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年前(丁酉)初临《乙瑛碑》图片

 泮溪别馆 2022-09-18 发布于江西

   隶书起源于战国和秦,近代大量出土的战国竹木简、帛书,证明早期的古隶可能与篆书同时存在。隶书成熟并通行于汉代,书史称为“汉隶”,主要从篆书演变而来,这种演变过程称为“隶变”,变圆转、匀称的线条为平直、波折、富于粗细变化的线条,结体变长形为扁方,是中国文字发展史字形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使得古文字上的象形成分几乎完全打破,成为彻底符号化的方块汉字。这种字形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几乎没有发生多大改变,所以说隶书的形成并确定为通行字体是我国文字史上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汉碑众多,由于汉代政治、军事、文化等各方面的需要,或为歌功颂德,或为崇圣尚贤,或为忠孝纪事,加之造纸术尚不发达,有亦难以长时期保存,于是盛行刻石树碑之风,由此也使隶书呈现百花齐放、丰富多彩的繁盛景象,广为流传的就达数百种之多,尚有可能不断发现新出土的汉碑。

   《乙瑛碑》全称《汉鲁相乙瑛奏置孔庙百石卒史碑》,碑存山东曲阜孔庙,东汉永兴元年(153年)立。为隶书精品代表之作,历代书家赞誉甚多。较之《曹全》之秀美、《张迁》之古朴更显方正沉厚而又流畅多姿,是为习隶之上佳范本。结体多数遵循“八分书”(说法之一)之扁方,若遇横画重叠较多者又能取自然铺陈之长形,并不拘泥于体势的单一,如“書”、“鲁”、“置”、“曺”等。长横“蚕头燕尾”明显。所有起笔都取藏锋。横画多呈水平,右下角更多取左高右低下沉之势,以充分撑满右下角空间。有些向左下倾斜的笔画又极力伸展,使整个字的结体明显向左下倾斜,有了这些姿态各异的笔法和结体,对于过渡到创作中,便有利于在谋篇布局时追求顾盼错落,生动活泼,避免刻板,任意挥洒。可用兼毫临习,控制得好的羊毫亦可,运笔当沉着,让毛笔与宣纸产生摩擦形成阻力,是为“力透纸背”之效,最忌轻巧浮滑。对于毛笔不必追求多贵和多高的品质,善于运用者可不择笔。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