GDP不如印度。但是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创造了人类增长的奇迹。什么概念呢?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中国人均GDP不如印度,2021年中国人均GDP是12400美元,是印度的三倍还多。所以说这40年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当中,包括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当中,都是非常伟大的40年。在改革开放之初,确实我们对很多东西不自信,毕竟穷嘛,就会觉得别人的好,会觉得发达国家、富有国家的东西好。但是确实随着中国的崛起,民族自信心上升,我们就觉得自己好了。

这里举一个案例,大家可以看到,比如说运动品牌,倒退十年、五年前,我们都觉得像李宁安踏不行,在阿迪、耐克上宁愿多花点冤枉钱。其实了解产业链的人都知道,这些都是中国制造的,贴个牌而已,而且我们的很多中国服装品牌,就是原来给他们做代工的,只是换了一个牌子而已,但是那时候不自信,老是觉得老外的东西好。

我最近看了一家优秀企业,将成为下一个新国潮的崛起对象,鄂尔多斯。为什么呢?它符合新国潮的三个要素,“新”就是抓住年轻人心理,“国”就是爱国,“潮”就是时代潮流。

客观讲啊,年轻人比我们这一代人,尤其Z世代,甚至比60后、70后更自信。因为现在的年轻人一出生就赶上了中国的繁荣发展,我80年代读书的时候还吃过苦,还一度吃不饱饭。但是后来这些孩子就没有了,他们赶上了最好的时候,就觉得中国挺好,而且走出国门以后发现外面还没中国好。

第三个,成为一个潮流,谁能抓住年轻人的心智,谁就占领了未来。全球最好的羊绒就是鄂尔多斯生产的。原来我们总觉得意大利、欧洲的服装很好,但是很多也是中国的原料,中国制造的质量越来越好。鄂尔多斯有句话叫“中国羊绒,温暖世界”,就是说明它生产了全球最好的羊绒。它就符合我们说的新国潮的这三个要素,年轻人,爱国,潮流。

“鄂尔多斯”本身是一句蒙语,意思是“宫殿成群”的地方我们说人民美好生活、追求高品质,“鄂尔多斯”本身就是一个高品质的代言词。

樊登:支持一下新国货是有道理啊,我前两天去参加特步的发布会,我也觉得特步挺好。现在年轻人确实是没有这么重的负担,他们不会对外国的品牌格外青睐有加,民族自信确实出来了,而且我们的产品也经过了多年的发展,越来越好了。

04 企业创新与中庸之道

任泽平:我想和您讨论一个哲学问题,您一直给大家讲《论语》、《大学》、《中庸》等等。《论语》讲“允执其中”,但现在有一个现象很引发大家的思考,比如,我们在看乔布斯、马斯克这些名人的个人传记时,发现他们不仅不中庸,而且个性极为张扬,倘若放在我们传统文化,这就是属于异类。但是,他们又确实因为这种批判精神,甚至叛逆精神,开拓了我们的科技和商业的前沿面。那么,我想请问您:您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领悟我们的“中庸之道”,将中庸之道理解为这会与现代科学的启蒙精神相悖,这是否存在理解偏差?

樊登:我认为,中庸绝对不是凑合。中庸是追求极致的一个表现。比如,孔子说他活了一辈子,叫无未见中庸者矣,就是一辈子都没有见过一个能够做到中庸的人啊。中庸是什么极致呢?叫做合适的极致。柏拉图曾说,合适是美德。所以能够做到合适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比如您说到的乔布斯、马斯克,他们所做的所有的东西,其实最后能够在全世界风行起来的原因是因为“合适”。而这个合适的极致是很难被拿捏。

我认为,将各种事情的度把握准确,这就叫中庸之道,所以如果把中庸之道理解为任何科技进步的拦路虎我认为这是一种理解的偏差。中国儒学3000年中,孔子曾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它是一个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东西,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文化思想。所以这个东西千万别被误解,中庸是合适的极致,并不是让人“差不多就可以了”,而且孔夫子说过连他都没做到过中庸。所以,这是一个很高级的“学问”。

任泽平:我觉得樊老师给了我们一个特别棒的答案,我也有一个体会,简单分享一下,我认为,每个事件实际上都是一个矛盾体。我对中庸之道的理解,是我们不仅要在事情上追求极致,在对“做人”的要求上更要达到,王阳明讲知行合一,笃行致远。所以我认为人跟事是很难割裂开来的,也并不是一个企业家有所成功就是做到了中庸。所以中庸之道,的确是一个很难达到的高度,需要慢慢琢磨与学习。

樊登:有时候你挺敢讲的,为什么?

任泽平:我其实平时是一个性格谨慎的人,但是作为一个经济学者,以科学家的精神进行专业研究,发现了一些前沿性的问题,比如新基建、新能源、放开三孩、鼓励生育,等等,位卑未敢忘忧国,以建设性的态度推动形成社会共识和进步,有些研究可能超越社会暂时的认知,难免会引发争论,但是在争论中形成社会共识,有助于推动有些领域的改革进展和民生改善。

文章图片2
文章图片3

影响力是社会的一种信任,用于推动社会进步。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对社会的贡献。我们都深爱自己的祖国,深爱这片土地,这个社会的进步,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正心正念,坚持做长期正确的事,最终会开花结果。我特别喜欢王阳明讲的,此心光明,夫复何言。

05 多读好书,让年轻人具有创新和开拓精神

任泽平:前面我们有提到教育话题,我作为一名经济学学者,其实发现经济学领域的理论创新、开拓前沿的方面是鲜少遇见的。不仅如此,在科技技术方面我们都在面临着一个“卡脖子”的现状,应用性研发我们非常发达,但是基础研发还比较薄弱,其实这些都在折射背后的教育问题。现在的传统教育非常强调“标准答案”“刷题”,而对于“挑战权威”、“创新开拓”的教育是鲜少被鼓励的。

我认为,这其实对于我们未来前沿科技型人才的培养是较为不利的,现在我们很多科技领域已经进入到了无人区,而我们的新青年在这样强调应试与刷题的教育模式下容易缺乏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的能力、敢想敢干的冲劲以及开拓前沿面的勇气。这样的教育环境是对制造业,对复制、引进、消化、吸收技术是有价值的,但是对开拓前沿面的领域是存在束缚的,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所有人深思的一个问题,希望能听一下樊老师的高见,您是如何看待的?

樊登:这个问题的确很大,但我认为我们也只能慢慢来,不能着急。我讲过一本书,叫做美国400年。美国从一开始其实也是一直在模仿英国,从欧洲大陆偷很多技术过去模仿,但是因为它市场大,再加上他鼓励原创,所以后来就变成专利越来越值钱,美国最早有一大批发财的人,就是靠专利去赚钱,进而也就有很多创新性人才的出现。所以我认为凡事发展都有一定的逻辑与联系。我认为我们唯一能做的是多推荐点好书给大家看看,要让孩子们更多的去读一些科学史的东西,不是以考试的目的,而是以满足好奇心的目的去了解整个科学史的发展,慢慢影响我们的下一代。

任泽平:好的,感谢我们樊老师的解读,今天和樊老师进行了一次思想的对话,也给我们分享了很多有深度的好书,有意思的故事,以及非常有高度的观点和看法,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希望我们未来的年轻人能多读书,读好书,可孜孜不倦,乐在其中。最后感谢大家的倾听!

文章图片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