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实人”周勃有救国和从龙之功,为何最后却不得善终呢?

 老易说史 2022-09-18 发布于湖南

刘邦同志在生前曾说: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这一句话实际上在历史上成就了两个人,一是刘邦,因为一说到这事,大家都会说刘邦眼光独到,识人有方;另一个便是周勃,大多数人都会因为这样一句话认为周勃是老刘家的忠臣,忠心护主、不离不弃,想想都是不可多得的美好情怀。

但是,周勃的一生是否真的就如刘邦所预料的,是一个忠臣、纯臣呢?如果不是,那他为什么要挺身而出稳住刘姓江山?如果是,那他身为平定诸吕之乱和扶持刘恒上位的最大功臣,为何最后却被老刘家的人猜忌而不得善终?

要明白这背后的条条道道,还是要从权力游戏的潜规则去理解!

吹鼓手周勃的人生

周勃是沛郡丰县人,祖籍卷县,是汉高祖刘邦的同乡(同为丰县人)。本来依靠养蚕织丝为生,后来感觉入不敷出,于是又兼职做了丧事的人吹鼓手。

但周勃自幼习武,弓马娴熟,孔武有力,在当地也是一个名声在外响当当的汉子。

后面,刘邦斩白蛇宣布起义之后,想要建功立业、衣锦还乡的周勃便跟随刘邦去闯天下了,因他善武,刘邦便任命他为材官(训练步兵的低级武宫)。

在刘邦最开始那个草创班子中,像周勃这样武艺高强的人才是很容易出类拔萃的。不久,周勃就被刘邦安排为了中涓(和领导关系很亲近的一个身份)。

在攻打胡陵夺取方与县的战斗中,刘邦部队拔得头筹,但是方与县的同志们表示不服,又突然爆发叛乱,刘邦顶住压力,打退叛军,然后再进攻丰县,在砀县东边攻打秦军,而后回军到达留县和萧县,又进攻砀县,攻克。这一期间,周勃都充当了主要干将的角色。

后来,在夺取下邑的战斗中,周勃一马当先,率先登上城楼,勇冠三军,被刘邦赐爵为五大夫。

此后,周勃随刘邦转战南北,多有战功。并且周勃打起仗来,气势上那是杠杠滴,这家伙和他的老兄弟樊哙一样,冲锋陷阵起来那是悍然无惧、一往无前,所以多次立下了“首登城门”的大功。

一年零两个月后, 楚怀王封沛公为武安侯,周勃就当上楚怀王政府官方任命的砀郡郡长,另外刘邦还拜周勃为虎贲令,周勃以虎贲令的身份继续跟随刘邦征讨四方。

再后来,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 刘邦赐周勃为威武侯,记住哦,这可是刘邦集团的侯一代,当时能够被封侯的都是非富即贵,比如刘邦的大舅哥吕泽、吕释之等人。

进入汉中之后,刘邦再次在军事上对周勃委以重任,拜他为将军,当时“大将军”韩信还没有闹情绪,还只是一个后勤部门的小萝卜头。

然后在还定三秦、楚汉相争的历史进程中,虽然刘邦集团的军事光芒基本上被韩信一个人的垄断了,但周勃的表现依然是可圈可点,在刘邦集团那少得可怜的局部战争胜利之中,周勃多有上好表现。比如还定三秦的过程中,周勃就是韩信布阵下的尖刀人物;比如在废丘围攻章邯、攻打上邽、东守峣关、把守敖仓等关键战术中,周勃都是核心人物。

刘邦在建立汉朝后,对周勃这个敢打敢拼的老实人,还是比较器重的,将其封为绛侯,封地就在山西绛县。

周勃这辈子在军事上的最高光时刻还是集中在汉初刘邦平定各异姓王时期,没办法,刘邦和吕雉把韩信、彭越和英布这“灭楚三英”先后搞定了,周勃环眼四顾,一个能打的都没有了,逮到谁就把谁按在地上摩擦。平定臧荼、韩王信、陈豨等人叛乱,周勃都是主力中的主力,因为功劳巨大,周勃又当过太尉(武官最高级别)又当过丞相(文官最高级别),十分拉风。

但是,周勃这个人和刘邦有个共同的短板,那就是不喜欢读书。关键是刘邦只是不喜欢读书,人家的学习天赋还是很强的,但周勃不光是不喜欢读书,而且读书根本就读不懂、读不进。这个短板最后成为了周勃身上最致命的缺陷,后面会讲到的。

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周勃不善言辞,也不怎么喜欢说话,给人一种沉默寡言、朴实无文的感觉。这种表现,大家可以理解为“人狠话不多”,也可以理解为“厚道老实”。当时刘邦就理解成了“厚道老实”,所以才会在临终前对老婆吕雉和儿子刘盈交代安刘氏天下者,必勃也!

但是,刘邦显然没有想到,老实人周勃其实并没有那么老实,他与军功集团立下的“白马之盟”,周勃等人只听进去了后半句,那就是谁也不能懂军功集团的相权,否则就“共击之”,至于什么“非刘姓者不得为王”,他们压根就没有放到心上。

所以,当吕雉把握朝政之后,想用吕家代替刘家,大肆用吕家子弟去代替和挤压刘姓王爷,周勃和陈平等军功大佬充耳不闻,纷纷表示:嫂子您随意,咱们坚决拥护你!

吕雉也一直对安心看热闹的周勃表示很满意,不光从不轻易动军功集团的利益,还在汉惠帝六年把周勃提到了太尉这个最高军事长官的位置上。

可是,吕氏家族和军功集团的默契而又美好的关系最终还是在吕雉去世的时候破灭了,因为吕雉临终前发现自己吕家连一个顶用的接班人都没有,所以想加固一下吕家权力的护城河,强行安排吕禄以赵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上将军,吕产以吕王的身份担任汉朝的相国,并分别掌管了南军和北军。

吕雉这一临终安排,终于让周勃等人对嫂子一家人不满意了,嫂子,你不能欺负老实人呀!于是,周勃和陈平等人私下一合计,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就平定了“诸吕之乱”。美其名曰,为老大哥看家护院,也阴差阳错地成就刘邦临终前那逼格满满的预言。

平定“诸吕之乱”之后,在“民主”拥立新一代领导核心的时候,周勃和陈平又开始头脑风暴了。按道理,齐王刘襄和刘章这俩兄弟在这场平乱之中,立场最坚定、功劳最卓著、能力最突出,无疑是优先考虑的人选。但是,这两兄弟身上那股“不安分”的基因让周勃和陈平等人觉得不放心!最后经过多方权衡,他们选择了没有什么性格、根基、威望、实力的代王刘恒来当皇帝。

刘恒当了皇帝之后,深知自己只是站在前台的传声筒,所以凡事都比较谨慎。能顺着周勃等人的意思来,就尽量顺着他们;该安利他们的时候,也毫不犹豫地安利他们;刘恒任命周勃为右丞相,赐给黄金五千斤,食邑一万户(陈平为左丞相)。每次下朝的时候,还坚持对周勃叔叔行注目礼。

但是,事出反常必有妖,周勃手下有人觉得这太特么不合适了,于是便劝周勃:“您看您,功名利禄都有了,都已经到了封无可封的地步了,您想想,要是再进一步是啥后果?会不会大祸临头呢?”

周勃想了想,好像也是这么个道理!于是,便主动向汉文帝请辞!汉文帝很聪明,该挽留还是挽留,但是又透露出一股“周叔叔您想怎么滴就怎么滴”的味道,于是,周勃就到封地养老了一段时间。

又过了一年多,左丞相陈平去世,汉文帝觉得大刀阔斧的时机还不成熟,于是又任命周勃为丞相,让他赶紧来上班。

然而在十个月之后,有一个著名的政治天才贾谊给汉文帝提出了“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的金点子,于是,汉文帝便对周勃说:"前日我诏令列侯,让他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去,很多人都不鸟我,您是我的老前辈,是我亲爱的周叔叔,要不?您带个头吧!"

周勃无法回避,于是便被免去丞相职务,前往封国。

这次再回封地,周勃已经感觉有点不对劲了,刘恒这小子已经慢慢成熟了,说不定正在磨刀霍霍砍叔叔呢!但是,由于远离权力中枢,很多事情和信息他又无能为力,只能每天生活在自我臆想之中。

回到封地一年多,每当河东郡守、郡尉巡行各县到达绛县,绛侯周勃都畏惧被诛,经常身披铠甲,命令家人手持兵器来见郡守、郡尉。

不好意思,周勃你这属于过度防卫,属于不相信中央政府,是不是有异心?是不是不服气?是不是想造反?于是,便有人在汉文帝面前给周勃扣屎盆子,说他想造反。

汉文帝一听,还有这事?于是便安排廷尉去调查和处理此事!

廷尉觉得这事还不好办,先抓人,再审问,最后给皇上一个满意的结果就好了!

在牢中,周勃刚开始还觉得问心无愧,但是看看那些如狼似虎的狱卒,他终于明白自己是凶多吉少了,他感到恐惧了。于是,便用重金收买了狱吏,狱吏也表示自己不白拿好处费,于是在牍板背面写上字示意他说:“请公主作证。”这个公主便是是汉文帝的女儿,周勃的长子周胜之的妻子。这个时候,你得找帮手呀!

后来,周勃又贿赂了汉文帝的舅舅薄昭,然后薄昭又找到姐姐薄太后,说:“姐,您看您那个熊孩子刘恒,周勃是他的大恩人,还是他的儿女亲家,他居然想把周勃整死,这不合适呀!”

薄太后是个厚道人,这么弄下去,自己那个可爱的小孙女不就得家破人亡了吗?于是,趁着汉文帝一次临朝的机会,狠狠地教训了汉文帝一顿“绛侯身挂皇帝赐给的印玺,在北军率领军队,不在那时谋反,如今身居一个小县,反倒要谋反吗?你这都是啥智商呀!”

汉文帝一看母亲生气,赶紧表示:一切都是误会,马上放人!

就这样,周勃才惊险万分地逃过一劫,以至于周勃后来说一句很著名的话:“我曾经率领百万大军,然而怎么知道狱吏的尊贵呀!”

周勃经过这么一次意图明显的敲打之后,心里再也得瑟不起来了于孝文帝十一年郁郁而终,谥号为武侯。

周勃的人物分析

周勃这种人在历史上很常见,基本上是可以归纳为:才能不足但是阴差阳错登上高位,立场不坚但却喜欢自作聪明。

太史公司马迁就是这样评价他的绛侯周勃始为布衣时,鄙朴人也,才能不过凡庸。及从高祖定天下,在将相位,诸吕欲作乱,勃匡国家难,复之乎正。虽伊尹、周公,何以加哉!

当然,我们不能说周勃这种人不聪明、不会干事,否则他也不可能建功立业、身居高位!而是从其贯穿一生的行为逻辑来看,周勃活得不通透,缺少了一点格局和远见,在进与退之间,只知道进而不善于退,看看某马同志,还知道弄个《攻守道》来装装叉呢,攻、守自古就是一体的。

周勃为什么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呢?这就要回到了前文那个话题上来了,他不爱读书,没法去积淀自己的人生大智慧。别说有些人酸不溜秋地说“百无一是书生”,但真正能谋国且谋身的人一般都是书生。张良为什么能那么洒脱?萧何为什么能善终?后世李靖、郭子仪等人为什么能“功高震主而主不疑”?大家发现没有,这些人都是饱读诗书的人!读书才能明事理,读书才能形成卓越的见识和非凡的思想。

像周勃这样的武夫,一遇到事,首先想到的就是以力胜之,而不是以智取之,焉能百战百胜、长治久安?

一将功成万骨枯,前面周勃采用沙场拼搏、杀敌立功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发展去夯实基础,这种事情就不多说了,无可厚非,因为在那个浑水摸鱼的年代,像周勃这样的底层人其实是没有太多的更好的选择的。他们只能充分发挥自己身上最优势的资源与资本去博取一个更好的平台和未来。对于周勃这样的人来说,他身上最有优势的就是武力!

但是,待到他身居高位、手握重权的时候,他的人生底色已经转变过来了,他的行为逻辑是随之而变的。他要思考的问题不再是如何杀敌的问题了,而是如何消除自己与君上的矛盾、是如何消除自己与身边人的利益冲突、如何在多方利益博弈的情况下保全自身、如何为自己和家族以及盟友留下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空间等等问题了。

比如,你深受刘邦器重,那么你就必须考虑吕雉和刘邦的关系和利益究竟有没有很大的冲突?你被刘邦寄予厚望,你就必须要考虑是要坚定不移地忠心护主还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你选择在吕雉对付刘姓王的时候袖手旁观,你就必须要提前考虑吕雉会不会对自己背后的军功集团动手?你打算在吕雉死后对吕氏家族进行绝地反击,你就要考虑你扶持上位的新领导会不会对你心生忌惮?你把刘恒当作傀儡扶上皇位,就必须要防止汉文帝扮猪吃老虎、温水煮青蛙,该硬的时候一定要硬……

因为生活的背后往往有一双无形的手,当你处于某个特定的处境后,你其实除了顺势而为之外,别无选择。别说有些事情你不想做,那已经不是你能左右的了。比如韩信一直不想造反,但是他不想造反,刘邦和吕雉就会放过他吗?

你周勃既然敢把刘恒当作傀儡推上皇位,那你就得狠下心来把刘恒压制成一个真正的傀儡,不要给他试探和冒头的机会。权力游戏之中,谁都会得寸进尺的!刘恒进皇宫时,为了示好,就带了六个人,这六个人就只能围绕刘恒转,而不能担任核心官职!刘恒启用贾谊、晁错等智囊团,该及时掐灭势头就要及时掐灭势头;刘恒借贾谊之口,采用“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的政策,该顶回去就得顶回去……

刘慈欣在小说《三体》之中,说了一个著名的“黑暗森林”原则,什么意思呢?在权力游戏之中,四周全是未知的黑暗,不要想那么多,也不能想那么多,一旦感知到对自己有威胁、有伤害的势力存在时,一定要当机立断地消灭它们!

这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叫“防患于未然”或者“未雨绸缪”。但是,我们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也有另一种说辞叫“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或者叫“与人为善”。这两者相冲突吗?其实并不冲突,因为它们的应用主体和场景其实是不一样的,权力游戏之中刀刀见血,你对敌人仁慈就是对自己残忍,而且你要讲仁慈、讲礼让,也必须是在你自己掌握了绝对控制权之余,否则,谁和你讲仁义道德?

弱者的仁义道德通常意义不大,他们也通常不会讲什么太多仁义道德的。你周勃身负从龙之功、救国之荣,手握辅政之权、宰执之位,但你在身份上和地位上却永远是屈居皇权之下的,也就是喧宾夺主了,你还能指望了汉文帝能和你君臣两相宜了吗?

不要觉得汉文帝就是一个傀儡皇帝,他拿你没办法!事实上,一个领导要收拾一个下属,只要这个下属不和他鱼死网破,他有上百种方法可以轻松收拾这个下属。为啥?因为领导干什么都是名正言顺的,这就是一种降维打击!

举个例子,你周勃不是立了大功,我升你为百官之首,让你当丞相,错了没有?没错吧!重赏有功之臣嘛!但是,你当丞相有没有岗位职责,要不要把帝国的政事处理好?这个要求不过分吧,这是正当合理的要求吧!但是你周勃没读啥书,又不大喜欢与人交流,你搞得定吗?我明明知道你搞不定有些工作问题,但是我找到机会就问问你工作情况,你怎么回答我?如果一问三不知,你还好意思在我面前摆谱吗?次数多了,你还好意思坐在这个位置上吗?

历史上,汉文帝有一次问周勃:“全国一年之中要审理的案件有多少件?" 就弄得周勃尴尬得下不了台,紧张得全身冒汗,从而为中国历史文化贡献了一个成语——汗流浃背。最后,他自己觉得不好意思,便主动辞去了右丞相之职。

总的来说,周勃这个人是没有什么大格局、大远见的。自私、狭隘是他的本质特性,他和韩信还不一样,韩信最终把自己作死,多少还有点感恩的情怀在里面。但是,周勃一辈子就是专注于打自己的小算盘,算来算去,最后竹篮打水一场空。

一点感慨和总结

其实整体来说,周勃这一辈子运气还算不错!首先能搭上刘邦那艘摇摇坠坠的游艇,顺利登上了成功的彼岸,这本身算是可遇不可求的了;其次,刘邦同志在真的想向天再借五百年时便一命呜呼了,留下了一摊子不够稳定的政局给吕雉母子去擦屁股,这也给周勃他们预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在吕雉专政期间,吕雉迫于现实,只能拉一派打一派,率先将目标锁定在刘姓王爷身上,使得周勃他们能安然无恙地潜伏多年;最后,汉文帝上位后,虽然最终还是对他动手了,但汉文帝总体上还是一个比较佛系的人,并没有对他痛下杀手。

但是,我们读史,千万不能只流于羡慕古人的运气层面,而是要从其行为逻辑之中去分析得失之道,并用之来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

通过对周勃的介绍和分析,我其实希望大家能够明白以下几个最简单的道理:

一、任何人际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一定要注意留白。也就是说,当双方的利益有根本性冲突的时候,千万不能走得太近,一旦互相靠近,必然会造成互相伤害。像汉文帝和周勃背后的军功集团,这本就注定是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的关系了,要么双方主动、默契地划清界限,互不侵犯,避免纠缠。本来就不是一路人,天天绑在一起,你就只能想办法去征服对方,这是无法避免的事情。

二、任何事理逻辑,最简洁的获取方式,一定是读书或者增广见闻。你得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总结反思去不断提高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性和解决问题的灵活性。你周勃读书少,但是在刘邦身边经历了那么多事,也有张良、萧何等人做出了那么好的示范,更有韩信等人给出那么明显的警示,你咋还不明白老刘家的人想干什么呢?异姓王、刘姓王爷他们都不放过,会放过你们军功集团吗?哪一个领导又会心甘情愿地受你们摆布呢?意识到了这些问题,你就得提前准备解决方案呀,你不能看着别人挨刀子时袖手旁观,然后等到火烧到自己家门口来了再绝地反击呀!麻木不仁或者见招拆招,这并不是一个做大事者的格局和眼光。当然,多读书还可以让自己具备更强大处理具体事务的能力,比如汉文帝问政周勃一事!

三、当我们面对巨大的矛盾冲突时,千万不能一味地去焦虑和恐慌,因为焦虑和恐慌从来都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事实上,周勃已经慢慢意识到自己要败给汉文帝了,在汉文帝对他实行了"列侯之国"和“众建诸侯少其力”两把软刀子之后,脱离了京城那个熟悉的权力中心,他的内心开始敏感和焦虑了,中央官员在他们的地盘来一回,他就怀疑是不是中央在调查他?是不是汉文帝派人要对他动手?然后甲胄加身、全身武装,以此来求个心安。这有用吗?你要是怕,你倒是一不做二不休地去造反呀?做出这种不符合规矩的样子,你吓唬谁呢?你这不是授人口实吗?让人家更有理由、更有机会来踩你吗?当下属,要么你得证明自己就是牛逼,谁也不能动我;要么你就要摆好姿态,表明自己人畜无害,该低头就低头,该认怂就认怂。周勃显然没有搞清楚。

说了这么多,其实总结起来也就是一两句话:周勃这个人其实一辈子受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太大了,他走不出自己的见识局限性,总是活在自我世界里,以自己的那并不高明和通透的想法去揣度、丈量生活和政治,他很难不败!

生活终归只会迁就和偏向水平能力更高、实力手腕更强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