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微型小说:城中村内外

 铭记心间 2022-09-19 发布于广东

来青岛快十年了,张大山一直住在城中村。

每天凌晨三点就起床,他简单洗漱之后就开始到劳务市场等活儿。那里有很多跟他一样来这里打工的人,黑压压的一大片,看起来有几万人的样子。

他五十来岁,皮肤黝黑,头发整天支棱着,一个月也洗不了几次澡。每天不是在等活儿就是在干活儿,偶尔也跟住在附近的人一起打牌。

“张叔,”一个刚到青岛来打工的老乡最喜欢粘着他,“你啥时候带我出去逛一圈,我还没见过大海。”小何挠了挠头不好意思地笑了。

张大山挺照顾这小子的,因为他跟自己的小儿子年龄不相上下。

上下打量了一遍小何,张大山笑了,“孩子,咱就是来打工的,哪有时间去逛。”看到孩子脸上的失落之后,他又补了一句,“我来青岛快十年了,也才去过栈桥一次。”他伸出食指在小何面前比划了一下。

“你看看后边,”他转过身指了指身后纵横交错的城中村的低矮的小平房,“咱们住的是什么地方,这是城中村,青岛打工人聚集的地方。别看咱也是在青岛,同一片天,可咱们哪有功夫去享受大城市的繁华。都说青岛这个地方红砖绿瓦,碧海蓝天。咱也就是在去干活的路上,在公交车上看看就行了。那就挺高兴。”

张大山说这话的时候像是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又像是在感慨生活。

看着黑压压一片等着找工作的农民工,小何沉默了,尴尬地笑了笑,什么都没说。

其实像他这样的年轻孩子不少,他们学历低,没什么技术,也没什么大的志向,只能随大流跟着同乡来打工。站在青岛的蓝天下,他只能在公交车上透过窗户欣赏美景,心有不甘。

一早上,来了很多招工的面包车。每来一辆车,都会有无数人冲过去,把整个车身团团围住,他们高举着手臂,伸长了脖子,扯开了嗓子,大声喊叫着,像一群蜜蜂。像这样人潮人海的场面怕是只有在劳务市场才能见到了。

又是没找到活儿的一天。张大山卸下肩上的工具包,扔到脚边,蹲在地上,两只眼睛木然地盯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等我挣了钱就回家。”小何也学着张大山的样子蹲在了地上。“回家盖房子,买辆车,开个店,在家里做个小买卖,再也不用出来打工了。”略显稚嫩的声音从小何起了皮的嘴唇里飘了出来。他眼里的光亮让人想到了七八点钟的太阳。

张大山歪着头看他,突然笑出声来。

“小子,你想得太简单了。”他拍了拍小何的肩膀,“等你挣了钱就会发现,盖房子要钱,娶媳妇要钱,养孩子要钱,做买卖要钱,父母生病也要钱,人情往来要钱……”他掰着手指头举了很多例子,最后总结了一句:“挣钱没个头儿……”

张大山那历经沧桑的脸证明了他说的每一句话。就像他一样,家里用钱的地方数不胜数。

周围打牌的声音不绝于耳,也有人拿着手机在拍视频,边走边说,听不出是哪里的方言,反正都是说着蹩脚的普通话,听着怪难受的。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了,城中村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破败,像是一个没落的村庄。放眼望去,不远处就是漂亮的高楼大厦,住着穿着体面,工作也体面的城里人。

“在村里,人家都觉得我们是城里人;在这里,城里人看我们都是外地人。”张大山毫无表情地脱口而出的一句话,让小何陷入了沉思。

跟心疼钱的张大山不一样,小何毕竟是年轻人。他还是一个人摸索着转了几趟公交车去了栈桥,看了大海,吹了海风,踏了海浪,还看到了漫天飞舞的海鸥。只是,他没有喂海鸥,因为海边的海鸥食卖得并不便宜——三袋就要五块钱,这还是人少的时候,人多的时候十块钱四袋的都有(尽管游客讲价之后能便宜一些)。而那所谓的海鸥食物,不过是切成小块的一丁点油条和馒头而已,一块钱都不值。

小何拍了不少照片,也录了几段视频。他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的快乐跟人分享,本来打算打个视频电话,炫耀一下自己的生活。可想了半天也不知道打给谁。母亲没手机;父亲的旧智能手机要用流量,肯定舍不得;姐姐嫁到了镇上,家里倒是有网络,但身边也有两个吃奶的娃;发小在厂里打工,手头一直缺钱;另一个发小倒是有钱,可日子过得红火,他也不好意思跟人连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