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通教寺

 新用户8926AVU2 2022-09-16 发布于北京

,位于北京市东直门内针线胡同的尼僧寺庙,它的历史可追溯到明代。它最早为明代一太监创建,清代明改建为尼寺,更名为'通教禅林'。1942年,开慧胜雨对该寺进行了扩建。通教寺,将山门改为坐西朝东,又迁移寺庙周围的居民,庙区扩大到4亩多地,还将庙更名为'通教寺'。


通教寺的具体创立时间无从考证,传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

清末民初,殿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尼姑)住寺。1942年,有两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学戒听经,她们决定重建通教寺,募集资金改造大殿,兴建了南北楼、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

1978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

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通教寺,山门三间,坐西朝东,面阔9.5米,进深3.8米,内为白灰顶,花砖地,硬山绿琉璃顶,带脊兽及小兽,匾额书 '通教寺'。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坐西朝东,面阔五间,绿琉璃瓦屋面,大式硬山三卷勾连搭顶。

通教寺,殿前为三间歇山卷棚抱厦,屋脊带吻兽、正兽及小兽,室内井口天花,饰旋子彩画,地面为水磨石方砖地。南北配殿各七间,灰筒瓦过垄脊,内为白灰顶,花砖地。

通教寺山门对面是一片长满苍松翠柏、奇花异草的公园,使寺院的环境更显幽静。进山门后,即为修葺一新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中莲花座上供奉着阿弥陀佛,法相庄严,雕塑精美。大殿两侧是整齐的僧房,左前方为五观堂,右前方是念佛堂,寺内还立有1942年重修时立的两道石碑。

通教寺现存主要佛教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五观堂、尼舍等,其中较为独特的建筑是大雄宝殿,因其殿内有《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画像》而名闻遐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