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邹蓝|我给老一辈科学家找茬 1891

 邹蓝茶座 2022-09-16 发布于江苏

     这一组文章4300字,估计要花10分钟左右。

      缘起,去年突然想到,进入21世纪都20多年了,想对比一下小时候读过的《科学家谈21世纪》来对比一下,他们那时的预测估计靠谱程度如何。于是买了一本《科学家谈21世纪》,2010年左右新版的,发现有大量修改的痕迹。考虑一下,反推当时好多人的预测或估计都不靠谱。因此出现了1978修订版的修改,还有2010年新版之前的再改。因为这60年是科学和技术加速发展的时代。而根据老一辈科学家50年代掌握的科学或技术前沿动态,加上1958年的亩产二十万斤的热火朝天气氛,科学家们也脑子发热。

       读书笔记感想写了十来篇,已经发出的有七八篇。这里将最后几篇一股脑推出。这些茬,跟虱子一样,细细琢磨都能找出来。接下去请看我找到的茬。

大规模集成电路8

谢希德的《半导体的未来》这个文本在大规模集成电路上展开,又说学生带袖珍计算机进课堂。显然是1978年大大修改的结果。因为袖珍计算机,还不如说是高性能计算器。不多说。1966年贝尔实验室第一次做出了大规模集成电路LSIC。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在1988年。1958到1959年谢希德不可能预测到大规模集成电路。

曹揆申的《电子科学技术将给我们带来些什么》,我就不说什么了,看来是根据1978年前西方电子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的阶段,全面改写的。我们看不到1958年他是如何预言预测的。

马守清《明天的电影》,我的评论同上。是1958年的答卷,1978年全面修改了答案。如此做法,犹如考卷交了一天后又拿去修改一样。胜之不武。

杨槱(读音you)《海上旅行》,评论同上,1958年的答卷,1978年全面修改了答案。而且水翼船一艘从国内出发,走南海,南太平洋到南极,然后进南大西洋福克兰群岛,穿越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向西北方向回国。不知道水翼船沿途如何加燃料,而原子能燃料的话,笨重的发动机舱就足以让水翼船飞不动。只有南极开发矿产的事,表明这个概念可能是1958年写的。因为南极条约严禁南极资源开发。连小鬼子商业捕鲸在南太平洋南极海域,都只能打科研的旗号。

史超礼《未来的飞机》,此文估计是1958年的原貌,因为符合那个时候科学家工程师的远景设想。一个孩子到几千公里外边疆的姥姥家去,先坐摆渡小飞机,到大机场转运渡火箭飞机再转环球原子客机的塔架台上转环球原子客机,然后到站再转运渡火箭飞机,到达。飞机是原子动力。原子动力强力而平稳,但是没有起飞的爆发力。直到现在2022年还没有客机用原子能动力。但是干线机场远程飞机有新加坡经欧洲到纽约的,也有世界最长航线据说是悉尼到伦敦,都可以一机到达。不用一转再转的。小飞机中飞机大飞机一转再转的都是笑话。

现在美国总统是如此做的,海军陆战队一号直升机从白宫起飞到特定机场比如安德鲁斯,然后空军一号到目的地。在中国和世界现在,就是支线机场或区域机场飞机到干线或国际枢纽机场坐远程飞机。2004年我到波士顿坎布里奇开会,从广州老白云韩国灰机灰仁川,转国际直达航班到纽约JFK机场,停留两天后在纽约中城的宾州车站坐华盛顿到波士顿南站的Amtrak火车。坐火车纯为感受一下美国的火车,因为几次到米国,都没体验过火车。

胡可镘(man)《旅行在明天》,全文看来1978年的修改不大。显然汽车废气的说法是1978年的痕迹。自动驾驶,还有电动驱动,在2022年倒是见得到了。短波无线电话接通电话局再接通住户电话,现在是无线电话手机点对点。

张世经《新世界材料的“霸主”》,一开口就是,现在,20世纪的70年代末。妥妥的1978年的修改。说到的陶瓷材料与钢铁的霸主竞争。我不知道1978年陶瓷材料发展到什么程度。

赵德仁《合成材料时代》,修改得有意思,居然说到了南水北调。那是21世纪完成的工程啊。估计2011年出版时此文的部分在1978年修改的基础上又修改了。那好比说,考卷交了30分钟后,修改了答案,然后再过20分钟又修改了一次。里头还是有1958/1978年的内容的,比如高分子树脂改造西北沙漠,闪亮五彩的塑料房子和大型塑料高楼等。

2022/2/14

衣着,新兴城市,房屋9

周翔的《人类衣着的美好前景》里头根据到1978年的化纤工业情况做了修改的痕迹很重。说的倒是与2022年现在的情况比较符合。如防水面料,特种面料防寒防火,温度调节等等。

杨谋《在新兴的城市里》里头有1958年的痕迹,也有1978年的浓重痕迹。电视报纸机(现在是网络显示),地铁(1978年北京的一号线已经运行,北京站到苹果园),直拨长途电话,海滨新兴城市到上海一千多公里,高架铁道直达快车三个半小时到达(这怎么跟京沪高铁和其需要的时间差不多呢,不过2008年已经有高铁,可以靠谱预测了)。

蔡继沅《未来的房屋》,塑料,有机玻璃,树脂加钢铁的建筑材料,建筑物下面加轮子,想挪到哪里是哪里。积木一样拼装的房子。显然也是1978年修改的浓重痕迹。初始的想法预测都不见。

实际上我觉得初始原版的文本最重要,因为初始的想法预测是最基础的,有些靠谱,有些大致路子预测准确,有些不准是因为科学以及技术的进步,尤其是突破性的革命性的进步,技术与科学发展的方向有了很大变化。毕竟科学与技术,不是线性直线向前的。

正因为如此,初始的想法最为可贵。我想看到的就是1958年的预测。记得当时的童话科幻还有如此的描述。人饿了,坐到特定地点的座位上,一按某个按钮,一根管子伸到嘴边,一张开嘴,营养药丸根据年龄或什么条件,若干粒就跳出来让人吃进去,管一天。

本书《科学家谈21世纪》的编后记中如此说(我摘选了部分文字):

这本书原是1959年出版的,当时深受广大少年的喜爱,曾多次重版。但是在文化大哥名中,在琳标,“私人帮”的文化砖智主义的统志下,被污蔑为大读草,禁锢了十多年。

自从华zhu席为首的D中央粉碎“私人帮”以后,广大读者和教师纷纷来信要求重新出版。————十多年来,世界上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因此这次修订中作者已作了补充修改,增添新的内容。但如李四光,梁恒心和郭若沫等同志已先后去世,我们照登了他们的原文和题辞,以示纪念。编者,1978年10月。

版权页信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1年10月第一版,2011年10月第1次印刷。印数4500。

我猜想,2011年版印刷前,有些文章还进一步做了调整,因为1978年尚未出现的一些技术产品和技术发展,在这一版本中也出现了。如果没有这个调整,倒真是预测比较准确呢,到达了未来学的层面和水平。

总体来看,即便是1978年修改了,大部分文章都是从本专业出发做的预测判断,完全不顾技术发展需要的其他方面配合,或者考虑对其他方面的良性和外部的不良影响。

比方说,白令海峡大坝可以设想,但是要实际建设,极寒天气下的材料和施工特别要求和特点,只有几个月的无霜期施工安排,深海寒冷水域如何安排施工。永冻土上就地加工材料,还是远距离运输到楚科奇半岛或阿拉斯加再从港口运送到工地(建码头都是问题)。极其严寒的时间段,施工人员固守还是撤退,半截子工程如何保温等。都是巨大无比的问题。还不说环保生态界以及当地土著部落肯定会有的反对。现在在居民楼顶建基站,都要考虑辐射和居民是否反对呢。

2022/2/14

科学家可天马行空,工程师需脚踏实地10

作为社会科学方面的资深研究员,我向来怵理学和工程学方面的知识。这次一时兴起读了科技普及背景的《科学家谈21世纪》,倒有了点感触。

一曰,科学家,也就是纯理论的学者,至少是应站在学科最前沿的,可以天马行空展望本专业本学科未来的方向,不用考虑可行性。只要大方向对头,就有可能在不断的探索中找到突破点,将学科前沿往前推进一步半步的。比如法国瑞士边界的CERN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那超级加速器,就在通过不断的试验为某个理论找依据。再说,早先陈景润做的数学方面的理论研究哥德巴赫猜想所谓1+2,也是在试探解决哥德巴赫猜想的路径。想的也不是总对的。比如米国百年前引进亚洲的鲤鱼科鱼类,是为清理河道杂草。因为鲤鱼科吃草。但是引进后固然吃草,但是因为没有天敌,鲤鱼们体型长得巨大不说,还泛滥成灾威胁到米国原生鱼类。澳大利亚引进狼或丁狗dingo来吃泛滥成灾的野兔,也导致了狼的泛滥成灾而且还危害羊和袋鼠。

二曰工程师。工程师面对的问题是,将图纸上的东西,通过各种材料和技术能力来落地。而且落地的项目,一要符合设计的要求,二来费用则需要在合理的预算范围里。工程师如果不惜工本的话,能干出技术上也能用,但是费用高上天的项目。类比就是大白象项目。

因此工程师面临两个约束,一个是项目要求前提下合适的技术能力和材料性能,二是预算范围(实施工程的过程中往往会遭遇不可预知因素而导致一再超支)。两者之间需要

有一个合适比例的均衡。

看了这书里头多少篇,感觉工程师都天马行空。比方书里头两个人提及的白令海峡大桥或者大坝,都算音乐术语中的“rhapsody”狂想曲。

以我的了解,北极圈内东西伯利亚最东头的楚科奇半岛,与北美最东北端的阿拉斯加85公里的白令海区,硬要建桥或者筑坝,以21世纪现在的技术能力,集周边的美国加拿大日本和中国之财力,可能拼得出来。究竟多少千亿或万亿美金那另说。

但是,那里的苔原永冻层,以及10月到次年4月的封冻期。那意思就是可以动工的时间短于6个月,可能也就4-5个月。封冻时期工程人员离开,机械还有材料放在冰天雪地半年没人管。开工期冰冷深海海域的施工安全又怎么办?施工一些时间,封冻时如何保温维护还是不管?都是问题。就是这些都解决了,那么还有些其他问题。

那里的电源如何解决?

公路也是大问题。因为冻土上冬夏地层状况不同。

那些建筑和工程材料如果在合适地方制造好了运送过去,那么码头怎么办?如果公路运输过去,那么阿拉斯加可能问题还不算太大,但是楚科奇半岛的公路,那就甭提了。要是能,东西伯利亚的开发苏联早就大张旗鼓了,还至于弄到现在北极圈内好些个城市人都走空回俄罗斯的欧洲部分,让早先的城市成为废墟或废弃不管。

冻土公路冬季可以运输,但是没法施工。夏季可以施工,但是永冻层表面解冻,道路无法通行。这就是阿拉斯加和东西伯利亚,至少是楚科奇半岛的特点。

当然,1950年代末和1970年代末,还没有环保什么的问题。现在白令海大坝筑好后,将太平洋温度高一点的水抽到北极海域,让其升温,现在谁要如此倡议,估计会成为全球的众矢之的。冰面融化大气升温是现在世界面临的巨大问题。而且啊,就算建白令海大桥,最高的几个桥孔打算设计多高啊?几十万吨的集装箱货轮,那时是要使用北极航道来往于欧洲,美洲东岸以及亚洲之间的。桥孔净空低了会挡路的。南京长江大桥的26米净空,60年代末可以应付万吨轮的航道需求,现在十万吨都是小意思,我九十年代曾经向最高层上过一个折子,建桥热通了南北,断了东西。说的就是长江上由东向西上海江苏安徽江西湖北重庆四川等省市,建桥热通了南北方,但是断了东西向长江航运的畅通。入长江中上游的货物,十万吨级的船到南京桥下游就得卸货转到万吨级船运往上游城市。

因此,看这书后感觉到反了,工程师天马行空,而理论科学家则没什么发挥。再说,1978年修改了预测预言,而且21世纪再出版的时候可能又修改了。我已经托朋友在旧书网上找一找原版。等核对新旧版本后再说。(后来找的旧书,是1978版的,1958版还没有找到,20220916)

2022/2/16

新疆阿克苏  阿拉尔的死而不倒的胡杨  2014

哈密,东天山下的风电机   2018

阿勒泰市西郊  切木尔切克古代的草原石人。2018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