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片忘心得静雅——【礼庆琐谈】之【64】

 新用户97560OBk 2022-09-19 发布于江西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首偈语告诉世人,众生之本性原本清净,不生不灭;人生本来就没有来去,没有生死;众生本具佛性,不假外求;本自具足之本性没有动摇;本性就是本体,能生万法。

“道可道,非常道”真正大道,永恒不变;道之形式,无时不变。有人把世界解读为阴阳对立,其实看到的依然只是表象,生命之本质是,“从虚中来,到虚中去”,如道家所言之“无中生有,有无相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周易》之言亦告诉世人,人人皆有天德,只是由于太在乎自己之得失而丧失。一般而言,洞察生命之真相,可助人们理性对待生命之诸多困惑和问题。

人生之诸多痛苦,皆源于现象界之生灭。“一念起,万水千山;一念灭,沧海桑田”。一念之间,或许已经为了这一缕心情已跨越万水千山;一念之间,原来之心情或许已然不复存在,沧海桑田,物是人非。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里风流人物”。无论伟大,抑或卑微,谁也无法逃避自然之规律。不生不灭的,唯有众生之自性。本自具足之清净智慧,一路风雨,伴我前行。

《周易》的灵魂就在于变,始于变而终于变,无变不成《易》。可以说,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无常,是永恒之常态真正的高人,往往善于在“变和不变”中找寻生命之平衡。

真心被埋没,真心被迷失,真心为六尘所遮,主要由于世人执迷于外物和一时自我之所得所见,本质上是对生命大道的解悟不够。人人皆具佛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此生命之共相,此生命之本来本真。即心即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本自具足,本自光明,本自圆满,勿须修养,善护念而已。

现实之中,世人由于过度追求物质生活利益,往往无暇顾及自我之内心世界,而一旦物质生活过剩或者物质生活无法满足需求,内心世界便会出现一片空白,容易产生“内与外、精神与物质、道和术”之极度失衡,致使心灵得不到慰藉,进而产生各种心理疾病。

庄子以为,只有通过“心斋”和“坐忘”之功夫,才能达到至高之体道境界。所谓“心斋”,是以虚静之心来对待万物,保持内心之空明,是一种精神之斋戒;所谓“坐忘”, 是从生理和知识的欲望中解脱出来,抛却一切是非得失之计较和考量。通过此等内省之功夫,达到“虚、静、明”之人生境界,从容自在,如如不动。

心学大师王阳明先生进一步明确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把静坐修道作为一种应付现实世界的心理训练方法,不再追求单纯之宗教境界。

一片忘心得静雅。这个世界,人人皆为生命之传奇,没有那么多的高高低低和上上下下。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忘记,或是世间最简单易行之修心大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