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育儿:13岁男孩负气离家出走,父母一顿打骂让他「老实」:父母的打骂教育,伤害孩子一生┃伊一

 丄学号 2022-09-18 发布于广东

作者┃伊一   朗读┃小莫

指导┃郭新爱   编辑┃丄学号

最近,看到一档《老师,请回答》的育儿节目。

其中13岁的男孩小琪泪眼汪汪控诉了父母对他的教育暴行。

一次,小琪因与父母产生矛盾,负气收拾东西想要离家出走。

而一旁的父母看到孩子的这个举动气不打一处来,把已经走到门口的小琪给拽了回来,直接用行李箱打到他流鼻血还不停手。

把孩子拉回来后,接着再用铁棒打他的腿。

父母解释说打骂孩子是因为不能让他用这件事威胁到他们,希望就此把孩子“打服”。

小琪说自己的胳膊被打黑了,而在那一天出走时穿的鞋子再没敢穿过。

当主持人问孩子:“你觉得这种方式对你有效吗?”

小琪说:“根本没有任何效用。”

这句话似针扎一般让人心痛,而我们也心疼孩子被打骂后受到的伤害。

这种伤害不仅是身体上的,更多的是心里的创伤难以去治愈恢复。

而这种“打骂式教育”也是许多家长选择的管教方式,因为效果立竿见影,孩子被训一顿后会“老实”。

但这种快速成效的教育下,副作用也尤为明显。

这种身心受伤害的打骂责罚,留下来的阴影会贯穿孩子的一生,不断折磨他的人生。

父母的打骂教育对孩子而言是一种负重前行,无法减重的人生很容易被压垮。


父母的打骂足以毁掉孩子的人生

知乎上曾有人问:“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到底有多可怕?”

有一个高赞回答:“从小到大,父母都不曾表扬过我,他们用行动告诉我打骂就是爱,让我至今觉得我是一个极度糟糕的人。”

父母用爱来把这种打骂的行为合理化,同时也亲手把孩子的人生摧毁。

前段时间,一个网友在群里说了一个亲戚家的女儿自杀的事。

14岁的年纪,留下长达3页纸的遗书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而女孩选择自杀的原因,我们从她的遗书里找到了真相。

父母想要一个“完美的女儿”,但她却永无法达到这个标准。

每当无法达到父母的预期时,迎来的就是他们关起门来对她的肮脏辱骂,甚至会用皮带和电线抽打她。

他们会无所不用各种方式来羞辱这个女儿,让她穿着拖鞋站在屋外示众,不断用打骂的方式来让她改正“错误”,甚至折磨她到失眠的地步。

女孩在遗书里说:“毁掉一个人很简单,只要毁掉她的童年。”

父母的打骂,对孩子而言是一种毒药,这种毒可以一击致命,能轻而易举击垮他们的一切。

当父母不顾孩子的情感需求,以强权者的姿态来辱骂孩子时,他们就是在剥夺孩子的人生。

还记得那个14岁男孩在学校走廊,被母亲当众辱骂扇耳光后跳楼身亡的悲剧吗?

或许你会说这只是极端的个例,但不可否认,父母这种不顾孩子感受的打骂方式却会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危害。

父母忽略孩子的自尊心,认为教育只需要把孩子教育好就可以,不需要顾忌太多。

而孩子最是需要父母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摆出一副家长的架子来教训自己。

孩子的情感世界丰富,父母对其言行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变化,并不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仅限于“打一顿就好”的模式。

一项研究表明,体罚孩子的某种不良行为,它的威慑作用只是暂时的,但它引起的孩子的愤怒、情绪、复仇心理和自我仇视却异常强烈。

孩子无法从父母打骂中去体谅他们一片苦心的教导,反而会引起彼此间亲子关系的恶化。

就如华少在《我们长大了》里说:“教育小孩时,不要因为动机的合法性,就忽略途径的正确性。”

教育不等于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去达到目的,而是回归到孩子真正的需求上。


父母的打骂,让孩子无法做自己


《不成熟的父母》书中里提到,孩子受到伤害的时候,他们会采取一种自我掌控的方式来应对外界。

孩子会压抑自己的情绪,被父母打骂时会认为是自己犯错才会挨打,他们忽略自己的情感而去满足父母的需求。

就如《小舍得》里田雨岚和儿子子悠的关系,一个不断被父母逼迫学习的孩子,没有自我的空间。

每当子悠成绩没达到妈妈的预期时,她就会严厉责骂孩子,接着安排更多的功课来补习。

这样的责罚教育,让子悠打心里恐惧,他学会看脸色行事,尽量满足父母对他的期待。

而真实的他喜欢观察昆虫动物,渴望成为一个昆虫学家,但这种梦想不被父母认可,嘲笑没有前途,为此他只能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过:“家长经常想象出一个孩子,拿这个想象的孩子去要求一个真实的孩子,如果真实的孩子不像他幻想的那样,他就会折腾自己的孩子。”

父母用打骂的教育手段,来塑造一个想象的孩子,而忽略孩子原本的模样。

其实放下这种“带伤的教育”,父母接纳孩子真正的模样,孩子才能回归到自我。


真正的教育,是父母做好自己

教育学家尹建莉老师曾讲过她教育女儿圆圆的一件事。

小时候的圆圆见人会躲在父母身后不跟人打招呼,甚至染上了爱吐口水的不良习惯,为此家里人很着急,不知道该用何种方式让她改正。

作为母亲的尹建莉对家人说,只要父母自己做好,孩子看见了也会慢慢学好。

为此,他们带孩子出门时,不再逼着孩子去跟人打招呼,而是自己先和别人打招呼,久而久之,圆圆也学会自动去跟别人打招呼,变得开朗起来。

而吐口水的坏习惯,父母也没有指责,而是心平气和耐心教育,让她知道这是不礼貌的行为,孩子也自然改掉了这个恶习。

有人曾说:“一个想要教育别人的人,他首先要管好自己。”

父母只有做好自己,孩子才能有一个良好的榜样和环境去成长和学习。

01

不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

面对孩子做错事时,我们总会有气急攻心的时候,但孩子不是父母情绪的发泄口,不能因犯错就把他当成出气筒。

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发自内心自省,而非让孩子产生“做坏事就挨打”的恐惧心理。

《小谢尔顿》里,谢尔顿因好奇把自家的冰箱拆了,面对200美金的修理费,父亲没有打骂他,而是需要他自己去偿还这笔钱。

自此谢尔顿找了一个送报的工作,每天起早贪黑赚钱,最后他忍受不了,借机在餐桌上闹脾气来向家人发泄自己的怒火。

父亲来到了他房间,谢尔顿本以为自己会被训,但却并没有,父亲告诉了他自己的一天怎么过的。

任职为学校一名橄榄球教练的他,工作的时候被校长骂了一顿,接着被不理解的一些家长骂,在更衣室里制止一场打斗时被误伤了。

然而发生的这些倒霉事他没有把情绪带回家,他对孩子说:“你会发现,我没回家拿你撒气。”

通过与父亲的谈话,谢尔顿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也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父母的情绪控制在引导教育孩子时起到关键的作用,彼此间能够平等交流和给予孩子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

02

付出耐心教导孩子

孩子的教育,是父母的一项终身事业,而付出耐心对待孩子的父母,更能让孩子在爱里努力前行。

重庆一名5岁女孩因早产导致脑瘫,然而她却乐观面对,炫耀式向妈妈表示自己会穿衣服变成睡公主。

而孩子的治疗过程里,女孩的妈妈说精神压力很大,但她没有就此对孩子表现出不耐烦,反而一直耐心陪伴在孩子身旁,帮助她慢慢恢复健康。

如今看着孩子学会走路,会自理生活,妈妈说一切都值得。

父母的耐心,不是说单纯花费时间陪着孩子,重要的是在亲子关系相处里,对孩子的身心付出,而不是敷衍了事。

父母的用心,孩子是感觉得到的,越是耐心地教导,孩子受益越大。

03

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我们总会去发现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在看自家孩子时感觉一身说不完的缺点。

而这种贬低的眼光也打击了孩子的积极性,掩盖了他们身上的优点。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等待父母去挖掘他的美好。

有的孩子学习不好,但性格开朗乐观,那么性格好就是他的优点;

有的小孩虽内向,但做事懂得照顾他人的感受,他的体贴就是他的闪光点;

有的孩子虽做事慢半拍,但每次都尽自己努力做到最好,他的认真专注就是他的亮点。

父母不断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孩子信心鼓励,这种方式帮助孩子培养和建立自信心,让他们不断进步,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


懂得留给孩子爱

有人说过:“教育路上,每个父母都是摸石过河的过程。”

孩子的人生有迹可循,一个优秀孩子的培养,绝不只是依靠孩子自身,而是父母对他的用心栽培。

这个栽培育人的过程,不是依靠打骂去鞭策成长,而是懂得留给孩子爱去灌溉和自由的空间去扎根成长。

作者:伊一,陌上花开,只为心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