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领导逼走最优秀的下属,这是什么神逻辑?

 亿缕阳光 2022-09-19 发布于北京

有人说这揭露了职场的现实,这样的领导得了严重的眼红病,或者根本就是个小肚鸡肠的人,容不下优秀的人才,还有人说这样的领导不思进取,只喜欢那些阿谀奉承的人,害怕被优秀的下属替代。

也有人说,你看到的只是职场的表象,我们一味地将矛头指向领导,难道下属本身就没有问题吗?比如下属仗着自己能力出众不服从管理,不听话,或者爱出风头,让领导感受到威胁,那领导能怎么办?总不能将自己的位置拱手相让吧?

在人云亦云的职场,一些人只看表面现象,很少深入去了解问题的本质,很多人总是同情被逼走的优秀员工,却很少人思考过优秀员工自身的问题,总是习惯性地将问题推到领导身上,认为就是领导不会用人,其实很多时候,事情远比我们所看到的要复杂得多。

1、领导也有嫉妒心

古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这就像你身边有这样的一个朋友,比你长得帅,能力比你还强,人缘比你还要好,你跟他在一起总会感到黯然失色,你会不会嫉妒?

嫉妒是人的天性,领导也一样,如果下属与领导的能力相差太远或者下属的能力很一般,那领导不仅不会嫉妒你,还会用心去帮助你成长。

这个特别像现在的美国和中国,曾经的中国,贫穷落后,与美国差距巨大,什么都向美国学习,那会儿美国对中国多好,除了高科技武器,要什么给什么。

可是随着我们国家逐渐发展起来了,能力和实力接近美国时,美国人就不干了,整天要找我们的茬,整天说我们这有问题那有问题,其实就是嫉妒我们了,害怕我们有一天超过了他们,顶替他们成为“老大”。

看着美国现在对我们气急败坏的样子,你大概就能理解当你的能力逐渐接近或者超过领导时,领导会是怎样的坐立不安了。

2、你的优秀对上司造成了威胁

在中国历史上,多少皇帝原来都是上一个朝代皇帝的得力下属,像北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原来是后汉皇帝刘知远的下属,而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曾经是郭威的下属,五千年的中华史里写满了下属上位史。

作为领导,身边有优秀的下属,做事自然是如虎添翼,可是当下属的能力越来越强时,下属既是领导的得力助手,同时也会成为领导的竞争对手。

如果下属是一个懂得收敛锋芒并且忠心的人那还好,可如果下属是一个野心勃勃且越来越嚣张的人,领导怎能心安?他们会觉得今天对下属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因为等到下属羽翼渐丰的时候,也许就是领导让位的时候了。

因此,领导逼走优秀的下属,肯定是为了私心,只要下属的能力还不足够威胁到他的位置,他才能稳坐钓鱼台。

3、优秀的下属往往难以驾驭

优秀的人往往想法比较多,容易骄傲和目中无人,如果他服你,他就会死心塌地跟着你,可如果他不服你,你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你说一句,他硬要顶你一句,反正就是要跟你对着干,对于这样的下属,就算能力再强,哪个领导敢用?

很多领导对能力强但是不服管理的下属最头痛了,让他走嘛,他的能力可能是不可替代的,走了其他人一时之间顶不上来,容易造成损失,可是留着他嘛,说不得也管不了,等于留了一个定时炸弹在身边。

难以驾驭的优秀下属对于领导来说,就像一块卡在喉咙的鱼骨头一样,咽不下也取不出,实在是难受,不过总有一天,领导会忍受不了而下定决心让目中无领导的下属走人了。

4、优秀的下属容易成为高层斗争的牺牲品

在职场政治中,有时候优秀不是错,错在太优秀了,尤其是在高层的斗争中,或者在高层的更替中,优秀的下属往往很容易沦为职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当原来器重你的领导走了,来一个新领导,你以为以你的优秀能够很快获得新领导的青睐,重新获得信任,其实这是很天真的想法,因为新领导刚到新公司,不会马上信任现有的下属,尤其是不会信任那些能力超强的下属。

因为他太知道了,优秀的下属基本都是前任提拔起来的,可以说是前任的亲信或者嫡系,而且越是优秀的下属,越有自己的小99,不会那么轻易地被收编的,所以新领导会将注意力放在那些表现中等的下属身上,因为这些人相比优秀的下属,缺少机会,也没有什么根基,更容易收编。

优秀的下属在高管的斗争中,很容易被用作马前卒,冲锋在前,可一旦高管在斗争中落败,又很容易被当做弃子,用作利益交换,因为在利益至上的职场中,连高管自己都只是棋子而已,更何况棋子的棋子,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人在职场,身不由己的最好解读吧。

当然,也无需渲染职场阴谋论,这不过是现实而已,职场本来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没什么好说的。既然是优秀的人才,应该更懂得职场的规则,通过努力成为“棋手”而不是永远沦为“棋子”或“弃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