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张图看懂中国历代疆域变迁(上)

 遇事明言 2022-09-16 发布于甘肃

秦并天下

 公元前231年,也就是秦始皇开始他统一天下大业的前一年,秦国对东方六国已经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其疆域已经几乎与后者加起来一样大——北面已经占据了今天的山西,隔太行山与赵国接壤,南部囊括巴蜀并夺取了楚国的黔中郡,进入今湖南省西部并推进到了长江中游,向东的触角则推进的更远,已经沿黄河深入东方与齐国(今山东地区)接壤,并将赵魏两国隔开。
 
 自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扫灭六国一统天下,秦国也升级为秦朝,其疆域东至大海和朝鲜西北,西达临洮、羌中,北据黄河经阴山南麓直至辽东,南抵北向户(房屋门向北开以迎阳光,说明以达北回归线以南),大致位于南岭之南。
 
 虽然完成了前无古人的大业,但秦始皇并未满足,他在统一六国后继续开疆拓土。公元前219年,秦始皇命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一路攻取东瓯和闽越(浙江、福建),两路攻南越(广东),其余两路攻西瓯(广西)。东南方向进入到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地区,削去闽越部落无诸等王号,置闽中郡,从此福建正式纳入秦朝版图。南部则一直推进到今广东、广西一带,并在岭南地区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      
 在西南开辟了起自四川宜宾的五尺道,深入云贵高原;在西北方向,秦始皇派蒙恬率10万大军主动出击,将匈奴逐出河套,夺回了黄河之南的“河南地”,将领土拓展到了河套地区,并迁徙3万户到那里戍边,设云中、九原两郡,并将陇西、北地、上郡的西北界推进到了黄河一线。
 
 到秦始皇死去的那一年(前210年),秦王朝已达到极盛,东临大海,北抵河套至阴山之北,南至大海,西南达到了今云贵地区,但这一盛况并未维持多久,第二年,埋葬秦王朝的大起义就爆发了。

图片


汉武雄风

 公元前202年,击败项羽的刘邦在定陶继位称帝,由汉王升级为了西汉的开国皇帝,但此时他能控制的疆域相比于前朝来说却小得可怜,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拓的疆土几乎全部丧失殆尽,更不用说东方还有7个他未能完全控制的异姓诸侯王了。

 由于秦末战乱与楚汉争霸,北方匈奴趁虚而入,重新占据了河南地,这导致西汉初年的北界还不如战国末年;南方天高皇帝远的岭南三郡落入了秦朝龙川令赵佗之手,闽越地区的统辖权也已丧失;西南夷也不复通,西南部的疆界退缩到了棘道(今四川宜宾地区)。

 在消灭异姓王后, 由于国力疲敝,自汉朝建立以后的60年间,都对北方强大的匈奴实行和亲政策,对南方实际上已经独立的南越等国予以默认,因此西汉疆域几乎没有大的变动。

 经过文景二帝数十年的休养生息和积累,到了汉武帝即位后,西汉国力已经逐渐强盛,于是开始广开三边、开疆拓土。

 公元前135年,武帝为找到一条由西南通往身毒(今印度)与西域的道路,开始通西南夷。首先在西南开辟了犍为郡,将西南疆界推进到了牂牁江(今北盘江)一带;前133年,国力恢复的汉武帝开始对北方的匈奴用兵,揭开了汉匈持续40余年大战的序幕,前127年,汉军收复了河南地,设置朔方郡,北部疆域也恢复到了秦朝时期,直达阴山以北;而在西北方,为“断匈奴右臂”,前121年,汉将霍去病出兵陇西,又将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西北远至阳关与玉门关,后设置敦煌、酒泉、武威、张掖四郡进行管辖,这也是河西走廊首次被纳入中央王朝的版图;前111年,趁南越国内乱,汉武帝又发兵灭南越,再次将岭南地区纳入中央王朝版图——此时距岭南地区脱离秦朝已经百余年了——并首次在海南岛上设郡,南部疆界一直延伸至今越南中南部地区(见中国历代王朝在越南的统治一图);不久又平西南夷,在其地设武都、牂柯、越巂、沈黎、文山五郡 ;同年又平定东瓯、闽越,将其民众迁往江淮地区。

 前109年,又吞并西南的滇国,设置益州郡 ,将西南边界推进至云南哀牢山和高黎贡山一带;而在东北方,汉军于前107年灭掉了卫氏朝鲜,将边界扩展到了今朝鲜半岛中南部,并设玄莬、乐浪、真番、临屯四郡进行管辖。到公元前87年汉武帝驾崩之时,西汉的疆域已几乎扩大了一倍。

 到了公元前60年宣帝时期,由于匈奴降服,汉朝又在西域设置都护府,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也正式纳入汉朝版图,西部逾越葱岭。汉朝疆域达到极盛。

 但在东北与南方地区,由于执行内缩政策,边界有所后缩。昭帝时期(前82年),撤销真番、临屯二郡,并入乐浪郡,边界退缩至朝鲜半岛中部;前46年元帝在位时期又放弃了海南岛,南部边界退至大陆。

 到了公元4年汉平帝在位时,掌权的王莽用财物诱使在今青海湖地区的羌族献地迁移,将青海湖周边地区纳入版图,因为此时西汉已有东海、北海、南海三郡,唯独没有西海郡,于是在此地设置了西海郡(西海指青海湖),但此时已经离西汉灭亡不远了。

图片

炎汉中兴

 公元1世纪初,王莽篡汉改制引发天下大乱,各地农民军与诸侯势力纷起,王莽建立的新朝只维持了15年即告灭亡,王莽这个新朝的开国皇帝也成为了亡国皇帝。       

 公元25年,汉高祖刘邦九世孙、西汉长沙定王之后的刘秀在河北鄗县称帝,宣布重建汉王朝。但此时刘秀所能号令的只不过是西汉原来的幽州与冀州,加上河内郡与河东郡等河北地区而已。      

 经过11年的征战,到公元36年,最后一个割据势力——蜀地的公孙述政权被消灭,刘秀终于完成了天下统一。

 虽然完成了汉室的中兴,但相比西汉末年的疆域,东汉初年的疆域已经大幅内缩,东北的乐浪郡在公元25年被当地人王调所据,虽然公元30年即被刘秀派兵平定,王调也被杀,但由于力所不逮,光武帝刘秀下令罢省乐浪东部都尉,放弃了单单大岭(今朝鲜北大峰山脉)以东的7个县;而随着东北高句丽政权的兴起,玄莬郡也被迫内迁到了长城以内,治所迁移到了今辽宁省沈阳市西。      

 而由于匈奴与羌人的袭扰,东汉初年(25-45年),北部边疆从河套至河北西部的的雁门、代郡、云中、定襄、朔方、五原、北地等8郡或合并或内迁,直到公元50年南匈奴内附,这8郡的百姓才重归本土,东汉北部边界才恢复到西汉后期。

 到了公元69年的汉明帝时期,由于西南哀牢王内附,在西南地区设置永昌郡,东汉西南边界扩展到了今缅甸东部,抵达伊洛瓦底江以西,大大超过了西汉时期。       

 而在西北地区,东汉王朝又重新将势力扩展到了西域。西域在王莽时期一度脱离了中央王朝,加之光武帝刘秀统一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域一直未能恢复。到了光武帝之子汉明帝在位时期,东汉国力大增。窦固击破匈奴,并派班超前去联络西域诸国。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和戍己校尉,东汉疆域也达到极盛。

 但由于国力不逮西汉,东汉对于西域的统治断断续续,史称“三通三绝”:公元76年,西域都护陈睦被龟兹、焉耆攻杀,此时正值汉明帝死后汉章帝继位,朝廷无暇顾及,西域都护府遂被罢除。但留在西域的班超却不愿放弃,他凭借汉朝的余威与自己的胆略,联络亲汉的诸国平定了叛乱,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窦宪大破北匈奴并迫使其西迁,汉军势力重返西域,再次设置了西域都护府,并任命班超为都护,此后西域55国全部归附,西域第二次被打通;到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由于后任都护措施失当,西域诸国复叛,东汉政府不得不又撤都护、弃西域,即“二绝”;直到汉安帝延光二年(123年),班超之子班勇任西域长史,率兵重返西域,西域诸国大部皆降服,东汉第三次打通西域并设置了西域长史府。但此时乌孙已成为独立政权,脱离了东汉的管辖,汉朝西域的西北界退到了今天山山脉西段以南。到了汉桓帝时期,匈奴残部卷土重来,于阗又攻杀汉朝西域长史王敬,此时东汉忙于应付内乱,没能再派长史,虽然此后东汉与西域的联系未断,但随着前者国力的衰败,已经对其无力经营了。

 同西汉的大敌是北方的匈奴不同,令东汉头疼的是西北的羌人,持续的羌乱导致东汉西北边疆诸郡呈现出不稳定的局面。除了东汉中期以后北方自并州至辽西的诸郡北界退缩南移外,汉安帝永初四年-五年(117-118年),由于西羌的袭扰,金城郡、安定、北地、上郡与陇西郡西部等地被迫内迁,直到118年平定羌乱后,金城郡才重新恢复,124年,陇西郡重归故土;到了汉顺帝永建四年(129年),羌人平定后,上郡、安定、北地等郡才重归旧地。但东汉疆域最南部的日南郡由于当地人的反抗和林邑国的扩张,象林县被迫于汉顺帝永和二年(137年)放弃,东汉的交州最南界也从今越南的富安省一带退缩到了承天省附近。

图片

 到了汉顺帝永和五年(140年),南匈奴、西羌。乌桓复叛,朔方、上郡、西河三郡被迫内迁,次年,北地郡与安定郡也再次内迁,一直到汉桓帝初年平定陇右的羌人后,安定、北地二郡才重返故土,但朔方郡此后再也没有恢复。随着东汉的衰败,由于匈奴的袭扰和内部的民变,到了东汉末年,云中、定襄、五原、西河等郡皆废,地盘全部丧失,最后被羌胡所据,东汉的西北疆界也大幅退缩到了战国末年的状态。

图片


三足鼎立

随着东汉中央政府的崩溃,天下陷入群雄争霸的局面,最终,曹操击败袁绍统一北方,孙氏兄弟崛起于江东,刘备借荆州而起,图谋跨有荆益……       

 公元214年,由荆州入蜀的刘备包围了成都,占据益州的刘璋出降;同年,占据北方幽、冀、青、兖、徐、豫、并、凉、司隶和荆州、扬州一部分的曹操又吞并了汉中,张鲁降曹。至此,除了西北河套内外诸郡(见上一期炎汉中兴图)自汉末荒弃,已被羌胡所占据外,昔日的东汉天下已被曹、孙、刘三家瓜分殆尽。

 赤壁之战后,出于联合刘备抗曹的需要,孙权曾将荆州南郡让与刘备,加上此前刘备趁隙攻取的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刘备已经占据了荆州大部。随着刘备一方在西面益州开疆拓土,眼红的孙权便派人来要回刘备占据的荆州地盘。      

计划跨有荆益、两路出击的刘备自然不愿把到嘴的肉吐出来。孙权于是派兵袭取了荆州南三郡,双方剑拔弩张,几乎要动武。

 最后由于要对抗汉中的曹操,刘备与孙权达成妥协,双方以湘水为界,刘备一方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让与孙权,双方联盟得以继续维持。        

从东面腾出手来的刘备随即开始与曹操争夺汉中,并在219年赢得了胜利,其势力也在这一年达到最大——整个益州(包括上庸东三郡)加上荆州三郡。       

 但好景不长,在荆州关羽攻打襄樊之际,孙权背盟偷袭,关羽一败涂地,孙权终于将整个南荆州纳入囊中,吴国疆域也达到最大,不过由于南方林邑国的扩张,交趾日南郡的南界再度北移,内缩到了今越南广治境内。而除了丢失荆州以外,刘备的汉中东三郡也随着孟达的反叛投魏而全部丧失。

 公元220年以后,魏蜀吴三国君主陆续称帝,三国时代正式开始,三家疆域基本保持了稳定,未再有大的变动。

公元229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兵北伐,收复武都、阴平二郡(可能是第一次北伐后丢失)       

 公元246年,魏国派毌丘俭征讨东北高句丽和濊貊,将东北边境推进到了日本海沿海,恢复到了西汉时期。

 公元263年。魏军大举伐蜀,于十一月灭掉了割据益州的蜀汉政权,而在这一年五月,吴国交趾吕兴宣布叛吴投魏,魏国势力一度深入吴国最南部,魏国疆域也于此年达到最大。不过魏国这一最大疆域只维持了一年,因为265年司马炎就篡位自立,建立了晋朝,魏国也由此灭亡。      

 交趾地区在271年重新被吴国收复,不过此时距离其被晋朝消灭,天下重归一统只有9年的时间了。

图片

两晋风云

 公元280年,西晋六路大军水陆并进,吴主孙皓归降,自汉末以来纷争割据了90余年的战乱至此告一段落。重新一统天下的西晋王朝继承了三国的疆域,但没有恢复到东汉极盛时期。

 随着开国君主司马炎的病逝,西晋很快爆发了宗室之间的夺权内战,是为八王之乱。内乱很快迎来了外乱,自汉末三国以来内迁的少数民族势力也趁机而起,北方陷入大乱。由于内战耗尽了兵力,西晋很快被匈奴人刘渊建立的前赵所灭,就在前赵建立的同一年(304年),氐族人李雄在巴蜀建立成国(成汉),西晋的统一只维持了23年。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开始了。

 公元317年,晋朝宗室琅邪王司马睿在江南建康称帝,建立东晋。 东晋建立之时,北方疆土已经丧失大半,虽然凉州张氏仍奉晋室为正朔,但远隔千里,只是名义而已;巴蜀地区早在西晋时期就被氐族人李雄占据;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河南地区与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犬牙交错,不能尽有。

 自此以后,偏安江左的东晋又延续了百年之久,疆域基本上维持在淮河-秦岭以南的地区。这个偏安政权一方面内乱频发,(曾爆发过王敦、苏峻、桓玄、孙恩、卢循等人的叛乱,几番首都不保,险些改朝换代);一方面却又频繁北伐西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刘裕)。巴蜀同黄河与淮河之间的河南地区也屡次失而复得,三次失去又被三次收复。

 西晋末年,晋将祖逖趁前赵与后赵相互攻杀,举兵北伐,一度收复了黄河以南的许多领土,但由于未得到新即位的司马睿的支持而失败。而后赵石勒则趁东晋王敦和苏峻的两次内乱,南下攻晋。后赵在灭亡了前赵以后,已统一北方大部,国势强盛,其兵锋甚至直逼江汉。一度攻陷襄阳等地,中原淮北之地很快就被后赵夺去,东晋北疆退缩回到淮河以南。

图片

 346年,桓温西征成汉,灭掉了这个占据巴蜀45年的割据政权,将此地区纳入东晋版图。但西南部的永昌郡于342年弃守。

 349年,石勒死后,后赵爆发了宗室争权的内乱,其养孙冉闵也趁机篡赵建,建立冉魏,大杀胡人,北方又陷入割据混战。东晋趁机北伐,桓温一度将北部疆域推进到黄河沿岸,甚至收复了旧都洛阳。

 前赵的领土分别被新兴的前秦与前燕所占据,随着鲜卑人建立的前燕的崛起,河南与淮河之地又再度丧失,只保有徐州北部。

 随着370年氐人建立的前秦灭掉前燕,一个更强大的敌人出现了,在西线,前秦攻陷了巴蜀地区,直抵长江上游;中线夺取了汉江上游地区,东线濒临淮河。东晋北疆退缩至淮河-武当山-大巴山-长江沿线,疆域收缩到了极点。

 383年,统一了北方的前秦企图给予东晋致命一击,完成统一大业,但却在淝水之战中大败而归,北方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东晋趁机再次北伐西征,收复了巴蜀地区,并将北疆再次推进到了黄河沿岸,再度进入洛阳。

 但在386年之后,随着北方羌人建立的后秦与鲜卑人建立的后燕的崛起,河南之地又再次沦陷,河南西部被后秦夺取,东部的山东半岛地区则被从后燕分离出来的南燕占据。东晋则因孙恩、卢循之变与桓玄之乱而无暇北顾,谯纵又于405年趁乱反晋,割据巴蜀自立,巴蜀地区也第三次丧失。

 409年,趁南燕主慕容德病死,东晋派刘裕出兵北伐,于次年灭掉南燕;413年刘裕又西征谯纵,灭掉谯蜀,第三次收复巴蜀失地。417年,刘裕又趁后秦主姚兴病死,内部生乱之际北伐后秦,攻入关中,灭掉后秦,占领长安。连灭三国的刘裕将东晋版图拓展到了最大——西有关中、北抵黄河,不但再次收复旧都洛阳,中部甚至跨过黄河占据了河东要地——这也是整个六朝时期疆域最大之时。

  但这一极盛时期只是昙花一现,东晋占领了关中却无法守住,留在朝廷内主持大局的刘裕亲信刘穆之突然病死,刘裕担心远征在外不归,有大权旁落的危险,于是仓促裕急于南返,只留下一万兵力驻守长安。结果守军将领内讧,第二年关中就被赫连勃勃的胡夏夺去。420年,位极人臣的刘裕在建康称帝,取代东晋,建立了刘宋,南朝开始了。

图片

南朝嬗代

 刘裕于公元420年建立刘宋,取代东晋,共分宋、齐、梁、陈四朝的南朝也由此开始。四朝之中刘宋疆域最大,陈朝疆域最小,南齐国祚最短,萧梁国祚最长(557年陈朝取代梁朝后,梁朝宗室在荆州治所江陵重建梁朝,依附于西魏与北周,史称“西梁”,一直到587年才隋文帝被取消)

 为对抗北朝的进攻,南朝有三道天然防线,最北边是黄河,中部防线为淮河,最后一道防线则是长江。

 刘宋建立之初继承东晋末年的疆域,北部疆域西至潼关、北临黄河,是南朝中疆域最大、国力最强的朝代。但刘裕建宋后两年就病死,北方的北魏趁机南下攻取了刘宋自洛阳到滑台的黄河以南地区(河南的北部三镇——洛阳、虎牢、滑台等地)。此后刘宋数次北伐,一度兵临黄河;北魏也几度南征,甚至饮马长江。但此后三十年刘宋的北部防线大致维持在秦岭—颍川以南至今山东半岛一线。 

 刘宋末年朝政混乱,内斗严重,无暇顾及边防。已统一北方的北魏趁机南进,刘宋的山东和淮北地区全部丧失,淮河以北只剩濒临大海的一隅之地,国土北界基本退至第二道防线——淮河一线。南部交州的日南郡也因被林邑国侵占,北退至北纬18度横山一带。

图片

 萧道成于479年取代刘宋建立南齐,北疆大致维持在秦岭淮河一线,但不久北魏迁都洛阳(494年),开始大举南侵。而南齐内部又爆发叛乱与内战,无力抵御,沔北(汉水以北)南阳等地以此丧失,与魏军在襄阳隔汉水对峙;在东线的魏军则越过淮河拿下寿阳、合肥,突破了第二道淮河防线。随着雍州刺史萧衍起兵东下攻进建康,南齐也成为了南朝中国祚最短的朝代,仅有23年。

 虽然南梁建立,但北魏的进攻并未停止,趁齐梁易代之际,西线魏军攻下梁州(汉中),甚至深入巴西、梓潼。梁军与魏军展开争夺,一度将战线推进到淮河北岸,双方势力在淮河南北犬牙交错。

 公元523年,北魏爆发六镇起义,不久又发生河阴之变——此前每当南朝爆发内乱之际,北朝就趁机南征、攻城掠地。现在轮到北朝内乱,南朝自然也不会放弃这个好机会,梁武帝萧衍趁机北伐,淮南、淮北和梁州等地被完全收复,陈庆之甚至一度攻入洛阳,但很快就因后援不济而被魏军击败。但不久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魏,547年东魏大将侯景以河南十三州地降梁,南梁疆域达到极盛。

 但俗话说盛极而衰,河南之地第二年就被东魏夺回,已在位46之久的梁武帝萧衍日渐昏庸,又引狼入室,不但未得到河南地反而引发了侯景之乱。侯景叛军攻下建康,86岁的梁武帝饿死台城,南梁宗室也借讨伐侯景趁机而起,虽然侯景最后被杀,但南朝也陷入争夺帝位的内乱。北朝中的东魏趁机南下,夺取了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大片领土;西魏也趁火打劫,拿下了汉水流域和西南益州、宁州等地,梁朝巴蜀之地丧失殆尽,只保有长江以南、三峡以东的领土了。

 而在南方,梁朝于528年在海南岛设置崖州——自西汉元帝撤销珠崖郡之后,此后历朝都有设置管辖海南岛的机构,但历代州郡的治所都设在大陆上,对海南岛只是“遥领”而已,一直到梁朝才重新在海南本土设置州县,开始有效管辖海南岛全境——此时自西汉元帝弃守已将近600年了。在西南,永昌、宁州被当地土著豪族所据,逐渐脱离了南朝的控制。

 经过13年的征战,梁朝大将陈霸先扫灭各地割据势力最终统一了江南之地,但北部防线已退缩至长江,疆域是南朝中最小的一个。此时北方西魏与东魏已分别被北周与北齐所取代,由于北齐国力最强,于是北周遣使来陈与其结盟,约定共同讨伐北齐,平分天下。

 公元573-578年,陈宣帝陈顼出兵北伐,不但一举收复了长江以北与淮河以南淮南失地,甚至占据了淮河以北的淮泗地区。但这一全盛时期只维持了4年,不久形势又发生逆转,北周灭掉北齐后又与陈朝开战,淮南之地又被北周夺去。而随着北方的再次统一,陈朝的灭亡也开始进入倒计时。

北朝兴衰 

 随着前秦大军在淝水之战中的败北,一度统一北方的前秦土崩瓦解,以前被苻坚征服的各族纷纷独立,重新建立自己的王国。其中鲜卑部的一支拓跋氏也在拓跋珪的率领下在386年正式恢复了此前被前秦灭掉的代国, 不久迁都于盛乐,改国号为魏,这就是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复国后的北魏后来居上,在北方的群雄争霸中先后扫灭后燕、赫连夏、北燕、仇池与北凉等割据政权,于439年继前秦苻坚后再度统一了北方。南北朝中的北朝正式开始。

 如果说南朝是疆土不断收缩的话,北朝就是统——分裂——统一。

 在西北,北魏灭掉北凉后势力深入到西域东部,于445年占领鄯善,设西戎校尉府,448年占领焉耆。不过高昌已经独立,随着北魏的衰弱,后期势力仅至伊吾,到西魏、北周时已退至瓜州(敦煌);

 而在东北,由于高句丽的兴起与强大,辽东故地在十六国后期被他从后燕手中夺取占据,不复北朝所有。

 而在与南朝的争霸中,北魏也逐渐扩展了领土。

 422年,魏太武帝拓跋焘乘宋武帝刘裕病逝之机,夺取了黄河以南虎牢(今荥阳西北)、洛阳、滑台(今滑县东)等军事重镇,突破了南朝的黄河防线。

 后来北魏又趁南朝内乱与易代之际大举南进,将南界从黄河推进到了淮河,东线一度深入淮南,西线则越过秦岭,进入了蜀地,威胁成都。

 但随着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北境的平城迁到南方的洛阳即随后的汉化改革,北魏的南北差距逐渐增大对立,最后引发了六镇之乱。

 六镇原是北魏前期为了防御北方的柔然而沿平城北由西向东设置的六个军事据点: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但随着北魏一统北方,柔然也在北魏的打击下也日益衰落,六镇的军事政治地位开始变轻。北魏首都南迁洛阳后,依然保持着原来的鲜卑族语言、习俗的六镇将士的待遇下降,升迁也被排斥在门阀之外,最后终在524年引发了大暴乱。

 接下来的剧本简直如同东汉末年的重演,在镇压六镇中许多豪强集团极大的发展了势力,其中势力最大的是驻扎在晋阳的契胡酋长尔朱荣。对胡太后擅权不满的孝明帝私下密诏令尔朱荣进京“勤王”,颇有野心的尔朱荣大喜过望,遂率大军向洛阳进军——而尔朱荣进京也如同董卓进京的翻版。听到风声的胡太后毒死了孝明帝,另立了一个三岁的小皇帝。但尔朱荣并未停止进兵,他以为孝明帝报仇为名入京后将胡太后与后者所立的幼帝元钊投入黄河之中淹死,文武百官2000余人与北魏诸王也被杀死,经过此次河阴之变,迁到洛阳的汉化鲜卑贵族和出仕北魏政权的汉族大家被消灭殆尽。大权落入尔朱荣之手。

 为了把持朝政,尔朱荣另立孝庄帝,但孝庄帝却不甘心做傀儡。530年,孝庄帝趁尔朱荣进京之际将其刺杀在明光殿。但孝庄帝又被赶来报仇的尔朱荣的堂弟尔朱世隆和侄子尔朱兆抓获杀死,北方再次陷入混战。最后脱颖而出的是权臣高欢与宇文泰,两人干脆各自拥立了一个皇帝,挟天子分庭抗衡,北魏分裂为东西两部分,已名存实亡。

 534年,高欢拥立的孝静帝迁都于邺(今河南安阳北至河北临漳南),这就是历史上的东魏政权。雍州刺史兼尚书令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建都长安,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政权。

 北朝大乱之际,对南朝的防线几乎崩溃,萧梁于523年趁势北伐,将国界退回到了淮河以北-秦岭一线。而为了镇压六镇起义,北魏不得不求助于自己的宿敌柔然人,这导致北魏的南北疆域都大为收缩。

 东魏与西魏互相攻伐多年,互有胜负。宇文泰虽然一度攻占洛阳,但始终无法突破洛阳东北的虎牢关东进;而企图从山西向关中进军的高欢也无法攻下西魏在汾河下游的据点玉璧西进,两国大致以南北流向的黄河中游-汾河下游-函谷关-伏牛山为界。

 北方的分裂导致三分天下形势重现,已取代南齐的萧梁有江南巴蜀,宇文氏占关中河西,高氏据关东河北。梁朝趁北方大乱之际趁机北伐,又将国界推回到了淮河以北,一度占据了优势。

 但很快一个叫侯景的叛将改变了三国间的力量对比,导致北朝对南朝重新占据优势

 身为东魏河南大将的侯景先是叛降西魏,又投降萧梁,不久又举起叛旗,对梁朝反戈一击,攻陷建康,饿死梁武帝,几乎颠覆梁朝。

 在平定侯景之乱的过程中,萧氏兄弟又因争夺帝位,相互残杀。这给了北朝南进的机会。东魏南下夺取了淮南江北之地;西魏宇文泰则乘机夺得汉东、益州、襄阳等地,控制了长江上游和汉水流域的荆、雍、梁、益诸州。把疆域扩展到了今四川、云贵与湖北一带。还在消灭了盘踞在江陵的萧绎后,扶植了一个傀儡政权,即后梁(西梁)政权。西魏的这一系列的胜利使西魏成为当时三国中疆域最大、最具统一实力的政权,为以后北周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不过东魏与西魏也没维持多久,550年,高欢的儿子高洋废掉东魏皇帝元善见,自己做了皇帝,建立了北齐政权。557年,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则接受西魏皇帝拓跋廓'禅让',建立了北周政权,北魏(拓跋魏)正式灭亡。

改朝换代后的南朝在陈宣帝在位时(573-578年)发动北伐一度收复淮南淮北的失地,北周则联合陈朝一同对付北齐,577年北周终于灭掉北齐,又把陈朝的淮南江北之地夺走,继前秦、北魏之后第三次统一了北方。此时的局势似乎恢复到了三国末年西晋与吴国对峙的局面,占据了长江上游与江北诸地的北周只需水陆并进就可灭掉南陈一统天下了,不过这一大业随着580年北周宣帝宇文赟的病死而无法实现了。继位的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大权已落入左丞相杨坚之手,另一次改朝换代即将来临,统一的任务将留给另一个新兴的王朝。

图片

昙花王朝

 公元581年,年仅9岁的北周静帝禅位于大丞相、“外公”杨坚,曾一统北方的北周,也是北朝的最后一个朝代北周宣告灭亡,杨坚改国号为隋,即隋文帝。

 登上皇帝宝座的杨坚只是继承了北周的疆域,要想统一天下还需要消灭几个割据势力:南方的是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朝和位于江陵一隅之地的西梁;北方则是突厥支持的北齐残余势力、盘踞营州的高宝宁。

 在东北地区,北齐灭亡后,其营州刺史高宝宁借助突厥的势力割据辽西营州地区不降。在西魏(北周)与东魏(北齐)政权并立时期,突厥汗国强大了起来并统一了大漠草原,北周与北齐慑于新兴突厥汗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也互相为了消灭对方,都争相采取向突厥纳贡、和亲的政策,以换取突厥帝国的支持。突厥则借机获取了大量经济利益,并“自豪”的夸耀道:“我南边有两个儿子,要什么有什么,啥都不缺”。

 隋朝刚刚建立时,盘踞大漠的突厥沙钵略可汗因其妻为北周千金公主,所以打着北周复仇的旗号,趁隋朝立国未稳,联合原北齐营州刺史高宝宁南下,大举攻隋,准备趁机捞一笔。

 隋文帝杨坚为了避免两线作战,一面与陈朝结好,一面发兵抵御突厥,修筑长城采取防御态势。为了瓦解对手,隋文帝还实行“远交而近攻,离强而合弱”的策略,先后派出使臣结好西面的达头可汗和东面的处罗侯(沙钵略之弟),利用突厥各可汗间的矛盾,以分化、削弱沙钵略的力量。

 隋朝经过三年防御作战,为准备反攻争取到了时间,而突厥则因隋朝的分化、离间政策,内部矛盾加深,加以灾荒严重,其势愈加不利。

 在准备就绪后,开皇三年(583年)春,隋军主力20万人分道反击突厥,同时东北方面,由幽州总管阴寿率步骑数万,出卢龙塞(今河北省喜峰口附近古塞)猛攻高宝宁。高宝宁向突厥求救不成,只好弃城而逃,遁入碛北。营州一带悉平,北齐残余势力被完全消灭。

 而突厥各部在隋朝的军事打击与外交分化下也爆发内乱,分裂为东西两部,西突厥达头可汗降服于隋。屡为隋军所败的东突厥沙钵略也向隋求和称藩。在与突厥的较量中隋朝逐渐占据优势,隋文帝后来甚至被突厥尊称为“圣人可汗”,而隋朝的北界拓展到了阴山以北,已达今中蒙边界一带

 隋军反击突厥获胜,北部边患基本消除,解除了南下灭陈的后顾之忧。

 在伐陈之前,隋文帝先是取消了盘踞在江陵的西梁,西梁是南朝梁灭亡后,梁武帝萧衍之孙萧詧所建,因为太小,所以只能仰仗北朝鼻息,实际上是北朝西魏、北周、隋的附庸小国。西魏、北周、隋都曾在江陵设置总管,以监统其国。587年(隋文帝开皇七年),杨坚下令征召后梁皇帝萧琮至长安,并派兵进据江陵,废掉了这个前后三个皇帝,共历时三十三年的小傀儡政权。

 第二年(588年)冬,隋朝大举南征,发起灭陈战争。隋文帝命晋王杨广为行军元帅,兵分八路进攻。隋军主力乘陈朝欢度元会(即春节)之机分路渡江,陈后主陈叔宝与其爱妃张丽华、孔贵嫔三人只能跳入枯井避难也未能逃脱,最终成为了隋军的俘虏。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朝就此灭亡——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至此结束,天下重归一统。

 不过隋朝在西南地区的疆域却有所退缩,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隋朝在今云南地区设置了南宁州总管府,但由于当地的少数民族的反抗而被迫于开皇十七、八年间放弃。

 604年(仁寿四年),64岁的隋文帝死于仁寿宫,凭借阴谋夺嫡的杨广继位,即隋炀帝。隋炀帝即位后改年号为大业,彰显了其开创一番宏大伟业的雄心壮志。

 一系列浩大的国家工程纷纷上马, 首先,为了营建东都洛阳,历时十个月,每月使用二百万人。修建大运河则耗时六年,先后调发河南、淮北、淮南、河北、江南诸郡的农民和士兵三百多万人;为防备突厥又在榆林(今内蒙古托克托西南)以东修长城,两次调发丁男一百二十万,役死者过半。从大业元年到大业十一年,杨广还先后十一次出巡,四处建造离宫。总计十余年间被征发扰动的农民不下一千万人次,隋炀帝大搞基建、急功近利的做法透支了民力——其中“天下死于役”的惨象开始显现。

 除了营造东都洛阳,修建大运河并四处巡游外,隋炀帝还四处征伐,开疆拓土。

 公元605年(隋炀帝大业元年),隋军灭掉了越南中南部的林邑国,并设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但此次远征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死者高达十分之四、五。主帅刘方也染病死在回军途中。由于过于遥远,隋朝大军撤退不久,林邑国就恢复了其故地,三郡只维持了数月。隋朝南界仍然维持在北纬18度的越南横山一带。但在海南岛正式设置了珠崖、儋耳、临振等三郡。

 北周的西界原在敦煌一带,608年(隋炀帝大业四年),隋炀帝从突厥手中夺取了伊吾城,610年设置伊吾郡,将势力深入西域东部。

 609年(隋炀帝大业五年)隋炀帝趁吐谷浑被铁勒击败之际,吞并了于329年建国的吐谷浑。

 吐谷浑汗国是在青海、河西一带的国家。始祖是辽西鲜卑慕容涉归的庶长子慕容吐谷浑,处在半游牧半定居阶段。控制着丝绸南路河西走廊主干线青海道。

 大业五年(609年),炀帝总领六军亲征吐谷浑,灭吐谷浑取得其故地,一直西巡到达焉支山,并召开了一场“万国博览会”,会上吐屯设向炀帝献地数千里,炀帝大悦,以之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设置且末、西海、河源四郡,这一地区是此前中原王朝从未设置过行政区域的地方,隋朝西北疆域也拓展到了今新疆东部与青海大部。但数年后隋朝即陷入内乱,吐谷浑又趁机返回了故地。

 不过在东北,隋炀帝的开疆遭遇到了失败。

 在隋朝东北部的是地跨鸭绿江两岸,位于今中国辽宁东部、吉林中部和朝鲜北部的高句丽,隋灭南朝陈后,高句丽平原王即备战防御隋军来犯。

 开皇十七年(598年)时,高句丽婴阳王率众万余人攻辽西。隋文帝借此发动大军三十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然而路途险恶,死伤惨重,隋文帝只好退兵。随后以婴阳王遣使请和而告终。

 为了彻底消灭东北的这一隐患,隋炀帝于大业八年(612年)、大业九年(613年)与大业十年(614年)连续三年对高句丽发动了三次大规模征讨,但都以失败而告终。

 其中仅大业八年(612年)第一次进攻高句丽就征调士卒一百一十三万余。陆军集中于涿郡(今北京),水军集中于东莱(今山东莱州)。另调民夫二百万,以运送衣甲、粮食等。

 连续三年的征战浪费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使隋朝数十万军人丧生,大量民夫死亡,物资损失巨大,过度征敛破坏了隋朝的经济,最终引发了大崩溃。

 隋军虽然在大业六年(612年)在辽水西岸设置了辽东郡,但疆界只抵达辽河下游一线——这一年也成为隋朝版图达到最大的一年,因为声势浩大的农民大起义已于上一年爆发——大业七年(611年),王薄率领民众在长白山(今山东章丘东北)起义,揭开了隋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第二年、杨素的儿子、负责督运粮草的兵部尚书杨玄感也于后方黎阳(今河南省浚县)举兵起义,众多达官子弟踊跃参加,带动全国各地纷纷发动叛变,隋朝统治集团也开始分裂。这也预示着盛极一时的隋朝开始土崩瓦解——此时距隋朝统一仅仅20多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