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构思巧妙,选材精到 |《走过,才明白》章施果

 赛作文 2022-09-18 发布于山东

《天天读写》2022.9
 学生佳作 
走过,才明白
深圳市桂园中学初三(2)班 章施果

有那山顶上“一壶炊烟煮黄昏”【见歌曲《伯虎说》,下句是一盏旧茶浮亦沉”】的自得其乐,亦有找不到归途的后顾之忧……
午夜的黄山是禁忌的无人区。
【开篇直诉心声,引人入胜】
那份岁月静好埋没在厚重的夜色下,我只好沿着一盏又一盏破旧的暗灯硬着头皮闯黄山。手电筒还亮着,路却不知何时走到尽头,两旁是黑黢黢的山林,透过间隙可见怪石嶙峋的群山望月,那一轮锈迹斑斑的月像身旁的铁栏杆一样年久失修。
【暗夜“闯黄山”——以景衬情】
或许我掉进了一个无限循环的空间,走不到头。小时候听说的鬼打墙一类的怪事涌上大脑,越是漫漫无尽,越是心生恐惧,耳边尖啸着的山风就越是肆无忌惮。(运用幻觉、联想增加恐惧感)多少次安慰自己还有一半,也许还有最后那一百米,也许人的信念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奋力挣扎,而又希望落空中被慢慢摧毁的,这种抱有一线生机的侥幸心理最使人折磨。但谁又甘愿打道回府,放任自己的所有努力付之一炬?
【夜行山路的恐惧】
我进退两难,匆匆穿行在黑夜里,树梢间沙沙的私语,山谷传荡的山音,十月凄寒的鸟鸣响彻在天地间。【描写景物,渲染恐怖氛围】慢慢的,我不再关心那些不值得担心的东西,有路便走,自有它存在的理由。我渐渐可以平复下来,正视“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这个寂静的夜晚或许也如诗中所写,值得一杯酒庆贺。我像漂在海上的孤单旅人,抱着最后那份盲目的勇气,望着星空,寻觅着自己的灯塔……【比喻运用,形象生动】
【恐惧心情逐渐平复】
第二天清晨,我再一次登上山顶,在日出波澜壮阔的云海下瞥见那条令我难忘的山路,竟是那么的渺小,与之相对的,是我那颗已经可以包裹一片云海的心。
【再次登顶的感受】
此去经年,我无数次经历过这样的“夜路”——学习知识,学习为人处事,从一开始的战战兢兢到现在的游刃有余,恰似那般一步步摸黑前行,我庆幸自己一直没放弃那探索未知的勇气。
走过这段历程,才明白,当我勇敢地翻过群山之后,可见晨曦当道,前方正好,剩下的重岩叠嶂,早已成了我乐意去欣赏的绝美风景。
【总结全文,呼应题目,表达人生感悟】

(指导教师:彭佳)


赛作文点评
这是一篇借事悟理的哲理性散文。文章以“行走夜路”为线索,主要描述了夜走黄山的经历和感受,阐释了只有勇于探索,才能欣赏到“绝美风景”的道理。文章一下笔,就为文章定了一种感情基调,而这种基调又确定了文章的节奏。通篇文章读下来,感觉气韵畅通,像一首无声的乐曲。这么小的年龄,还是一个男孩子,能有这样的意识和功力,的确是难能可贵。要知道,多少人写了一辈子,也未必意识到好的文章会有感情基调和语言节奏。
写法借鉴:
一、构思巧妙,选材精到。作者一反游记散文重在写景的常规思路,而把重点放在感受走夜路这一点上,景物反倒成了走夜路之后的收获。然后思路随即展开,一下子扩展到生活感悟,境界大大提升。能有这样的构思,说明小作者确实不简单。
二、运用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心情。写作中的渲染,就是对所写对象作突出的描写、形容、烘托,从而增强表达效果。本文写“我”夜走黄山的经历和感受,特别注意通过景物描写,渲染恐怖氛围,烘托“我”夜晚行路的恐惧感。路灯是“一盏又一盏破旧的暗灯”,光亮不足,会增加夜行人内心的恐惧感。眼前所见景物,“两旁是黑黢黢的山林,透过间隙可见怪石嶙峋的群山望月,那一轮锈迹斑斑的月像身旁的铁栏杆一样年久失修”,“山林”的颜色——“黑黢黢”,群山的形态——“怪石嶙峋”,月亮在“我”眼中也“锈迹斑斑”“年久失修”,这些景物,都强化了夜行人内心的恐惧。还有“树梢间沙沙的私语,山谷传荡的山音,十月凄寒的鸟鸣响彻在天地间”,风吹树梢的呼啸声在山谷的传荡和鸟鸣的“凄寒”,借助声音的渲染,突出了夜晚的幽寂和寒凉氛围,进一步突出了“我”夜走黄山内心的恐惧之情。正因为“我”从走夜路的强烈的恐惧感中挺过了,才使“我”增强了“探索未知的勇气”。
“一切景语皆情语”,借助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也不失为写作中的明智之举。
(点评:徐东祥)

END

张轩宇:巧用一字统全文

卢欣怡:巧妙构思 生动描述

《天天读写》约稿函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