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谢泳:清代《绣荷包》山西变体一例

 古代小说网 2022-09-17 发布于江苏


《绣荷包》是中国民歌经典,传唱大江南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南北流传体式大体相同,但歌词各异,长短不一。

清刊本《新刻绣荷包》

一般研究认为,《绣荷包》记载最早见于清代笔记,如捧花生《画舫余谭》张昀《琐事闲录续编》,后歌词及工尺谱分别见于华广生《白雪遗音》及贮香主人《小慧集》,产生时间约在清嘉庆初年左右,地点应在南京。

到民国年间,《绣荷包》歌词,大体趋于稳定,即与《白雪遗音》中歌词相类的那种,文繁不引(见《明清民歌时调集》下册第六九七页,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八七年)。

民歌时调流传特点是传抄过程中不断变异,尤其是语词变化最大,但体式一般由原初思维决定,也就是说,体式变化少,而语词变化多,所以民歌研究中,凡见异文歌词,均应保留,在比较研究中,发现中国传统民歌时调演变规则。

西安居义堂书局刊本《绣荷包》

今天还在传唱的《绣荷包》已非原初《绣荷包》,而是传到山西后一个变体的前两段歌词。

往年曾在一本清代山西家用杂册中(杂册是民国前山西民间常见的一种抄录各种日常实用知识的书册,多为账册形式,抄录月令、风水、婚丧嫁娶、戏词、歌赋以及宗教仪规等)见过抄录的一首《花鼓歌绣荷包》,感觉与常见《绣荷包》语词多有不同,细察或可见清代民歌时调流传的一些变化痕迹,原词如下,明显错讹,直接改正,难以辨识处,保留原貌。

《花鼓歌绣荷包》

花鼓歌绣荷包
年年走口外,月月不回来,捎书带信要个荷包带。
既要荷包带,就该自己来,为什么捎书又把信来带。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春风儿摆动了杨也杨柳梢。
三月桃杏开,情人捎书来,捎书带信要个荷包带。

姑娘进绣房,两眼泪汪汪,手拿这钥尖开也开皮箱。
绫子去一片,缎子去一方,尺子量儿量,剪子科几科,
若才是为那亲也亲哥哥。
打开花线包,花线无几条,打开钢针包,钢针也完了,
打发梅香街也街上跑。

梅香闺门开,开门无有人进来,单等那南京张也张文才。
货郎把鼓摇,梅香把手招,招来里招去招在我门上。

货郎作个揖,梅香把头低,我姑娘今天招也招个你。
银子平三分,花线五十根,再捎上两苗绣也绣花针。
花线去就了,无有纸儿包,恐怕汗手糊也糊着了。
打开龙凤箱,取出纸一张,铺在那红漆桌也桌面上。

一绣汉钟离,头顶双股发,手拿着扇子扇也扇凉荫。
二绣吕洞宾,头顶叶叶儿青,黄巾带子巾也巾腰中。
三绣铁拐李,铜头铁面皮,葫芦火皆在那脊也脊背里。
四绣张果老,骑驴通仙桥,手着鱼骨尖也尖被桥。
五绣曹国舅,不愿坐王侯,一心心与王母要道来修。
六绣蓝采和,拍手答合合,拉里拉扯也要成上果。
七绣何仙姑,说咱有丈夫,四分儿怕的多也多开口。
八绣韩湘子,手提百花篮,一心心与王母耍些手段。

上绣王宝钏,受苦十八年,手提上篮儿把也把菜剜。
下绣杨五郎,出家为和尚,五台山绣也绣荷包上。
荷包绣成了,无有顺人捎,单等着情人代也代包来。

《花鼓歌绣荷包》

《白雪遗音》最早完整记录了湖广调《绣荷包》,后来各处歌词的变化,基本是在此基础上的扩展和联想,虽歌词相异,但原初思维逻辑相同,决定了歌词体式基本稳定。

原初《绣荷包》是富家小姐想情郎,情郎名为多才,怕他在外变心,盼他早回来,要给他绣个荷包,类似于传统闺怨诗情调,歌词叙事是典型民歌创作方式,即以早期接受具顺序排列的固定知识,层层推进情感表达。

南京《绣荷包》为《叹五更》,山西是“八仙过海”,一到五或一到八排列,均是顺序记忆,山西又加“上绣王宝钏”,下绣杨五郎”,凑成“十全十美”。

中国民歌的一个特点是叙事多用固定时调格式。抒情借叙事表达,所以民歌叙事传统较抒情传统发达,或说叙述抒情互为表里。

锡剧《绣荷包》

中国诗歌史上,长篇叙事诗,多由民歌而来,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恨歌》《琵琶行》长于叙事,或与白居易特别重视从民歌中吸取养分有关。叙事的前提是故事,有故事,有繁富的情节和细节,叙事才能铺陈开来,叙事的手法和技巧才发达,中国民歌故事因素突出,即令短小民歌,也多有人物出现。

现存《绣荷包》,最早产生在南京,但在北方流传很广。由原来单纯小姐思情郎主题,丰富为表现当时女性日常生存状态,叙事已入具体细节,如描述绣荷包的全部过程和心理活动,拿钥匙、开皮箱、裁缎面、包钢针、上牙床等等。除小姐外,又加进来两个人物,梅香和货郎,叙述虽未展开,但已引出另外一个叙事视角,为以后发展为小戏留下余地。

清光绪间抄本《绣荷包》

叙事发达的重要前提是人物多,个人重抒情,群像重叙事,中国宝卷弹词均有这个特点。山西《绣荷包》中“梅香闺门开,开门无有人进来,单等那南京张也张文才。货郎把鼓摇,梅香把手招,招来里招去招在我门上。货郎作个揖,梅香把头低,我姑娘今天招也招个你。”

南京《绣荷包》是小姐咏叹,山西《绣荷包》视角略有转换,人物多,叙事头绪就多,情节繁富后,叙事手法即多变。梅香虽是中国传统戏曲及宝卷弹词等民间文艺中配角习见名姓,但在山西《绣荷包》中已成角色。

货郎南京张文才的出现,令《绣荷包》的故事及境界丰富起来,构建了想象空间。乡土社会中,货郎走南闯北,见多识广,是封闭社会中的开放形象,此处虽表达含蓄,但已见出梅香对货郎的情义,“货郎作个揖,梅香把头低”,使人想起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汉中府义成堂刻本《绣荷包》

梅香是丫鬟角色,但同样有美好情感,使原来单纯表现富家小姐思情郎的故事,丰富为封闭社会中所有女性对爱情的向往。

时下传唱的民歌《绣荷包》主要语词,并不见于最早的《绣荷包》,而出于后来的变体,民歌流传愈广,语词变化愈大,规则是由长繁向简短变化。原初《绣荷包》以两句七言起句,再加语助词自由句式,如“姐在房中正描花,忽然想起俏冤家,临行嘱咐你几句话,再三叮咛罢哟,喝喝咳咳,莫要忘了偺”。

锦文堂刊本《绣荷包》

后出《绣荷包》起句多是两句五言,再用类十字句句式(标准十字句是三三四,为上口押韵,四字句灵活变化,多一二字是正常现象),这是山西民间文艺中常见习惯,如“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春风儿摆动了杨也杨柳梢。三月桃杏开,情人捎书来,捎书带信要个荷包带”等,南京《绣荷包》无此段歌词,这几句优美的比兴抒情,应是山西民歌的贡献,成为所有《绣荷包》保留语词,凝固为经典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