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敢相信!仅四味药,就能搞定痛风、风湿、关节痛?还屡用屡效?

 图灵狗 2022-09-17 发布于四川

图片

人到了一定年纪,关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最大的问题莫过于关节疼痛。

关节痛在中医里属于「痹症」范畴,痹症不是一个病,而是各种关节、筋骨、肌肉疼痛麻木疾病的总称。

痹乃闭阻不通之意。《黄帝内经》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

认为是由于风、寒、湿邪痹阻经络和气血运行,导致痰湿、瘀血等形成,进而不通则痛。

图片

本期,君和堂邀请到吕东升主任分享一个神奇的经方——甘草附子汤,出自医圣张仲景的经典著作《伤寒论》。

张仲景一向谨慎,却说这个方子可治疼痛剧烈难忍,屈伸不利的肢节掣痛!(与痛风十分相似)

但乍看此方,药仅四味,甘草、附子、白术、桂枝。为何将其称之为治疗风湿病症的良方呢?我们继续往下看。

01

经方「甘草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

首先,我们来解析一下这段原文。

风湿相搏,强调了有风湿的问题存在,而且程度是比较重的。

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是指关节红肿疼痛,屈伸时更痛,并且触摸时疼痛加剧。

由于痛风之证与此相似,因此吕主任常使用本方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效如桴鼓。

除此之外,甘草附子汤亦可广泛应用于多类风湿俱盛的痹病。比如关节炎、风湿病等。

图片

我们继续来解析。

汗出,可以理解为表不固了,阳气不足了;出现短气,是因为体内有停饮,有水。

小便不利,也是因为体内有停饮,有湿造成的;恶风不欲去衣,则是阳气不足。

或身微肿,为什么会出现肿?这也是因为有湿。

因甘草附子汤具益气健脾,温经助阳,祛风除湿之效,故以上皆为本方适应症。

图片

甘草二两炙,附子二枚炮去皮,白术二两,桂枝四两。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能食,汗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伤寒论》

其次,我们再来看一下方义。

炙甘草二两,炮附子二枚,白术二两,桂枝四两。

当看到甘草附子汤这个名字的时候,估计很多人都会认为本方甘草用量会很大。要不然怎会以甘草命名?

但在此方中,甘草其实只用到二两。

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体内有停饮,这个时候甘草就不能多了,用多了会导致停饮更停滞在身体里面。

因此,在这种前提下只能用到二两,之所以这样命名,其实是在强调甘草的功能。

从整体来看,甘草有缓和的作用。从本条原文来看,一碰就疼,一屈伸就疼,用甘草缓的就是疼痛。

图片

▲ 中药:甘草

同时用桂枝发汗开表,把风湿从表走一部分;用白术把风湿从里走一部分;附子温表里之阳,能把整个身体的机能恢复起来。

由此可见,《伤寒论》在方剂的配伍、选用、包括命名上,都有很高深的思维在里面。

现举临床验案一则。
02

左肩关节痛伴眠差2个月

吴女士,66岁,因「左肩关节痛伴眠差2个月于2022年7月23日就诊。

患者近2月左肩关节痛甚,活动不利,不能抬举,夜间痛甚,不能入眠。胃痞不适,呕吐后舒适,喝水不多,大便正常,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四诊合参,诊断为痹症(寒湿凝聚)、失眠(少阳枢机不利)。

遂拟处方附子甘草汤合小柴胡汤,以散寒祛湿,和解少阳——

桂枝40克

白术40克

附子25克

炙甘草15克

柴胡20克

黄芩10克

制半夏15克人参10克(后略)

图片

▲ 中药:桂枝

2022年7月30日,二诊:

上方服后,疼痛大减,睡眠及胃痞呕恶好转,服后无不适。现肱二头肌长头处酸痛,晨起手胀。舌淡红,苔薄白干,脉弦缓。

上方加络石藤20克,14付。

2022年8月13日,三诊:

上方服后,没有明显不适,天热时有点心慌,咽中有痰,晨起手胀消失,左肩仍感觉不适,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上方去络石藤加陈皮30克,制草乌10克,14付。

2022年8月28日,四诊:

现仍有后伸及上抬疼痛,纳可,但觉咽部有痰,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遂拟如下处方,14付——

桂枝50克

苍术30克

制草乌10克

陈皮30克

半夏15克

炙甘草20克

苏叶10克(后略)

图片

▲ 中药:白术

据吕主任介绍,患者因疼痛辗转难以入眠,心烦喜呕,说明三焦气机不畅,枢机不利。

再加小柴胡汤疏利三焦,和解少阳,因此二诊时眠安、呕止。

四诊时患者少阳症已消,痰湿症显,故去小柴胡汤加半夏、陈皮、苏叶以化中焦湿浊。

现仍在治疗中,续观。

03

应用经方的思路及特点

仲景之方,因其疗效卓著,后人称为经方。

其选药精准,配伍法度严,疗效卓著,所以被誉为「众方之宗,万法之祖

仲景之书,一丝不苟,研究其方药首先需要忠于原文,仔细推敲,前后互参。

仲景之学,皆从实践中来,只有把原文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领悟到其中奥妙

图片

 1.组方简捷,立意明确 

经方的结构非常简捷,它的组成少则一味(如甘草汤),多则十几味。

在《伤寒杂病论》中,1味药的有15方,2味药的有40方,3味药的有45方,4味药的有30方,5味药的有28方,共计158方,约占全方(281首)的半数以上。

并且每首方剂,都有明确的证候范畴,所治病症,外及四肢百骸,内及五脏六腑,不仅是内科学方剂之祖,更是临床各科方剂之祖,为中医学创立了辨证论治原则。

 2.主次有序,方证合拍 

《伤寒论》的组方药味虽少,但君臣佐使结构明确,特别是「主病者为君,佐君者为臣的主次关系,一目了然

多数方剂的名称就表明了君药的地位,比如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黄连汤等。

在一个疾病谱内可能有几个证候,每一种证候都会有一个代表方剂;有的疾病虽然名称不同,但均含有一个相同的证候,可以选用同一首方剂治疗。

前者为「同病异治,后者为「异病同治,这就是辨证论治的本质,亦是经方的魅力。

图片

 3.定量取效,惠及于民 

经方的定量是非常严格的。「汉方之秘在于量」,这是历代医家对经方所以取效的揭秘。

所以学习经方,尤其是在初学阶段,必须认真按照经方的原貌、原量去使用,不要一上来就随意改动经方的用量及其配伍

等后面「熟能生巧」了,可以依据证候之变化和自己的经验体会,酌定药物分量之增减。

 4.灵活多变,守而不泥 

常与变,是任何疾病发生与转化的自然规律。

常者,在人们的正常思考之内,如太阳病之后为少阳病;变者,超出人们的正常思维,如太阳病里出现真武汤证。

经方的应用,也是有常有变,方证合拍的,可以随证加减。但要注意到体质因素、气候因素、药物因素、心理因素、饮食因素等。

我们在应用经方的时候,必须把这些综合因素考虑进去,没有一张方子是可以一成不变用到底的。

图片

 5.阴阳协和,以平为期 

以《伤寒论》而言,83味药,113个方子,流传至今,疗效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反而显露出更多的治疗效果。

其中的奥秘就是以「调和阴阳,使之平和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在拟定方药时,寒不伤阳(如白虎汤),热不伤阴(如桂枝汤);补不壅塞(如炙甘草汤),攻不泄气(如承气汤);活而不破(如桂枝茯苓丸),益而不腻(如理中汤);升不生火(如小柴胡汤),降不泄气(半夏泻心汤)

如此等等,都是临床上要处处考虑到的。否则,就会出现寒之而伤阳,热之而伤阴等偏差。

阴阳偏颇的局面得不到纠正,何谈阴阳之平衡!

君和明医

图片

吕东升 /主任医师

周六上午

君和堂·上海徐汇馆

主任医师,近40年中医临床诊疗经验,接诊患者常有公立医院久治无效者,虽不能尽愈诸病,幸而多验,能补现代主流诊疗之不足,是为临证一点特色。

内外妇儿等各科均有涉猎,尤擅外感病、小儿常见病及体质改善、妇科病、产后诸病、不孕不育症之诊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