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只能当15分钟的明星,只记得7天内的热点

 陈才源 2022-09-18 发布于北京

——眼前的黑不是黑,你说的白是什么白

如今这个网络时代,微博、秒拍、快手、知乎、朋友圈,每一个平台每天都有各路形形色色的热点出现,好像印证了安迪·沃霍尔的那句话「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这句话,我觉得这是很乐观的一句话。

在这个浮躁又喧嚣的时代,每个人的眼睛都在扫描着最闪耀的火花,只要火光稍微变得黯淡,公众注意力立马就转移了,追逐下一个热点了。与其说「每个人都能当上15分钟的名人」,不如说「每个人最多只能当15分钟的名人」;热点事件也是如此,人们就像放大版的金鱼,记忆只有7天。

你的朋友圈还有多少讨论「刺死辱母者」事件的人?

第一次看到这个事件的相关讨论,是在知乎「如何看待山东涉黑人员当儿子面侮辱其母 1人被刺死?」的问题下面,当时还有个网易新闻的链接,评论超百万。

我翻了翻问题日志,是3月24号提出来的;到现在,也就5天的时间。我想如果没有新的跟进,最多还有两天一切就会归于平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热点新闻的寿命也就7天。

第一天是发酵,就像出生的婴儿一样,还在吸取营养慢慢成长。

此时看到婴儿的人们虽然只接触到真相的一部分,但热点事件挑起的情绪会迅速在人群中传播。

第二天是引爆,就像步入青春期的少年一样,长得特别快,一天一个样。

网络中的每一个人都是节点,热点引爆之后,事件热度成指数级增长,波及范围和情绪的宣泄很快达到顶峰。

第三天是争辩,激荡的少年总是谁也不服谁,不管别人说什么,我不听我不听。

事件的真相就真像一头象,大部分人都像瞎子一样,只摸到了一个部位,但都会觉得自己掌握了真理,于是开始对喷。

第四天是分析,褪去青涩少年也终将开始像成年人一样稳重思考,开始梳理来龙去脉。

各路观点该发声的都发声了,专业人士开始出现,从不同角度解读事件全过程。

第五天是消退,就像人的身体出现衰老一样,无论是热度还是深度都开始萎缩。

从情绪宣泄回归理性探讨分析,像愤怒、冲动这些情绪不再出现,更多地是在讨论自己遇到类似事件该怎么做。

第五天之后余波都开始平息了,热点事件也要步入死亡了。

此时人们对这个事件已经厌烦了,就算偶尔爆点小进展,大家也见怪不怪了;总结文终于出现。

而到了新的一周,新的焦点又将出现。

循环往复,如此这般。

人们的注意力就这样一波又一波被收割着,但从来不会有哪一波能多活几轮。

旧的热点黯淡,新的热点诞生;人们的注意力就随风而去,毫不留恋。

就是如此喜新厌旧。

过去了,就没人再记得你了。

就像一个小石头扔进了池塘,等着一圈圈的波澜淡去,谁还知道平静的水面曾经发生过什么呢?

只有小石头自己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