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磅整理】高中地理典型地质现象集锦!附地质剖面图的判读|构造|岩层|地层

 jywlkljh 2022-09-16 发布于河南

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野外典型地质现象集锦

(地质专业感性认识很重要)


照片名称:交错层理


照片名称:K-T界线的露头,加拿大亚伯达省


照片名称:X型节理裂缝


照片名称:三角洲沉积物风蚀面


照片名称:二连浩特戈壁小褶皱


照片名称:中国南方奥陶系宝塔组马蹄纹泥晶


照片名称:东北-西尖山:火山六角柱状节理


照片名称:云南 ,腾冲一宾馆,石香肠


照片名称:云南腾冲,火山喷泉,热海大滚锅


照片名称:冰川石臼


照片名称:云母斜长片麻岩柔流褶皱


照片名称:冰川遗迹


照片名称:南温河花岗岩眼球状变斑晶


照片名称:大型槽形层理峨眉山实习基地


照片名称:南秧田矿区切层弱矿化脉体


照片名称:印模构造(重庆北碚)


照片名称:向斜


照片名称:奥陶纪岩石


照片名称:安徽巢北地区狮子口北公路旁高家


照片名称:山东潍坊昌乐火山口


照片名称:山东济南 趵突泉 大气降水渗漏地


照片名称:山东昌乐——北岩,火山六角柱状


照片名称:安徽巢湖的复理石构造


照片名称:峨眉龙门洞交错层理


照片名称:川西——长兴组生物礁


照片名称:川西高原,含褐铁矿陡立岩层


照片名称:巨型波痕


照片名称:张家界--砂岩


照片名称:延长油田东部长6油苗2


照片名称:延长油田东部长6油苗1


照片名称:广西钦州-火山岛,层状岩浆


照片名称:断层褶皱


照片名称:断层,断面非常平直,中间夹2-4


照片名称:新疆-关垒,高陡岩层


照片名称:新疆——独山子泥火山


照片名称:新疆郝家沟 k与t分界


照片名称:新疆库车野外泥痕(自然风干)


照片名称:新疆准噶尔盆地喀拉扎 波痕


照片名称:新疆,曲流河


照片名称:昌乐火山口


照片名称:曲流河


照片名称:新疆,魔鬼城,风化地貌


照片名称:波痕1


照片名称:法国乡村风蚀岩(自然侵蚀)


照片名称:此为丹景山剖面中上部,红色砂岩


照片名称:桂林,金钟山永福岩,石钟乳


照片名称:波痕2


照片名称:波痕3


照片名称:泥岩裂缝 1


照片名称:泥岩裂缝


照片名称:涪陵区地质构造


照片名称:洪积扇新疆


照片名称:洪积扇剖面


照片名称:泥盆系泥质岩露头新疆


照片名称:渝东南地区断阶构造


照片名称:湖北兴山大峡口剖面P与T界线


照片名称:湖北,清江,白云岩


照片名称:火山口


照片名称: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眼球状变


照片名称: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柔流褶皱


照片名称:猛硐岩群云母斜长片麻岩小型平卧


照片名称:燕山晚期老君山花岗岩第一期岩相


照片名称:猛硐岩群斜长角闪岩柔流褶皱


照片名称:球形风化(重庆北碚)


照片名称:球状风化1


照片名称:球状风化2 物理风化与化学风


照片名称:石英云母糜棱岩(锤头上方暗色薄


照片名称:看似背斜 实是向斜 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照片名称:瘤状灰岩


照片名称:甘肃临泽县境内发现了最为集中、


照片名称:砂岩的盐风化:一种差异风化现象


照片名称:破火山口的边缘,图尔卡纳湖(Lak


照片名称:硅化木新疆


照片名称:硬石膏层中被溶解扩大的节理


照片名称:美国barnett页岩露头


照片名称:缝合线构造(重庆北碚)


照片名称:穹窿构造


照片名称:福建漳浦县前亭镇滨海一带——火


照片名称:蛇形弯曲


照片名称:蛇绿岩套新疆


照片名称:蛇绿岩套新疆3


照片名称:贵州东南,断层和牵引背斜,海相


照片名称:西藏,冰舌


照片名称:西藏319线,小型扇体


照片名称:西藏,角峰


照片名称:辫状河


照片名称:透镜体


照片名称:重力流底部的典型冲刷面


照片名称:重庆东南面,低缓断层


照片名称:野外褶皱1


照片名称:重庆黔江正阳角度不整合


照片名称:重庆云阳背斜


照片名称:重庆云阳向斜


照片名称:野外褶皱2


照片名称:野外褶皱3


照片名称:野外褶皱4


照片名称:钨锡小矿体


照片名称:震旦系灯影组云岩中的葡萄花边构


照片名称:铜川川口


照片名称:铁质结核


照片名称:露头红页岩


照片名称:青海湖滩坝砂


照片名称:青海日月山前白垩系河流三角洲剖


照片名称:青海化隆第三系丹霞地貌


照片名称:页岩野外露头


照片名称:页岩露头


照片名称:魔鬼城雅丹地貌


照片名称:魔鬼城雅丹地貌1


照片名称:黄山世界地质公园--冰川遗迹


照片名称:黄山——花岗岩群

地质剖面图的判读

地质剖面图是对某一地质构造所作的垂直剖面图,包括地质地貌示意图、地貌景观和地质剖面图、褶皱和断层构造示意图等。判断内容主要是根据地质剖面图判读地球内部的圈层构造、背斜和向斜的形态特征、地层形态和发展演变等,或分析并判断该地区的岩石类型及其矿产分布状况等。


【判读技巧

1.岩层新老关系的判断方法

根据地层层序规律确定

一般岩层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岩层越新,其位置越靠上,即越接近地表。如图1中Ⅲ岩层位置_靠下,岩层较老_;Ⅰ岩层位置_靠上_,岩层较新

根据生物进化规律判断

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根据岩层的接触关系确定

岩浆岩可以按照其与沉积岩的关系来判断,喷出岩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岩层,侵入岩晚于其所在的岩层。如图1中Ⅳ岩层形成___于其所切穿的岩层Ⅲ和Ⅱ。变质岩是在变质作用下形成的,而这多是在岩浆活动的影响下形成的,因而变质岩的形成晚于与其相邻的岩浆岩

2.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


3.地壳运动性质的判断方法

(1)褶皱、断层的存在说明经历了地壳的水平(或垂直)运动。如图1中的断层,岩层未发生弯曲,说明经历了 运动;图2中的褶皱、图3中的褶皱和断层,都说明该地经历了 作用。

(2)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也可能伴随着下降运动。如图1中左侧岩层Ⅰ的存在。图2、图3中的各岩层都说明经历了沉积作用。

(3)若某个年代的岩层缺失,说明该年代该地区地壳上升没有接受沉积,或者说明该年代地壳下沉形成了沉积岩,后来该地地壳上升,形成的岩层又被侵蚀掉。如下图中地点2中 岩层缺失就是被侵蚀掉;地点3中B岩层的缺失则是在形成 层时地点3上升没有接受


4.推测岩层形成环境

(1)地层中有海洋生物化石,说明该地曾经是海洋。沉积岩层中有煤、石油,反映出该地曾经有森林或其他丰富的有机物质来源。石灰岩层反映出该地曾经是温暖的浅海。

(2)地层呈水平状态,且从下至上由老至新连续排列(如图),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明显变化。


(3)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是由其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岩层遭受外力侵蚀形成的。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是由该地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形成的。如下图中C、D层的不连续就是岩层上升受外力侵蚀形成的;上面有新的沉积岩,说明该地地势较低。


(4)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地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如图)。若出现有断层,说明相应岩层形成后,发生了强烈的地壳运动,甚至出现过地震。



【对点训练】

徐霞客曾不辞辛苦, 长途跋涉来到腾冲, 亲自登上打鹰火山, 发现“山顶之石, 色赭赤而质轻浮, 状如蜂房, 为浮沫结成者, 虽大至合抱, 而两指可携”。下图为打鹰火山地质剖面图。据此回答1~2题。


1.“山顶之石”属于 ( )

A.侵入岩 B.喷出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岩石1质地致密且密度较大

B.火山形成前此地为向斜构造

C.在岩石2中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

D.石灰岩c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d

【解析】

第1题,由材料信息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岩浆岩,但岩浆岩又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根据“山顶之石”的颜色(赭赤,指红褐色)、密度(质轻浮)、外观(状如蜂房)可知,“山顶之石”属于喷出岩。

第2题,由上题分析可知,岩石1为喷出岩,质轻浮,密度较小,排除A;火山形成前,此地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构造,排除B;岩石2紧邻岩浆岩,属于变质岩,不可能找到古生物化石,排除C;在背斜构造里,中部岩层老、两翼岩层新,因此石灰岩c的形成时间早于石灰岩d。故选D。

【答案】1.D 2.C

3.(2021年1月新高考8省联考·河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球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和改造着地表形态,其相对强弱制约着地貌的发展方向。实地调查研究表明,下图剖面所在地区的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作用明显强于外力作用。


(1)该构造区富含油气资源,指出甲、乙、丙、丁中最有利的钻探部位,并说明理由。

(2)简要说明丁处山体高耸的原因。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背斜构造为天然拱形构造,是天然的储气、储油构造,而向斜是天然的储水构造,断层处可能有地下水出露,但断层处油气资源易泄漏,不易储存。图中甲处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最有利于钻探,乙、丁两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丙处为断层构造。所以只有甲处最有利于钻探。

第(2)题,注意材料信息“该地区地貌形成演化过程中,内力明显强于外力作用”。丁处岩层受内力挤压形成向斜,结合丙处断层可知,丁处所在岩层相对上升,加之外力作用较弱,向斜岩层坚硬,不易被侵蚀,所以丁处山体高耸。

【答案】

(1)甲处。理由:甲处为背斜,属于天然的储油、储气构造,有利于钻探;乙、丁为向斜,丙为断层,其储存的油气资源少。

(2)丁处所在岩层断裂上升,地势较高;丁为向斜构造,岩层坚硬,且区域内力作用占主导,外力作用较弱,丁处不易被外力侵蚀,山体高耸。


注:本文由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