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年有鱼(七):臭鳜鱼

 二班毛豆 2022-09-16 发布于广东

臭鳜鱼

臭鳜鱼,徽菜也。

有人说徽菜的特色是“盐重好色,轻度腐败”,臭鳜鱼当之无愧。如今全国人民提起徽菜,十有八九都知道臭鳜鱼,俨然成了徽菜最有代表的菜式之一。

有位认识了几十年的天津朋友,特幽默,每次一吃徽菜就艾特我:“昨天去吃徽菜了,毛豆腐、臭鳜鱼,你们家乡菜是真有味道。”

“嗯,不臭不吃。”我笑道。

其实毛豆腐不算太臭,安徽人王致和制作的臭豆腐,才是真臭。

汪曾祺在《果蔬秋浓·逐臭》中写道:“我曾在美国吃过北欧的臭启司。招待我们的诗人保罗·安格尔,以为我吃不来这种东西。我连王致和臭豆腐都能整块整块地吃,还在乎什么臭启司!”

臭鳜鱼严格来说,只能算微臭。这种鱼肉蛋白质发酵的气味,经煎烧之后,会发生质的改变,不仅异味全消,且鱼肉紧实弹牙,鲜香无比,实乃人间美味。《吕氏春秋·本味篇》云:“臭恶犹美,皆有所以。”即为此意。

我的家乡是安徽巢湖,但小时候生活在江南池州,自小就吃过臭鳜鱼。

“鳜鱼肥”是千姿百态的,有清蒸鳜鱼、松鼠鳜鱼、炒鳜鱼片等做法,味道各有千秋,然而我最爱的,还是臭鳜鱼。每次去黄山,都会在屯溪老街或沿途土菜馆点这道菜,已成习惯,“席上有鳜鱼,熊掌亦可舍”。

臭鳜鱼是徽州民间的传统菜,盛行于歙县、黟县、绩溪等古徽州一带。

其来历与徽商密不可分。

臭鳜鱼原叫“腌鲜鳜鱼”或“桶鲜鱼”。在古代,沿长江一带的安徽贵池、铜陵、大通等地的鱼贩,每年入冬都会捕捞长江的鳜鱼,用木桶装运至徽州山区出售。

古时山区交通不便,从贵池这边要走七八天才能到徽州,为防止鲜鱼变质,鱼贩在装桶时,码一层鱼,洒一层淡盐水,如泡菜手法,压紧,途中还经常上下翻动。待到了徽州,鱼鳃仍是红色,鳞不脱,质不变,只表皮散发出一种异味,便是蛋白质发酵的气味。洗净后,划花刀以热油略煎,配以五花肉、冬笋片烧之,以酱油、白糖、花雕、鸡油细火烧烩,待收汁撒上青蒜末,淋熟猪油,起锅即可。此蒜瓣肉入口紧实弹韧、非但无异味,反而鲜香无比,成了脍炙人口的佳肴。

后来,徽商去杭州做生意,乘船三日左右方到。徽州人便如法炮制,将鳜鱼制作成臭鳜鱼,待到了目的地,便可享用美味的家乡菜了。

紧实的蒜瓣肉

臭鳜鱼制作方法,关键在于盐量的控制。多则成了咸鱼,少又易坏,须恰到好处。如此鱼肉才紧实爽滑,筷子夹起,便是一大块“蒜瓣肉”。

其实,类似于臭鳜鱼的制作方法,宋代已有记载。由宋人李昉、李穆等编纂、成书于宋代太平年间的《太平广记》载:

“当六月七月盛热时,取鱼长二尺许,去鳞洗净。满腹内纳盐竟,即以末盐封周边,厚数寸。经宿,乃以水洗净。日则曝,夜则收还。安平板上,又以板置石压之。明日又晒,夜还压。如此五六日乾,即纳乾瓷翁,封口。经二十日出之......味美于石首含肚。”

《太平广记》对此鱼评价很高,说比“石首含肚”还美味。

石首含肚是什么?

即“石首笔架鱼肚”。说长江的鮰鱼在湖北石首长得特别肥美,有一米多长,重达七、八斤至二十多公斤,质细嫩,味鲜美,特别是鱼鳔,肥大厚实,外形很象石首长江边的笔架山,据说鳔内有红色笔架山图案,“石首笔架鱼肚”因而得名。诗云:“此物唯独石首有,走遍天下无二家”。

深圳八卦岭食街原有几家徽菜馆,臭鳜鱼做得都还不错。“醉翁亭”后来搬到南山科苑路。“皖厨”的分店很多,海岸城、万象天地、壹方城都有。想吃家乡菜,开车十几分钟就有了。

当然,想吃地道的徽菜,还是要去当地。

“朝来酒兴不可耐,买得钓船双鳜鱼。”今年若有机会回家乡,便又可大快朵颐了。

您若喜欢此文,请点赞与“在看”,让我知道。

上篇推荐:年年有鱼(六):松鼠鳜鱼

频推荐:月圆人团圆

跬步之行:0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