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绛:唯有身处卑微,才有幸看清世态

 冬天惠铃 2022-09-16 发布于湖南

图片

作者:白少年
来源公众号:富人的智慧(ID:rmb8080)

图片

《史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汉文帝时期有个大臣的家中每日宾客盈门、车马填门。后来他丢失了官职,从此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他很愤怒,在家门口写上了一行大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现,”

其实,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因为所有的关系都是在不停的变化着。我们必须得接受一切是运动的,静止只是相对的。

当然,如果你一直处于卑微之中,或许就能感受到永恒的“世态炎凉”,因为极少有人愿意为了那个不可能对自己产生价值的人而逢场作戏。

正如杨绛所说:“唯有身处卑微,才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

我们必须接受,自己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别人心中可能有的价值,但那并不是我们个人。很复杂但无法拒绝。因为身处这人世间就离不开这复杂的人类,这是从古至今的无奈。

曾经苏轼在游玩莫干山时经过山腰的一座寺庙,和尚见他穿着简朴,便冷漠的应酬道“坐”。对小沙弥吩咐“茶”。苏轼落座,喝茶。他随便与和尚交谈了几句,和尚见他语出不凡,马上请他入大殿,摆下椅子说“请坐”。吩咐小沙弥“敬茶”。

接下来的聊天,苏轼妙语连珠,和尚不禁问起苏轼的名字,苏轼自谦道“小官乃杭州通判苏子瞻”和尚连忙起身请苏轼进入一间静雅的客厅,恭敬的说“请上座”。吩咐小沙弥“敬香茶”。

苏轼见和尚十分势利,起身告辞,和尚知道挽留不成就请苏轼提字留念。苏轼写下了一副对联“坐请坐请上座,茶上茶上好茶”。这便有了“客分三等”一词。

可见,众生平等只是修行,世间难得,遇见更是不易。可当你明白世事无常之后,便能懂得释怀。

图片

图片

还记得《红楼梦》的那句歌词“喜荣华正好,恨无常又到”。荣华一世固然好,一帆风顺谁不欢喜呢,可是我们太渺小了,一不小心的走神、从天而降的病毒、本该快乐的旅行,都有可能让生命不再有“再见”,原来一切的终点不仅是“必将到来”还有可能“就在眼前”。

那就接受自己的懦弱收敛自己的狂妄。用时间警醒,让时间过滤,在时间中沉淀。这不是修行、而是自律。我必须强调这是不一样的,因为我见过了太多以“修行”为借口的人,“修行”很多时候是掩盖自己失败的借口,而自律不同,自律是一种状态,这种状态通常伴随着敬畏与自知,对万物的敬畏、对自己内在的认知。

收敛是一种自信——我明白我能行,但并不需要证明。

喜欢《白鹿原》中的一段话,“人行事不在旁人知不知道,而在自己知不知道;自家做下好事刻在自家心里,做下瞎事也刻在自家心里,都抹不掉;其实天知道地知道,记在天上刻在地上,也是抹不掉的”。所以,别人的看法与态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态度。

我想到了洛阳,那座古老而极具魅惑力的城市。它地处中原,山川纵横,西依秦岭,出函谷是关中秦川;东临嵩岳;北靠太行且有黄河之险;南望伏牛,有宛叶之绕,“河山共戴,形势甲于天下”。因此它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是历代帝王建都的理想之地,使得这座城市拥有了一千五百多年的建都史。

那盛极一时的隋唐,至今在许多人梦中缭绕。可它在洛阳留下的不过就是那些砖头砌成的残废角落,根本寻不到一片完整的墙壁。

图片

图片

《凌虚台记》中,苏轼回复陈公说事物的兴盛和衰败是无法预料的,从前长满荒草的野地被霜露覆盖的地方哪知道今天会有凌虚台呢?
兴盛和衰败的交替一直持续着,谁又能知道那高台会不会又变成荒地呢。
我曾试着和陈公一起登台而望,看到东边就是秦穆公的祈年、橐泉两座宫殿遗址,南面......背面是隋朝的仁寿宫也就是唐朝的九成宫遗址,回想它们一时的兴盛,......然而几百年之后,想要寻找它们的样子,却连破瓦断墙都不复存在,已经变成了种庄家的田亩和长满荆棘的废墟
相比之下这座高台又能怎么样呢?一座高台尚不足以长久依靠,更何况人的得失本就来去匆匆......(为了方便阅读,翻译成白话文)
时间不参与轮回却看了轮回,它用它的沉淀告诉我们,世事无常,都别张扬!
再美的人儿都有迟暮时,再壮观的楼台不过废墟一片。何况廖若晨星的我们?就做一个平凡的人,认清世态;做一个成熟的人,不骄不躁;做一个内敛的人,释怀自己的平凡。

作者简介:大家好,我是白少年。富人的智慧作者,原创公众号富人的智慧(ID:rmb8080)33万人的选择。这篇文章是不是很有深度,跟我一起关注一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