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不是大国,还不是大城。

 陈才源 2022-09-18 发布于北京

自从面了那家房地产公司之后,北大接连不断天天都有房地产公司的宣讲会,最近一场是昨晚的富力地产,在英杰月光厅,人潮涌动,早早就爆满;旁边是知乎的宣讲会,知乎老大CEO周源都来了,可还是没有坐满,或许是因为没有像富力地产那样抽奖送海南双飞五日游吧。

面试那天来北大宣讲的房地产公司是泰禾,是一家做高端房地产的开发商,我为什么记得它,是因为那天主讲嘉宾推荐了一本书,那么多房地产开发商在宣讲会上推荐书的就只有他,所以我就记了下来,叫《大国大城》。

这本书讲了个啥呢,总结归纳的话,核心就一个观点:现在国内的大城市还不够大,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还不够,还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政府强行控制城市人口是不符合规律的,应该放开行政控制,按照市场规律,让城市自然地发展。

看完书之后,脑子里还想得起的,说明就是给我有所启发的内容。

1、说了说欧洲一体化的情况,虽然欧盟统一了货币,各盟国之间也能自由移民,但由于语言、文化、风俗习惯等问题,并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移民”;但由于货币是一样的,所以有钱的国家比如法国、德国就是其中的获益者,他们的购买力比实际更高;而其他穷国,换算成欧元人均GDP就低,自然购买力就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中国现在的情况某种程度也像欧盟一样,由于户口的限制,劳动力不能真正地流动,所以发达地区实际上就是在“剥削”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

2、解决地区和地区之间的贫富不均,靠的不是财政拨款,而是没有限制的劳动力流动。由于我国只有东部地区靠海,所以以渤海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世界级港口,天然从地理上就有着无可比拟的经济优势。距离港口越近,物资运送越便宜,就越适合发展工业;而远离港口的内陆地区,哪怕有政府用便宜的地价招商引资,对整个中国来说,也是效率的浪费。

所以真正有效的,是让欠发达内陆地区的劳动力自由移动,发达区域的城市为这些外来劳动力提供基本的保障,而不是用房价、用医疗、用教育等公共资源来进行限制。

3、地方官员关心的内容,应该从GDP总量,转变成人均GDP。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农民,其实是靠天吃饭的。依山靠山,傍水靠水,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变少了,人均收益自然就上去了。一个人均收入较低的区域,如果一大部分劳动力自由移动到发达地区,提高了人均收入,原来区域剩下的人,因为人均自然资源高了,收入也跟着上去了。

人往高处走,不要限制人口流动,或许因此某个省的GDP下去了,但整个国家的GDP上去了;目前的矛盾就在于,国家的长远利好和地方政府的局部收益矛盾。

4、城市越大,人越多,并不意味着“大城市病”越严重。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公关交通会变得特别发达,届时出行不需要开车,交通反而变得比人口密度小的时候更通畅;又比如原来某个城市缺水,当人口密度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工厂都从城市迁走了(人口越密集,劳动成本和投资成本越大),由于工业用水大大减少,整个城市反而不缺水了。

人越密集,交易成本越低,自然每个人每次交易的花费也随之降低;同样都是一百平米的饭店,要挣一千块,一天一百桌一桌只用挣10块,一天十桌的话,一桌就得挣100块。

当你接受某种观点的时候,一定要好好反向思考,这样可以避免自己看问题过于片面。

所以我会想,那为什么大城市的地方政府想要控制人口呢?

你的答案是什么?周末愉快~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