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单价过万的名山古树茶必备这四个特征(20220810)

 rongycd87 2022-09-18 发布于云南

谈到名山古树茶的价格,必须要谈到其价值。

简单理解,如果价格远远高于其价值,毋庸置疑,这就是炒作。

而决定其价值的维度比较多,有历史的、文化的、情怀等等,但抛开古树茶的其他价值不谈,决定其价格的只有两个维度,一是品饮体验,二是市场供求关系。

比如曼松的古树,冰岛老寨的古树的价格,品饮体验当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就是市场供求关系。

冰岛老寨超过500年的古树掰着指头都能数过来,年春茶产量不超过2吨,中国的普洱茶消费者超过5000万,供不应求,所以无论多少钱一斤卖出去,我都不觉得奇怪。

而除去这一点,我们喝茶,最重要的就是”品饮体验“。所以我的结论是:品饮体验的好坏决定了一款山头古树茶的价格,决定了山头古树茶的价格区间。

怎么理解呢?我们去源头收茶的时候就很有感触,给大家举个例子

去年我们收了两款原料,一款是临沧勐库茶区的正气塘,另外一款是西双版纳易武张家湾的”小高杆“,两个山头价格相差不大(50元),而当两款茶放在一起对比时,

正气塘高香高甜,山韵凸显,茶汤成团,品饮体验集中在口腔到舌底这段;

而易武小高杆在嘴巴里的表现完全不如正气塘,但森林韵味凸显,水路较正气塘细,品饮体验主要集中在舌底到喉咙这一段。

即便是两个产区,综合来看,同样的价格区间,品饮体验相差不大,风格不一样罢了。

也就是说,在这个价格区间,只能找到类似正气塘、易武小高杆这样的山头了。

这种现象在同一产区尤为明显,你去收3000元/公斤的原料,山头就这么几个,这些山头在各自特点上或有区别,但综合品饮体验相差不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一线、二线、三线山头的原因。

那问题来了,澜沧江流域何止几百个山头,为什么只有寥寥几个山头能成为一线名山呢?一线山头、二线山头、三线山头的分界线是什么?

问题太多,我们一个一个来,能聊多少聊多少。

一、单价过万的名山古树茶都有什么共性?

首先说明一下,

一,对于一线名山而言,单价过万很有可能是起步价,所以具体价格要根据具体山头来看。

二,在个人遇到过的单价破万的一线名山里,无一例外都出现了这些感觉。包括临沧茶区的冰岛老寨、冰岛南迫;勐海茶区的老班章;易武茶区的曼松、薄荷塘。

但必须要说明两点,

1.品饮体验是个人主观判断,可能并不适用于所有茶友,且有些茶友关注的点也并非在此,但每个人一旦形成正确的品饮体系,注意的细节点或有不同,但框架都差不多的;

2.总结的共性都是在多次、多人品饮的过程中大家相互交流出来的,可能不适用于所有茶友,但我相信适用于大部分茶友;

最后,如果大家觉得有用,那善莫大焉;如果感觉胡说八道,大可一笑置之。

这些单价破万的名山古树茶都有怎样的共性呢?直接上干货:

1.可被切实捕捉或被明确定义的特点。2.水路。3.喉韵。4.清凉感。

单价破万的名山古树茶或许拥有各自的侧重点和辨识度,但一定拥有这四点:辨识度高,水路细腻,喉韵深久快,清凉感。

接下来的四小节,我们将对这四点进行解释,因为鄙人也非茶学专业毕业,亦非纯粹的科研人员,所以只能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和经验与大家分享,一定会有不严谨的地方,专业的朋友看到无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

二、.可被切实捕捉(感受)或被明确定义的特点

这个点大约可以说清楚,举个例子大家就明了了。

比如冰岛的冰糖甜;昔归的菌子香也是;还有近几年的名山黑马磨烈的兰花香以及薄荷塘的清凉感。这些山头的特点都是许多茶友能切实捕捉,且能明定义的。

但许多山头,比如曼松,你能且切实地感受到其高级的汤感、细腻的水路,优雅的汤香,甚至是清凉的喉韵,但却很难定义,这就是能被明确捕捉,却很难准确定义。

能捕捉(感受)到不一样的山头很多,但能被明确定义的很少,不要小看这个明确定义,这太难了。

我常常说,第一个将冰岛老寨汤感里的甜定义成冰糖甜的人,不仅仅是文案大神,而且将冰岛老寨的茶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这个词难就难在:既要恰如其分,又要高级,不能落俗套,还要是大家耳熟能详,听到就能立马联想的东西。

将”冰岛“和”冰糖甜“画上等号(达成行业共识),减少了不知多少推广成本。

三、水路是什么路?

看了许多关于水路的描述,大都含混其词,许多内容发布者将之归于“喉韵”里的“入喉感”,我觉得这么说不全面,所以单独挑出来讲一下。

根据个人对于山头茶的认知,水路指的是茶汤本身的粗糙和细腻程度,茶汤经过喉咙时是如”麻布“一样粗糙、凝滞,还是像”丝绸“一样细腻、丝滑。

对于懂水路的老茶友而言,许多茶在茶汤入口时候,汤感的细腻程度就已经能感知到了,不过入喉时表现更直接。

就个人感受而言:早晚喝要比中午喝更容易感受水路;树龄大的要比树龄小的更容易入喉;中小叶种的茶汤要比大叶种的茶汤细腻;

另外,水路的粗细对于长期喝临沧茶的茶友来说,其实是比较难的,就目前我接触到临沧七县一区主流的产茶区域而言,勐库茶的水路已经算比较细的,最粗粝的是邦东茶(邦东水路最细的是昔归),但与勐腊的易武茶比起来,仍是相差甚远。

一般而言,即便是在大叶种产区,一线名山古树的水路都是细腻的。

名山古茶与非名山古茶在品鉴上的差距对于大部分刚入行的朋友来说是很细微,很难辨别的。

水路当然是越细越丝滑越好。

四、喉韵

即茶汤入口过喉后留下的舒适感。

喉韵的感受部位从舌底到味蕾这一段,具体的身体反应有温热、清凉、持续生津、回甘等。

据小编查阅到的资料,喉韵的舒适感主要由茶中的氨基酸所致。人的整个食道,包括小肠都有鲜味受体。当喉部的鲜味受体,触及茶汤中的氨基酸,便可能产生某种感官刺激,以致“舒适感”的产生。

喉韵的判断标准主要有三点

1.喉韵出现的时间,越早越好;

2.喉韵的深度,即喉韵能到达的位置,分界点在舌底、喉咙和胃部;

3.喉韵的持久度,即韵味能持续的时间;

好茶的喉韵必然是“快、深、久”。目前个人喝过喉韵最优秀的茶就是“薄荷塘(二类古树)”,几乎是一口入喉,直达味蕾,半日方消。

至于喉韵是否与叶种、生态、海拔和树龄相关,并未查到相关信息,有时候同一款茶某一次品饮喉韵很好,但某一次品饮又几乎感受不到的情况也有,与个人身体状态、品饮时间、冲泡都会有一定的关系。

五、清凉感

在个人遇到的带有清凉感的品饮体验当中,主要分两大类。

一是“韵味清凉”;即茶汤入口过喉之后,在口腔或喉咙处出现的清凉感,看到过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因为浓强且持久地回甘生津带走嘴巴里的热量,导致的清凉感;在勐库茶中的冰岛老寨、南迫、地界、大中山、小户赛、磨烈中都有喝到过这种感受;

二是“汤感清凉”;即有温度的茶汤过口入喉时,分明是有温度的茶汤,但能明显地感受到其清凉,在薄荷塘、曼松中都有此感受;

一位农大的老师告诉我,清凉感的产生与茶汤中的糖苷类物质相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