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近埃及,追寻最古老的文明

 攒破烂儿的 2022-09-19 发布于浙江

       埃及,尼罗河畔法老的墓葬、地中海边女王的传说、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聪明绝顶的阿凡提……,一切都是那么遥远、那么神秘;在飞机上鸟瞰北非沙漠、坐豪华游轮夜游尼罗河、乘大巴车沿亚历山大港的滨海大道兜风……,一切都是那么新奇、那么惬意;埃及博物馆的镇馆之宝、萨拉丁城堡的阿里清真寺、吉萨高地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尼罗河两岸的灯火、开罗塔的倒影、盖贝依城堡的巍峨、蒙塔扎宫的秀美、庞贝神柱的壮观,还有阿拉伯歌舞的激情……,一切都是那么独特,那么难忘!



开罗

        是埃及首都,阿盟总部所在地,整个中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人口近1000万﹐其中流动人口200万﹐为全国各地来此打工、上学﹑经商等临时居住者。


       开罗位于埃及东北部,尼罗河穿城而过。它是世界上最古老城市之一,随处可见的清真寺和宣礼塔为其一大特色和亮点。全市共有历史古迹和著名古建筑622处﹐都是与古代伊斯兰文化有关的宫廷寺院与文教建筑,光清真寺就有800多座。

尼罗河畔的开罗市区夜景(友人提供)


穆罕默德·阿里清真寺

        位于尼罗河畔的开罗旧城萨拉丁城堡内,始建于1830年,27年后完工。阿里生前住在萨拉丁城堡,1849年病故后,安葬于寺内,故这个清真寺以他的名字命名。

        清真寺巍然屹立在萨拉丁城堡最高点,从这里往西南眺望,可以看到市内的整个伊斯兰地区。天气好的时候甚至还可以看得见吉萨的金字塔。它由希腊建筑师设计,以伊斯坦布尔的清真寺为原型建造,带有浓厚的土耳其建筑风格,是东方伊斯兰建筑艺术与欧洲建筑艺术的合壁,与萨拉丁城堡浑然一体。墙内外均是用雪花石瓷砖镶嵌的,所以又被称为雪花石清真寺。整幢建筑为乳白色,给人以素净的美感。日暮时分,夕阳给它披上了一层绯色,更为迷人。


         穆罕默德·阿里(1769-1849),阿尔巴尼亚人,1805年成为埃及统治者,奥斯曼帝国的埃及总督。他原为文盲,却具有雄才大略,45岁开始学习阿拉伯文和伊斯兰教经籍。在其执政的43年(1805~1848),一直致力于建立一个以埃及为中心的阿拉伯主权国家。他以富国强兵为总方针,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领域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全面改革。政治上,他设计聚歼地方割据势力马穆鲁克军团大小头领,并肃清其残余,使长期分裂的埃及社会复归统一;继而推行一整套严密的统治体系,确立和加强中央集权制。经济上,他倡导独立自主,实行土地和税赋制度改革,废除包税制和清真寺宗教地产的免税权;兴修水利,扩大耕地面积,革新农业技术,鼓励发展优质棉花等经济作物的种植;兴建官办纺织、造船、军火、农副产品加工等工厂,积极发展与国计民生有关的民用工业;允许少量企业由私人资本家经营,限制外商投资;倡导洋为己用,引进西方先进设备进行仿制,聘请外国技师培训本国技术力量;利用行政手段向人民销售本国产品,豁免出口税以鼓励本国商品的出口;用本国铸造的货币取代土耳其货币,并确定本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货币比值,以稳定物价;在全国实行商业垄断,产品由国家专门机构统购统销,并在国外开设商馆经办进出口贸易。军事上,他废除传统的雇佣兵制度,实行征兵制;按照欧洲方式改组陆军,聘用西方军事专家训练新军;大力发展海军,建立地中海舰队和红海舰队;创办军官学校以及步兵、炮兵等军种学校,建立了一支当时中近东地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文化上,他设立教育部和教育委员会,倡导以世俗教育取代伊斯兰宗教教育,创办世俗学校,普及中小学教育;他奖励学术,建立各种技术专科学校,聘请外国专家讲课,派遣大批留学生去欧洲学习,培养和造就出埃及第一代新型知识分子;他还重视翻译出版事业,开办外语学校,培养翻译人员,组织力量把大批外国军事和科技书籍译成阿拉伯文和土耳其文;创办印刷厂,出版、发行阿拉伯、波斯和土耳其等各种文字的书籍,出版埃及第一份报纸《埃及战役报》。通过全面改革,穆罕默德·阿里使埃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成为“奥斯曼帝国的唯一有生命力部分”,他也因此被誉为“现代埃及之父”和“奥斯曼帝国唯一能用真正头脑之人”。


       清真寺的礼拜殿呈正方形,带有浓厚的土耳其建筑风格。采用多层的圆形大拱顶和细长铅笔似尖尖的直刺云霄的宣礼塔,这一特征是埃及其他清真寺所没有的。      


        塔尖离地面85米,而大型圆屋顶高约52米,直径21米,四周还有一些小穹顶作为扶垛支撑着它。对角线上各有两座细长的尖塔,象伸向天空的火炬。

        清真寺与穆斯林的一生息息相关,通过参观,我们对其基本职能也有了初浅了解:它是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取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它是宣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宣教的场所,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进行宣教成为定制。它是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就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它又是文化和医疗中心:清真寺大多附设有图书馆和医疗机构。它还是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的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它更是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礼拜殿右侧是阿里庙,也可供参观


       拱顶的四周,饰有画着第一代四位哈里发名字的圆盘。


        殿内的灯饰也很豪华,有大型的枝型吊灯,无数小吊灯,以及反射着灯光的石英玻璃……灯光下的大殿显得既庄严肃穆,又辉煌大气。

        这些灯平时不常开,若恰好在祷告后进去,就还能见到这璀璨的灯光。


精美的雕饰


       钟塔内的吊钟是法国国王路易斯·菲利浦赠送的礼物,现正在维修。阿里于1831年慷慨地把卢克索神庙内一座拉姆西斯二世的方尖塔赠送给法王路易·菲利普,该塔至今仍矗立于卢浮宫旁的协和广场,1846年,法王送此吊钟作为回礼,被放置在这里。



       亭中黄铜护罩内为穆罕默德·阿里之墓,周身布满精美的浮雕。


       清真寺与穆斯林的一生息息相关,通过参观,我们对其基本职能也有了初浅了解:它是宗教活动中心:每日“五时拜”,每周聚礼,每年两次“会礼”,都到清真寺举行;宗教节日,如先知诞辰,都在清真寺庆祝;婴儿初生时取名和亡人的殡礼也要到寺内请阿訇主持举行。它是宣教中心:自从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清真寺第一次“聚礼”时发表宣教演说后,清真寺就成为宣教的场所,在每周“聚礼”日和每年两次“会礼”中,通过“呼图白”(讲演)方式进行宣教成为定制。它是宗教教育中心:在伍麦叶王朝时期,各地清真寺就开始附设学校,教读《古兰经》;阿拔斯王朝时期,许多著名清真寺同时也是著名的同名大学所在地。它又是文化和医疗中心:清真寺大多附设有图书馆和医疗机构。它还是处理穆斯林民事的中心:一般穆斯林间有关婚姻、遗产、商业等的纠纷,都在清真寺内按教法规定解决或调处。它更是穆斯林联系交往的中心:平时忙于自身事务,礼拜时聚会一起,特别是每周的聚礼和每年的会礼时,共同礼拜,互致色兰,清真寺起到了凝聚和团结的作用。


       外出旅行最大的好处是既能强壮身体,又可愉悦心灵;既可大开眼界,又能疯长知识,所以我们才乐此不疲。


埃及国家博物馆

       原址位于开罗北部的卜腊,由法国著名考古学家马利埃特于1858年设计建造,1902年博物馆迁至尼罗河东岸的开罗解放广场,坐地铁到萨达特站下车便是。它是世界著名博物馆之一,分为两层,有50多个展厅,珍藏着从埃及古王国时期(公元前2686年~公元前2181年)到公元5~6世纪罗马统治时期的文物共30万多件,陈列展出6万多件。

       大门前的喷水池里植有睡莲和纸莎草,像征上下埃及和谐共生。


       博物馆内收藏大量珍贵文物,包括古埃及王国时期的卡夫拉王坐像、盘腿书记坐像、拉何泰普夫妻坐像,中王国时期的彩色木雕士兵像、送祭品人像,新王国时期的图特摩斯三世、拉美西斯二世、阿蒙霍特普四世像等。最为珍贵的是第18王朝法老图坦卡蒙陵墓出土的黄金宝座、黄金面具、黄金棺、黄金饰物,图坦卡蒙及王后的精美浅浮雕像,法老的辇车、兵车和狩猎用弯弓、镶嵌象牙和彩色玻璃的家具,王后的珠宝首饰和衣箱等。

       大门为花岗岩石雕拱门,半圆拱上端是古埃及神话中最重要的女神伊西斯的头像,被描绘成长着牛角,环绕日轮的形象。


       大门两侧立着尼罗河女神雕像,分别手持莲花和纸莎草,代表上下埃及的统一。


       博物馆花园里有马里埃特的墓地,他就长眠在这个方形石墓里面。墓上立着他的塑像;弧形围栏上还有一些著名的埃及学专家塑像。


       这个现代版的方尖碑别具一格,雕刻也美。方尖碑是古埃及的杰作之一,是古埃及崇拜太阳的纪念碑,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征。方尖碑外形呈尖顶方柱状,由下而上逐渐缩小,顶端形似金字塔尖,塔尖常以金、铜或金银合金包裹,当旭日东升照到碑尖时,它像耀眼的太阳一样闪闪发光。碑高度不等,一般修长比为9~10:1,用整块花岗岩制成。碑身刻有象形文字的阴刻图案。古埃及的方尖碑后被大量搬运到西方国家,在其故乡埃及只剩下5座。


        进门是个圆形的过厅,由此通往一楼的中央大厅和两侧大厅。一楼展示埃及古王国、中王国、新王国的文物,主要是石像、石碑、石俑、石棺,以及各种大大小小的石制器具。

从二楼俯瞰一楼侧厅和圆形过厅


       一楼这个侧厅中央有座黑色大理石台,是古代制作木乃伊的手术台。


        中央大厅陈列着许多古埃及国王、王后像等大型石雕精品,迎面最远处便是阿蒙霍特普三世法老夫妻巨型坐像。

       阿蒙霍特普三世是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1年)的第九位法老,在位38年(公元前1391~前1353年)的统治达到全盛。他建造了卢克索神殿的大柱厅和圣殿、卡尔纳克神殿的多柱大厅、曼农神像以及神像背后未能保留下来的阿蒙霍特普三世神殿。


阿蒙霍特普三世夫妻坐像

       中央大厅尽头矗立着阿蒙霍特普三世及王后泰伊并排而坐的巨型塑像,高达7米,是在哈布城发现,并被运到埃及博物馆后重新拼装起来的。膝下站着他们的3个爱女。两人表情自然,端坐在那里,王后右手搂着丈夫后腰,显得十分恩爱和谐。在男尊女卑的古埃及,妻子雕像一般都要比丈夫矮小许多。这组坐像中法老与王后却平起平坐,真是难得一见。据说那是因为泰伊王后在阿蒙霍特普三世统治后期发挥了不同寻常的作用,在当时具有极高的地位,在石柱、墓穴和神庙的雕像和壁画中她都经常出现在丈夫身边,而且还是第一个有专门神庙的王后。


       圆形过厅四个墙角有法老立像,个个都十分传神。法老一只脚在前,说明塑像这位法老还在世时雕刻的;已故的法老雕像都是双手在胸前、双腿并拢,这是著名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公元前1303年2月-公元前1213年7月),塞提一世之子,古埃及第十九王朝第三位法老,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建筑家,也被称为拉美西斯大帝。他在位67年,享年91岁,其执政时期是埃及新王国最后的强盛年代。拉美西斯二世进行了一系列的远征,以恢复对巴勒斯坦的统治。公元前1285年,他在叙利亚与同时代的另一强大帝国赫梯发生著名的卡迭石战役,2年后两国签订和约,成为军事同盟。这是历史上第一个著名的国际协定,其埃及文本与赫梯文本均被保存下来,并为近代考古学者所发现。拉美西斯二世热衷于大兴土木:在东北尼罗河三角洲新建一座城市为首都,并将其命名为培尔—拉美西斯(意为拉美西斯的家);在阿比多斯和拉美西姆新建许多庙宇,扩建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兴建以宏伟著称的阿布辛贝勒神庙。


       一楼还有一座鹰神守护着的拉美西斯二世雕像,其头发都梳到右边,一直垂到肩部,是典型的儿童造型,显得十分可爱。雕像呈蹲坐式,右手指按在自己的嘴唇下,头上顶着日轮,额前饰有眼镜蛇,左手握着纸莎草,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后面的鹰神不是荷鲁斯,而是来自叙利亚的赫伦神,代表着战争之神。这也寓涵深意,一是将法老置于这尊外国神祗的保护下能令居住在埃及的叙利亚人满意;二是将赫伦神与法老的守护神同化,强调拉美西斯与赫梯国结盟的重要性。


拉美西斯二世浮雕像

       拉美西斯二世抓着敌人的头发,手里拿着武器准备砍杀,这种姿势在非常多的地方可以看到,历史也很悠久。从法老抓着的三个敌人的长相可以清楚地分辨出他们分别是南部的努比亚人、西边的利比亚人和东边的叙利亚人。


罗塞塔碑

        高1.14米,宽0.73米,从上到下用希腊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和埃及草书(当时的通俗体文字)三种文字刻写公元前196 年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的纪念诏书。1822年法国学者让∙弗朗索瓦∙商博良,从三种文字的对照中发现了象形文字的基本规律,破译了失传1400多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成为研究古埃及语言和历史文化的钥匙。1799年,拿破仑军队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了这块珍贵石碑,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就保存于大英博物馆并公开展示。埃及博物馆一楼陈列的只是一块仿制碑,十分粗糙。所以,我特意从网上找来一张原碑的资料照片与大家共享。


       离罗塞塔碑不远处,有一个不大的展柜,里面是一片不大起眼的小型浮雕,这就是埃及博物馆最著名的藏品之一“纳尔迈调色板”。它是一块扁平的石板,长64厘米,两面都雕刻着公元前31世纪古埃及第一王朝国王美尼斯统一上下埃及的情节:上方各刻有两个象征力量与威严的带角牛头;一面浅浮雕刻的是头戴白冠(上埃及王冠)的巨人纳尔迈(即美尼斯),在鹰神荷鲁斯的注视下,正手挥宝杖惩处战败的下埃及三角洲首领;其身后是替他提鞋拎壶的侍者;其下方是两个望风披靡的下埃及人。


       另一面有上中下三幅浮雕,上部是欢庆胜利的阅兵场面,头戴红冠(下埃及王冠)的纳尔迈正威风凛凛地检阅得胜将士;高举旗帜行进的队伍旁整齐地排列着被斩首示众的敌人尸体。中部画面是两个交叉着大长颈的巨兽,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及新王朝天下太平,人民亲如一家。下部刻的是一牛以角攻破城墙,敌人狼狈逃窜,既是对统一埃及战斗的总结,也是对残余分子的扫荡和警告。一块不到两尺长的小石板上竟包括了如此丰富的历史内涵!

       距今5000年前的世界还处于洪荒时代,埃及人竟已经创作出了如此形象逼真、精美绝伦的工艺性纪念牌了,实在令人惊叹。可惜因为反光的缘故,角度很难把握,拍出来的效果不太理想。


胡夫王小型象牙雕像

        放置在一楼一个大玻璃柜的上部,仅一指高,如果不是导游提醒,根本不会注意到。这尊高7.5厘米的象牙雕像,是赫赫有名的埃及第四王朝第二位法老胡夫王唯一存世的形象,堪称稀世珍宝。它发现于艾比杜斯,由于年深日久,昔日明亮的乳白色已变为黄褐色。法老肩宽个矮,身体结实,头戴下埃及王冠,右手紧握象征权力的神鞭,左手放在压有百褶的短裙上;脸部的刻画极具特点,小眼睛、塌鼻子、宽嘴巴;脚的两旁用希罗格里菲文刻着他的名字。

       胡夫(公元前2598年—前2568年),是第四王朝第一位法老斯尼夫鲁和妻子赫特弗瑞丝的儿子,赫特弗瑞丝的父亲是第三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胡夫8岁继位,在位23年(公元前2590 —前2568年),是埃及最强大的法老之一。他使自己成为神的化身,加强了王权统治,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其长子是最高大臣,国家大权都拿握在王室手中。胡夫统治时期是古埃及的盛世,他在全国大兴土木,开创性地在吉萨地区修建了大金字塔,还建造了许多庙宇,并在西奈和东沙漠地区开采矿产;他组织了数次对西奈半岛、努比亚(即现代的埃塞俄比亚)和利比亚的军事远征,巩固了从尼罗河三角洲到努比亚的统一大国。


卡夫拉王坐像

       高1.68米,发现于金字塔下的卡夫拉河谷神庙中,雕刻在坚硬的闪绿岩上,是古埃及早期雕塑艺术风格的经典之作,代表着埃及雕刻技艺的巅峰。宝座两侧雕有狮子头和腿,并饰有莲花和纸莎草图案,象征上下埃及的统一;法老面容庄严肃穆,头戴内梅什巾冠,前额装饰有眼镜蛇,颌下有柱状胡须,均是王权的象征。

       卡夫拉是埃及第四王朝的第四位法老,是胡夫法老及其妻子卡梅尔涅布提一世的次子。胡夫死后,他的两个儿雷吉德夫和卡夫拉先后继承王位。卡夫拉在位26年(前2520~前2494年),修建了吉萨第二大金字塔和人面狮身像,史学家普遍认为他就是狮身人面像的原型。细看他的脸部,确实和狮身人面像的头部十分相像。


孟卡拉王和女神组合雕像

       非常引人注目,既由于年代久远,又是在孟卡拉金字塔附近发现,还因为其造型十分完美。法老站在中间,头戴上埃及白色王冠,颌下有柱状胡须,面相英俊,身材匀称,神态刚毅,被誉为标准的埃及美男子;其右侧是头戴太阳光盘和牛角冠形象的哈托尔女神;左侧女神头顶刻有旗帜和阿努比斯神的形象,是上埃及第十七诺姆的拟人化,这些都是神权的典型象征。这组和谐完美的雕像,被用于装饰神庙内的祭台。

        孟卡拉是卡夫拉的儿子,埃及第四王朝的第五位法老,在位18年(公元前2490~前2472年),修建了吉萨第三大金字塔;其妻是亲姐姐卡梅尔涅布提二世。诺姆是古埃及的行省单位,当时全国分为42个省,上埃及20个省,下埃及22个省,以号码编排。中央政府较强势时,省长由法老任命,中央政府较弱时,省长就由家族继承。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头像

       说到埃及女王,最为世人熟知的莫过于埃及艳后,即托勒密王朝的最后一位女王克里奥佩特拉。但托勒密王朝是在希腊马其顿王国的埃及行省基础上建立的,古埃及的法老时代早已结束,克里奥佩特拉本人也是希腊人。哈特谢普苏特才是埃及历史上名副其实的女法老,执政长达22年,而且政绩卓著,堪称古埃及的武则天。1903年,几位考古学者在帝王谷发现了一座小坟墓,挖掘后发现其中一具木乃伊就是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墓附近还有一座巨大庙宇,里面的方尖碑和浮雕大都保存完好,它们向世人述说着这位神秘女人的故事。你看她的肖像:既有男性的红色皮肤和粗黑眉毛;又有女性柔和的脸部,明快的眼睛,天真的神态,具有一种超越性别的独特之美。

       哈特谢普苏特,古埃及第十八王朝女王(公元前1503年—公元前1482年在位),开创了古埃及一代盛世。她是阿蒙霍特普一世的外孙女、图特摩斯一世与王后唯一的孩子、图特摩斯二世的异母妹妹与妻子、图特摩斯三世的姑姑和继母,这关系够复杂吧?公元前1512年,图特摩斯一世去世,他与王妃所生的长子与哈特谢普苏特结婚,继承了王位,是为图特摩斯二世。二世体弱多病,无心治国,大权就落到哈特谢普苏特身上。几年后,二世病死。哈特谢普苏特安排自己的女儿同二世与妃子所生的一个10岁男孩完婚后继位,即为图特摩斯三世。她以摄政王身份,全权管理国家事务,期间,停止了埃及的对外战争,动摇了埃及在叙利亚及巴勒斯坦的统治权;但她开始了与邻国的商贸,使埃及变得繁华富庶,继而大规模建筑神庙,包括底比斯的停灵庙。图特摩斯三世慢慢长大,心怀雄心不愿再作傀儡。于是,哈特谢普苏特将他流放到偏远地方,干脆自己登上王位,并保持了埃及的繁荣。她修复了许多古建筑,建造了气势恢宏的陵庙和4座高达30余米的方尖碑,并为太阳神吟诗作赋。


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狮身人面像

       原来有一对,另一尊现在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这尊彩绘石灰石塑像采用了狮身人面的传统姿态,头巾就是狮子的鬃毛,前腿平放在地面上,尾巴弯转过来;前后爪都做了逼真而细致的刻画;脸部也刻画得很美,充分表现了女性的优雅,杏眼,鹅眉,樱桃嘴。


       哈特谢普苏特狮身人面像后面还有一座她的跪姿石像,两手各托一个盛满香精的小罐子,敬献给阿蒙神。雕像十分精致,即使有假胡子等遮蔽,其面容也十分秀气,瓜子脸、高鼻梁、大眼睛,绝对是位大美人。从雕像可以看到她身躯健壮,线条优美,充满帝王气概。

       这一座座伟岸英俊的雕像,展现了古人对统治者绝对的尊敬与畏惧。她的真实相貌和她的传奇故事一样神秘,真实的女王,未必如此美貌。根据史料,哈特谢普苏特在掌权的第22年,也就是50岁左右时暴毙而亡。研究哈特谢普苏特的木乃伊后,专家们发现:哈特谢普苏特患有关节炎、消化系统疾病和肺炎等,这些在古代都是不治之症;哈特谢普苏特的牙齿中有很多是龋齿,因为当时古埃及王室的主要食物为面包、蜂蜜和葡萄酒,大量摄入糖类,自然对牙齿会造成损害,而且会导致身体发胖,所以哈特谢普苏特也可能是个胖子;专家们还发现哈特谢普苏特居然带有脱发基因,这就意味着年近半百的哈特谢普苏特头发很可能已经所剩无几了。


图特摩斯三世头像

       戴着上埃及的白色王冠,鹰钩鼻,像猫一样的眼睛和微笑的嘴。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公元前1425年)是第十八王朝的第六位法老,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之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帝国的缔造者。在位54年(后几年与其儿子阿蒙霍特普二世共同执政),领导了16次军事行动,征服了地中海东岸的迦南和叙利亚地区,使埃及版图达到最大,从一个地域性王国成为洲际大帝国,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阿维布拉∙荷尔王的“卡”雕像

        阿维布拉∙荷尔是第十三王朝(公元前1781~前1650年)的第十三位法老,这是他的一座难得一见的“卡”木雕像,出土于一座墓葬,此墓靠近阿莫南哈特三世在达赫舒尔的金字塔。法老的眼睛机警有神,摄人心魄,眼眶用青铜镶边,内嵌水晶、树脂和石英石作为眼白和瞳孔;下颔戴着上翘的胡须;双手轻握拳头,左腿和左臂向前伸出。其头上伸展的一双手臂,代表古埃及神话中,肉眼看不见的“卡”。按古埃及人的生命观,“卡”是构成人结构的精神体,显示人的秉赋、个性等品质。


王子拉何泰普和内弗莱特夫妻雕像

       发现于1871年,在距离开罗80千米的斯奈夫鲁王金字塔附近,是埃及第四王朝斯奈夫鲁王时期(前2575~前2551年)的作品。雕像放置在一座由生砖砌成的矩形墓穴内,其状态完好如初。拉何泰普是胡夫的兄弟,在赫利奥波利斯担任大祭司,三军统帅以及建筑主管。

       这是一对彩绘石灰石雕像,至今色泽鲜艳。拉何泰普和内弗莱特分别坐在两把高背椅上,右侧刻有显示两人名字和身份的象形文字,白底黑色的人、鸟、植物、眼睛、庄稼等清晰、简洁、美丽,分外醒目。雕像的比例与真人相仿,面部和服饰刻画细腻真实。拉何泰普梳短发,上唇留有与现代阿拉伯男子类似的短须;光着上身,棕褐色皮肤,戴白色项圈,着白色腰裙。内弗莱特神情端庄,黑发及肩,额头束有白底彩花发带,身穿白色长裙,一只手露于长裙外,皮肤白皙。颈上带有黑、青、红三色项链,丰满的身躯婀娜动人。夫妻俩的眼珠都是用紫水晶做成的,熠熠闪光仿佛在盯着你。这一组坐像也是古埃及艺术中将男女肌肤颜色显著区分的代表,男褐女白代表了当时的审美观。


       从侧面仔细看,甚至能看到拉何泰普瞳仁和晶体的分离处。


娜芙莱特皇后雕像

       为黑花岗岩石像,是公元前1897-1877年作品,发现于坦尼斯。娜芙莱特皇后是森努赛特二世的妻子。皇后容貌端庄,戴着蓬松的假发,颇像女神哈托尔。额前也有眼镜蛇的饰物,这是王室标志。她穿着紧身的衣服,戴一个挂有坠物的项链。左手自然地搭在右臂肘上,腿和腰部的比例都有些夸大,为孟菲斯流派的理想主义风格和底比斯的自然主义风格的结合,是女性王室成员雕像作品的一个典范。


迈丽特阿蒙皇后半身像

       迈丽特阿蒙皇后(公元前1304-1237年),是拉美西斯二世的女儿,也是他的妻子,法老在纳菲尔塔莉皇后逝世后又娶自己的女儿为妻。在古埃及王室,兄妹甚至父女结婚非常常见,这是为了确保王室血统的纯正;他们认为如果和其他人通婚就会有更多的人争夺继承权,可能导致王位不稳固。皇后的半身像虽然已经残破,但仍不失美丽动人。


这尊雕像更是美得没话说


木雕胖村长

       也是开罗博物馆一宝,惟妙惟肖的眼睛是石英和水晶做的,炯炯有神,体现了古埃及人的精湛工艺。据介绍,其胳膊是后来接上的,手中拿的权杖也丢失了,只剩下一根长棍子。


盘腿书记坐像

       镇馆之宝之一,为埃及第五王朝(公元前2494—公元前2345)的作品,对于研究古埃及的雕刻艺术有着很大参考价值;埃及的200埃磅纸币上,就印有这位书记员的坐像,可见它在埃及人心目中的地位。这是座石灰石雕像,其传神的眼睛,也用蓝水晶制作;手中的笔已经掉了。


斯尼布侏儒及其家人

       是第六王朝(公元前24世纪)完美石灰石雕像,为了遮掩斯尼布的侏儒短腿,艺术家特意让他以盘坐的姿势出现;妻子的双手都放在丈夫的肩上,嘴角的微微笑意,表现出他们伉俪情深,以及妻子对残疾丈夫的体贴照顾。斯尼布的脚下有一对儿女,使得这个家庭雕塑显得美满。斯尼布是保管王室戏装的负责人,还是主持法老胡夫和杰德夫拉的祭祀仪式的牧师。


       中央大厅内有苏塞尼斯一世无盖石棺,外表平平,但其棺盖内壁有苍天女神努特的浮雕像,她伸展双臂保护着馆内的人,栩栩如生。


巨大的大理石棺椁内外都有精美雕刻和壁画


       二楼有木乃伊室、纸莎草纸文书室、图坦卡蒙室、随葬品室等专题陈列室,陈列的文物来自埃及的最后两个王朝,不少来自法老图特摩斯三世、图特摩斯四世、阿蒙诺菲斯二世、哈特谢普苏特女王和朝臣麦赫珀里的陵墓,也有许多出土自帝王谷,最引人注目的是从保存完好的图坦卡蒙和普苏森尼斯二世陵墓中发掘出的文物。

       木乃伊展室中,珍藏着10多具埃及十八至二十王朝的部分法老和王后的肉身,这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最久远的木乃伊。其中保存最为完好的是第19王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木乃伊,他身材高挑细长,身体紧裹着亚麻布,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仍给人威严的感觉。


       古埃及人认为,人死后会在另外一个世界获得永生,重生的前提首先是要保存好肉身。这些千年干尸至今保存完好,确实也是奇迹。

图坦卡蒙女儿的木乃伊


       制作木乃伊的是保存古埃及法老肉身的一项专门技艺,主要分以下5个步骤:第一步清洗尸体,处理大脑——在法老死后,其尸体会被迅速地送到木乃伊的制作作坊,工匠们先对尸体进行全身清洗,然后用铁钩从死者的鼻子伸入头颅,捣碎脑髓,并将脑髓及其它液体引出,紧接着将一些药物和香料塞入。第二步取出除心脏以外的内脏单独储存——先用刀子划开腹部,取出肺、胃、肠、肝,清洗干净后分别放入泡碱粉中,待其干燥后,再放在四个独立的罐里,并且填入香料,起到防腐的目的——古埃及人认为心脏是人的“智慧之源”,一旦切除或者弄坏,将不能重新复活,所以心脏一直被保留在胸腔中。第三步对尸体进行全面脱水处理,在法老的腹部填进用布包的泡碱和其他临时填充物,然后将法老的尸体放入泡碱粉中,待其完全干燥后,取出尸体中的填充物,重新填充一些药物以及香料等防腐材料,最后缝上腹部的切口。第四步化妆整形,用香料以及松脂等混合物对皮肤美容,并且用人工烧制出的瓷眼球,放入木乃伊的眼窝,使木乃伊的面目更加生动。第五步包装入棺,用亚麻布对法老的尸体进行全身包裹,然后将包成粽子那样的木乃伊放入人形棺。       

这似乎是一位后妃的木乃伊


       纸草文书室藏有大量古代纸莎草纸文献,有希腊文、拉丁文、罗马文、阿拉伯文、古埃及文等多种语言文字,内容包括有关寺庙礼节、祭司职责等史料。造纸术是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而从古埃及法老王的墓葬品中发现的精美的纸莎草纸画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了,远远早于中国造纸术的出现。

       尼罗河三角洲广袤的沼泽中生长着一种貌似芦苇、高而坚韧的被称作纸莎草的水生草本植物。茎叶殊雅,摇曳生姿,顶端是细长针叶,就像太阳的光芒;修长的枝茎呈三角棱形,如金字塔雏形;远看纸莎草,好似放大了的蒲公英,辐射状的缨络就像我们熟悉的鸡毛掸子。它的花被用来制作敬神的花圈,嫩枝被当做食物,多纤维的茎秆被用来织席、编筐,甚至造船和盖房子。真正让纸莎草变得弥足珍贵的是它与纸的姻缘,正是它成就了历史上最早的书写和绘画材料。


        纸莎草纸画可以是方寸之间,也可以是十米长卷,与金字塔和木乃伊一样经久不变,千年不腐。泛黄的纸张,褶皱的外表,神秘精美的图案毫不吝啬地透露着历史的久远。一张张纸莎草纸画生动地描述着古埃及人的生活与神话,以及服饰、生产工具、生活用品、祭祀供品、动物与人的关系:弓着身体的天神之下是家园和各式人群,还有林林总总的树木和动物,那是神在用身体保护着古埃及人的生活;王后正在给坐在椅子上的法老往胳膊上敷药,椅子后面是椰枣树和纸莎草,地面上是狮子和蛇,天空中飞着锦鸡和白鹤……。图案上的埃及美女个个都是坦胸露臂,说明当时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气都是比较宽松和开放的。


       仔细察看,就会发现纸莎草纸并非蔡伦造纸那样提炼出纤维制成纸浆纸,而是用脱水后的纸莎草片纵横编织直接压制而成,类似我们的苇席,比较粗硬。尽管古埃及人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运用色彩和构图讲故事的本领,但在纸莎草纸上作画比在光洁滑溜的纸浆纸上挥毫泼墨更加困难。画笔亦为纸莎草柔软的茎秆削尖而成,画面则以线描为主,力求勾画准确。画中的线条很少尖锐锋利,缺少中国毛笔画那样丰富的变化与细腻的表情,线条间亦只有平涂色彩,显得格外简洁、凝重和古朴。

       纸莎草纸画色泽古雅柔和,偏黄偏红,可深可浅,有点儿类似中国古画年深日久之后的成色。最早的纸莎草纸画只有红、黑两色,主要用来充实和勾勒形象轮廓。随着画师的增多和纸画内容的繁华,作画的颜料也变得五光十色,多以金、蓝、红、赭为主,绚丽明朗,富于装饰效果,与中国早期工笔重彩相似,但其颜料均由天然动植物和矿物为原料特制而成:绿来自绿松石,蓝来自孔雀石,黄来自藤黄,红来自赤铁石,黑来自煤精石。纯天然的植物汁液与矿石粉混合之后,便能呈现出金属般的光泽,长久不褪色。


       下图描述的是冥界审判:人亡故后,灵魂去往冥界,接受“冥界审判”,用天平称量死者心脏,判定灵魂是否纯洁。死者的心脏与正义女神玛特的雕像或玛特的象征物鸵鸟羽毛分别放在天秤两边,若心脏更轻或等重,表明死者没有罪孽,灵魂便可以进入极乐永生的来世;反之则表明灵魂沾染罪恶,心脏就会被阿米特(鳄首狮身河马腿怪神)吞吃掉,死者就无法重生。


       纸莎草纸被替代以后,其制作技术一度失传。直到1962年,埃及工程师哈桑拉贾利用1872年从法国引种回埃及的纸莎草,经反复试验,才重新掌握了制作莎草纸的技术。一副纸莎草纸画需要艺人近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制作完成,包含半个月制纸时间,半个月绘画时间。并且,只有以尼罗河两岸采摘的纸莎草为原料,将根茎的水挤压出去,按照严格的程序手工制成纸莎草纸,再由传统画师用纸莎草笔精心绘制,才能得以生成。

       如今,现代版的纸莎草纸画在埃及随处可见:金字塔法老墓壁、神庙廊柱上彩绘的神话传说,或者古埃及法老时期生活宗教、狩猎征战的场景活灵活现,色彩艳丽,在灯光映衬下,更是金碧辉煌,目不暇接。你看,浅黄色粗纹纸上,一颗大大的洋槐树上停着5只色泽各异的鸟儿,4只头朝东,开始是怯生生的雏儿,之后是翅膀渐硬,再是炯炯有神,然后展翅高飞;最后那只淡定自若,头朝西看,坦然面对死亡——生命之树上,5只鸟儿5种神态,精致地浓缩了人的一生。


       随葬品室展示了彩色木雕士兵、送祭品人像、美杜姆鹅群图等许多馆藏珍品,还展出许多古埃及平民生活的日常用具,如各种木制、皮革制和麦秆制的生活用具,啤酒、葡萄酒、水果、面包、肉、蔬菜等食物,纺织机模型,犁、锄、镰等农具,棍棒、投掷器、斧、弓、箭等武器,竖琴、七弦琴、横笛、鼓等乐器,水平器、笔、调色板等文化用品。

整齐列队的彩色木雕士兵


       这一对肤色棕红,短发齐耳,手持原始的长矛和盾牌。


        这一队肤色黝黑,目光炯炯,手持更原始的尖棒。


雄赳赳气昂昂,颇有点兵马俑的味道


头顶肩扛的送祭品人像


美杜姆鹅群图

       出自奈费尔马特和妻子伊泰特及家族的陵墓,奈费尔马特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的创立者。这幅群鹅图是他长子墓中墙面上石膏装饰的局部,长约2.2米。画面上就是6只鹅,其中3只深褐色的向左,2只灰黑色和1只深褐色的向右,据考证,它们可能来自当时的希腊和土耳其。壁画大约创作于公元前2530年,由工匠先在墙面雕刻,再填以颜料。画中的鹅栩栩如生,色泽鲜明,展现出了古埃及人极高的绘画水平,羽毛和植物的细节、色彩的运用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因为这座墓位于古城美杜姆,所以专家们将其命名为“美杜姆鹅群图”,为馆藏珍品之一。


装饰漂亮的独木舟


造型别致雕绘精美的船模


玉器和雪花石摆件,都很漂亮



陶器


萌萌哒小山羊


好逼真的马头


图坦卡蒙专室前的阿蒙霍特普四世像

       阿蒙霍特普四世,又名埃赫那顿,是第十八王朝全盛时期的法老阿蒙霍特普三世和王后泰伊的儿子;他的老婆纳芙蒂蒂号称古埃及第一美女;继承他王位的儿子就是图坦卡蒙。他在位17年(公元前1351年—公元前1334年),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后来进行“罢黜多神,独尊阿吞”的宗教改革,立阿吞(太阳神)为新主神,是古埃及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也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研究的焦点课题。他的塑像也独树一帜:颧骨高高凸起,下巴又细又长,象个外星人;胸部特别发达,让很多女生汗颜;两手握拳,交叉在胸前,让人浮想联翩;圆润的肚皮,高翘的臀部,就像火辣完美的女人。有人深入研究后得出结论:其身体结构之所以如此奇怪,为多种遗传病所致,是近亲结婚的恶果。


彩绘精美的人形水晶棺


图坦卡蒙墓出土的珍宝

       1922年,英国考古学家、埃及学先驱霍华德·卡特在帝王谷发现了图坦卡蒙法老的陵墓。古墓位于另一位著名法老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下面,开凿于岩石内,保存比较完好,陪葬品之丰富震惊世界。据说卡特等人从墓中发掘出5000多件珍贵文物,除了瑰丽的金色面具、奇怪的动物雕像,还有无数别具埃及特色的壁画,卡特花了8年的时间才清理完。出土的珍宝包括精美的包金战车、饰有国王和王后浮雕的黄金宝座、真人高的法老塑像、饰有镀金狮子和怪兽的卧榻,以及数不清的箱笼和匣子。其墓室口刻着神秘的咒语,巧合的是发掘时几个最先进入墓中的人后来皆因各种原因早死。于是,人们称之为“法老的诅咒”,图坦卡蒙也因此成为最有名的埃及法老之一。可以想象,如果图坦卡蒙统治时间再长一些,墓中的宝藏一定更加丰富。可惜像拉美西斯二世这样的伟大法老,其墓葬早就被盗掘一空。

(资料图源自网络)


图坦卡蒙乌木镀金雕像

       图坦卡蒙专室前厅有两个在他的墓室中发现的真人大小的乌木镀金雕像,考古学者们认为这就是法老本人形象:皮肤黝黑,是为埃及带来肥沃富饶的尼罗河淤泥颜色,象征复活和生命的延续;身着金裙,足穿金履;右手持国王传统权杖圆头槌,左手握象征青春与活力的长棍;头盘金箔青铜眼镜蛇;眼睛由黑曜石和白英石制成,眼线和眉毛镶嵌金箔青铜。这两尊雕像生动逼真,栩栩如生,充分反映了古代艺术家们高超的技术和丰富的想像力。


       走近细看,就会发现两个人像的头巾是不同的,一个是法老传统的披肩头巾,另一个后面像个袋子——在古埃及的宗教中,它就是图坦卡蒙的“卡”,也就是他的精神。人死后,“卡”与肉身“赫特”分离,将追随着图坦卡蒙的灵魂共同前往来生。

       图坦卡蒙(公元前1341—前1323年),是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第十八王朝的第十二位法老,在位10年(公元前1333年—前1323年)。8岁君临天下,18岁暴亡,死因曾一度疑为谋杀。


       图坦卡蒙墓是考古史上最重要的发现之一,这座陵墓在帝王谷中所处位置较低,入口的正上方就是拉美西斯六世的陵墓,被洪水带来的岩石和泥浆封住,所以数千年来一直被盗墓贼所忽视。即便如此,考古专家进入墓室时还是发现,里面一片混乱,看不见任何金属容器和防腐香料等常见随葬品,很显然已经有盗墓贼抢先光顾过。最外层木椁曾两次被打开,幸好第二层木椁的封印还没有动过,表明盗墓贼没来得及更进一步。

       卡特打开四层木外椁后,随行的摄影师哈里·伯顿注意到外层石内椁上的不破封印并拍摄了下来。封印由椁门两侧简单的铜把手和一道繁复的绳结构成,绳结一端还有图案精美的粘土封,上面雕刻着狼头神阿努比斯的形象,他是古埃及神话中的陵墓守护者。结绳是人类最古老的技能之一,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绳索可以追溯到2.8万年以前,古埃及文明更是留下了利用专用工具制造绳索的最早文献。这个不破封印所用的绳索之所以经历3245年而不朽,关键不是因为制绳材料,而在于干旱的沙漠气候,以及缺氧的墓室环境,这也是埃及博物馆内木乃伊、壁画和纸莎草纸画等古埃及传世文物如此丰富的重要原因。

摄影师拍下的不破封印(资料图源自网络)


       图坦卡蒙墓内共有九层棺椁,包括四层贴金木制外椁、两层石内椁和三层人形棺,层层相套,考古学家耗费了84天才完成拆卸。下图是最外层的包金木制外椁,长5.08米,宽3.28米,高2.75米,容得下一辆中型越野车。


       3座贴覆金箔的木外椁均以厚达6厘米的橡树板制成,内外都雕饰了神袛及《亡灵之书》的内容,是研究古埃及最珍贵的资料。


四重木外椁层层缩小


       每层木外椁内外雕刻的图案虽然有所不同,但无一不是精美绝伦。守护女神的羽翼环抱着贴金护椁,工艺极为精致。伊西斯与奈芙提斯同为死者的守护神,她们常在棺材的两端以人形现身,张开翅膀保护死者。


       最里层和第二层人形棺被运至埃及博物馆展出,最外层人形棺则一直留在墓中。据介绍,外面二层人形棺均为木质,外包金叶;最外层人形棺长223.5厘米,宽83.8厘米,高105.5厘米;我们眼前的第二层人形棺略小,但制作更精致、装饰更华美、保存更完好。


       棺盖上精细地雕刻着图坦卡蒙像,和黄金面具的造型形同。年轻英俊,二十岁模样——脸和手用块金铸成;眉毛用深蓝色琉璃;眼白用玉;瞳孔用火山玻璃制成;两手交叉在胸前,右手执君主权杖,左手握冥王奥西里斯的神鞭;前额所镶宝石徽章是蛇和鹰的图案,这是古埃及宗教崇拜的图腾,鹰象征太阳神荷鲁斯,而蛇则是守护法老的神。


       最里层人形棺更小一些,长187.5厘米,宽51.3厘米,厚2.5—3.5厘米,系纯金打造,并镶有琉璃、碧玉、绿松石等;其造型与第一、第二层人形棺相同,棺盖正面同样展现了法老的容貌,故称金像棺。图坦卡蒙的木乃伊就装在里面,用薄布裹缠,头部戴着黄金面罩,浑身布满了宝石、护身符、项圈、戒指、金银手镯等;还有两把短剑,一把是金制的,另一把是金柄铁刃的——极为罕见,因为埃及人当时刚刚发明用铁。


        金像棺上镂刻着华丽精致的纹饰,还涂着彩漆,色泽鲜艳,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堪称人类历史上最精致的金制品之一。


金光闪闪的黄金面罩

       与真人的面庞大小相称,恰好罩在法老脸上。它高约54厘米,宽约40厘米,重约10.23千克,由纯金打造。其华美世所罕见:前额的中间位置雕刻着秃鹰和眼镜蛇(分别为上、下埃及的保护神,代表着上下埃及的统一);眼睛由石英和黑曜石制成,眼白部分还有微微的红,非常逼真;眉毛和眼圈则是上好的透明蓝玉制作;面具下颌处垂着的胡须,象征着古埃及神话中的冥神奥西里斯;面具上还镶饰着各种宝石和玻璃。观赏者大都会通过这个精致完美的黄金面具去想象图坦卡蒙的面容和气质;考古学家竟根据面具判断图坦卡蒙是一个兔唇儿。


随葬的短剑和首饰,都很精致华美


       带有华丽天盖的贴金木柜,里面原来装着盛放图坦卡蒙内脏罐的雪花石箱子;四面各立一位张开双臂的女神护卫,分别是爱情之神伊西斯、智慧及战争之神奈斯、死者守护神奈芙蒂斯、蝎子之神塞勒凯特;顶部装饰着密密麻麻镶嵌有色玻璃的保护神眼镜蛇,每条蛇的头部顶着一个太阳盘。


       下图右侧是放置图坦卡蒙内脏罐的雪花石箱子,左侧为其顶盖。箱子外形是一座神庙,四条棱上分别雕刻一位张开双臂的保护神。箱子内装有4个罐子,每个罐子的盖子都是图坦卡蒙的头像,雕刻得极为精致细腻,法老的面容栩栩如生。罐子里都放有一个小小的镶嵌有玻璃的金棺,里面分别盛放着法老的肝、肺、胃、肠等脏器,内脏涂以防腐香料而且用上佳的麻布包裹。荷鲁斯的4个儿子艾姆谢特、哈碧、多姆泰夫、凯布山纳夫分别是4个内脏的保护神。箱子放在贴金木制滑车上,底座贴有金片且雕有“杰德柱”和“提耶特”图案,是奥西里斯神和伊西斯女神的象征。


       图坦卡蒙的黄金宝座,高约1.04米,上面镶着黄金、琉璃陶、白银与宝石等物,极尽华丽,被考古学家视为空前的发现。椅子两侧饰有椭圆形王室徽章和羚羊图案;扶手为蛇首鹰身的保护神雕像,两条头戴红白双冠的眼镜蛇分别代表上下埃及的王权;扶手前端还有两个护卫金狮的头像;四个椅脚为狮掌。

        一位埃及考古学家曾说 :图坦卡蒙黄金面具、黄金棺材和黄金宝座这三件文物,无论哪一件,都能胜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博物馆中最珍贵的文物。


       椅子靠背上是法老与王后的浮雕像,两侧有莲花和纸莎草图案,像征上下埃及的统一。在太阳神的金光照耀下,法老坐在放有软垫的王座上,右臂斜倚扶手,头戴精心制作的假发及庆典专用的王冠,身穿打褶长裙,系着华丽腰带,胸颈处的项圈璀璨多彩,十分悠闲的样子;王后站在法老面前,正手捧油膏为其涂抹,王冠、假发、项圈、长袍,凉鞋呈现同样的奢华;王后轻抚着国王的手,二人四目相对,含情脉脉,好一幅温馨的王室家庭生活画面!


包金战车


黄金塑像,每一件都金光闪闪,圆润流畅


小金人


花牛金榻


图坦卡蒙像


旁边这双金拖鞋上的图案多美


图坦卡蒙的另一把御椅和脚榻

       御椅装饰华美,椅背上方有展翅的太阳鸟和王名牌,两侧有金制的眼镜蛇。椅腿的形状象一种猫科动物,爪部镀金;椅腿之间是象征上下埃及统一的莲花和纸莎草图案,现已损坏。脚榻上有人形的图案,像征被法老踩在脚下的低层阶级。


图坦卡蒙的珍宝箱

       曾经被卡特认为是最重要的发现,原来里面放着很多贵重物品。箱子四面都是对称的斯芬克斯法老战胜敌人的画面,正面看到的是他站在战车上,张弓手搭箭,射向前方的敌人;他身后跟着两个手持羽扇的随从;其他部下的战车紧随其后,纪律严明,队形整齐。箱盖上是法老持箭狩猎,猎物四处逃散的场景。


胡狼头阿努比斯神

       阿努比斯是埃及神话中冥王欧西里斯和赛特之妻奈夫特斯生下的儿子,因为发明了用木乃伊的方法保存父亲欧西里斯的身体,阿努比斯也被称为木乃伊神,他是古老的亡灵守护神,秘密的守护者,专门为死人开路。


雪花石雕制的香水瓶

        高70.5厘米,宽36厘米,深18.5厘米。瓶身绘有法老和他年轻的妻子安克赫森纳蒙的名字;还雕有莲花和纸莎草图案,两种植物分别握在两名男性手中,他们是尼罗河神的化身,头戴莲花和纸莎草状假发,身形丰满,胸部下垂,肚子突出,象征尼罗河的灌溉所带来的富庶生命;莲花和纸莎草上方耸立两条眼镜蛇,分别戴有上埃及和下埃及的王冠,像征上下埃及的统一。瓶的底座刻有两只鹰的图案,它们保护着图坦卡蒙的王名圈。


尼罗河

       在印第安人语言叫月亮的眼泪,是一条流经非洲东部与北部的河流,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全长6670千米。它与中非地区的刚果河以及西非地区的尼日尔河并列非洲最大的3个河流系统。


开罗塔

       位于尼罗河中的扎马利克岛上,塔的东面,与尼罗河两岸有三道桥连接,都是人车并行的。塔的西南面就是吉萨金字塔区。塔高187米,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塔身设计如莲花状,镶有250万块米黄色的瓷砖。它由时任总统纳赛尔奠基,1961年4月1日建成开放。其入口处上方镶有一只高8米,宽5米的铜鹰,这是埃及共和国的标志。在塔的第14层有旋转餐厅,可容纳80人,埃及政府经常在这里举行宴会招待外宾。旋转餐厅每半小时转一周,客人一面用餐一面可以观赏开罗全貌。


夕照下的尼罗河和开罗塔


万家灯火的夜开罗


美仑美奂的开罗塔


夜游尼罗河的轮船很豪华


        船上还有阿拉伯歌舞表演,游客可以一边吃自助餐一边观看。



游客们可和演员共舞



这位舞者会杂技


飞起来了


直舞至餐桌边


摆拍


还可以到甲板上观赏尼罗河夜景


游轮从桥下穿过时拍的照片更清晰


游轮来回穿梭,河上流光溢彩


尼罗河之波


金字塔       

       是一种方底尖顶的石砌建筑物,为古代埃及埋葬国王、王后或王室其他成员的陵墓。由于它规模宏大,从四面看都呈等腰三角形,很像汉语中的“金”字,故在中文中形象地称它为金字塔。据考证,埃及境内已发现的110座金字塔中,吉萨高地的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是最古老的。在公元519年(北魏熙平元年)永宁寺塔(塔高147米)建成之前,胡夫金字塔一直是世界上最高的建筑物。

金字塔,我来啦!


       金字塔是用水洒出来的——先砌好最低层的石块,再在周围堆满沙,并且边堆沙边洒水把它们夯实,然后再砌第二层的石块,……依次类退,直到砌完顶部后,再一层一层挖去沙子并洒水冲洗干净。在4000多年前生产工具很落后的中古时代,埃及人采集、搬运数量如此之多,又如此之重的巨石垒成如此宏大的金字塔,是耗费了极大的人力物力的。古埃及的星相学家通过观察星象推测事物发展规律,制作历法,计算尼罗河泛滥周期等。他们发现夜空中有一颗很亮的星似乎是不动的,还有两颗特别明亮的星星总是围绕它在一个固定的圆圈上打转,当一颗星星处在另一颗的正上方时,其垂直线正好落在现在胡夫金字塔所在的位置,这3颗星星,就是猎户座3颗腰星。在胡夫法老的宫殿里面,设计师们完成了金字塔的设计:在水平的台地之上,先用超过200层的石灰石块,向上堆叠,上一层的石块,都比下层的略小一点。然后再在这个石砌台基上建造金字塔。筹建计划在胡夫法老即位的第一年就开始了。法老派人在选定的台地进行丈量及清扫,再由石匠们雕琢出完美的石灰石块,用来建造金字塔台基。造好台基之后,切割出四周石阶,金字塔的核心才逐渐成型,庞大的建造工程随之全面展开。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推算,修建胡夫金字塔共用了20年时间,每年用工10万人。


胡夫金字塔

       位于开罗西南约10千米的吉萨高地金字塔群中央,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金字塔,被誉为“世界古代八大奇迹”之一。它是古埃及第四王朝法老胡夫的陵墓,约建于公元前2580年,完工于公元前2560年。其塔身由大小不一的230万块巨石组成,每块重量在1.5~160吨,石块间合缝严密,不用任何粘合物。如把这些石头凿成平均一立方英尺的小块并排列成行,其长度相当于地球周长的2/3。


       这座金字塔的4个斜面分别对着东、南、西、北,误差不超过圆弧的3分,底边原长230米,由于塔外层石灰石脱落,现在缩减为227米;倾角为51度52分;塔原高146.59米,因顶端剥落,现剩136.5米,相当于一座40层摩天大楼;塔底面呈正方形,占地5.29万平方米。塔内有法老和王后殡室,其入口在北侧面,离地18米高处,经一段甬道下行直至王后的地下殡室;上行则抵达法老殡室。法老殡室长10.43米、宽5.21米、高5.82米,底部距地面垂直高度为42.28米,室内现存一红色花岗岩石棺。


卡夫拉金字塔     

       是胡夫的儿子卡夫拉法老的陵墓,建造于公元前2570年左右,其体量在吉萨金字塔群中位居老二。底边长215.16米,误差不超过1%;四个面也分别朝着东西南北,最多只有5' 26'的偏差;斜率为52°02'—53°10';原本高度为143.87米,外部覆盖石灰石,现只剩距尖端45米以上这一部分;塔底岩石巨大,随高度增加而逐渐缩小,顶端石块边长只有50厘米。

卡夫拉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同框


       卡夫拉金字塔拥有2个通往法老墓室的入口,一个位于底部,另一个在距地面11.54米的侧面;通道并没有对齐金字塔的中轴线,而是往东偏约12米。墓室宽大平整,底面为长方形,长宽分别为14.15米和5米,东西走向;顶部为人字型坡面,系花岗岩巨石建造;石棺也是花岗岩制作,部份陷于地面以下。


狮身人面像

       位于卡夫拉金字塔和胡夫金字塔之间,是一座人脸狮身的雕像,前爪向前俯伏在沙漠上。整个雕像高22米,长57米,除了前爪外,全部由一块天然岩石雕成。原来的狮身人面像头戴皇冠,身上还有圣蛇浮雕,并留有长须,脖子围有项圈。但经过几千年风吹雨打和沙土掩埋,皇冠、项圈早已不见踪影;圣蛇浮雕于1818年被英籍意大利人卡菲里亚在雕像下掘出,献给了大英博物馆;胡子则脱落得四分五裂,原来在埃及博物馆存有两块,大英博物馆存有一块(现也已归还埃及);损失最严重的是其鼻子部分,有说是因为风化导致鼻子脱落,也有说是当年被拿破仑的大炮打掉的。


孟卡拉金字塔

       是卡夫拉的儿子孟卡拉的陵墓,建造于公元前26世纪。高度 65.5米,斜率51°20′25″,基座边长108米。体积仅及胡夫金字塔十分之一,而且所用的石块较小,雕凿较粗糙,与卡夫拉金字塔也无法相比,可谓一代不如一代。下图为祖孙三代金字塔同框,自右至左分别为:胡夫金字塔、卡夫拉金字塔和孟卡拉金字塔。


亚历山大港       

        位于尼罗河口以西,开罗西北208千米的地中海边,为埃及第二大城市,地中海沿岸的避暑胜地,也是最重要港口。城市东西长30多千米,南北最窄处不足2千米,有“地中海明珠”之美誉。历史上曾被马可波罗称为与中国泉州刺桐港齐名的世界第一大港,古城卡诺珀斯的遗迹就在这里。它始建于公元前332年,以其奠基人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的名字命名,作为当时马其顿帝国埃及行省的总督驻地。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埃及总督托勒密建立了自己的王朝,这里便成为埃及王国的首都,并很快就成为古希腊文化圈中最大的城市,当时的规模和财富仅次于罗马。


       在埃及的伊斯兰统治者把开罗定为新首都后,亚历山大港的地位就逐渐下降,到奥斯曼帝国末期,它几乎已沦为一个小渔村。由于它地处欧洲与东方贸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枢纽位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又得到迅速发展,现为著名的棉花市场,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造船、化肥、炼油业等亦很发达。


亚历山大港滨海大道

        一边是蓝莹莹的地中海,一边是风情独特的城市建筑,乘车兜风,爽不可言。


       这是亚力山大图书馆前的漂亮雕塑“地中海新娘”,如果时间允许,很值得逗留一会。

       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先攻占埃及的尼罗河下游地区,后又征服波斯,饮马印度河,在开疆扩土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公元前322年,年仅32岁的亚力山大大帝病逝,他建立的横跨欧非亚三洲的庞大帝国旋即分崩离析。他死后,其部将托勒密·拉加于公元前305年在埃及宣布为王,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并以首都亚历山大城为中心,其版图南至现今的苏丹,北到塞浦路斯和爱琴海南部。王朝的统治者决意把亚历山大城建成像雅典一样的城市,使自己的国家不但成为军事大国,也成为文化大国,于是决定建造一座史无前例的图书馆,“收集全世界的书”,成为“世界知识总汇”,并以亚历山大名之。


亚历山大图书馆

       始建于托勒密一世(约公元前259年),鼎盛于托勒密二世、三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图书馆之一。为了尽快充实馆藏,历代国王采取过一切可能的手段:下令搜查每一艘进入亚历山大港口的船只,只要发现图书,不论国籍,马上归入亚历山大图书馆。传说当时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欧里庇得斯、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手稿原本收藏在雅典档案馆内。托勒密三世得知后便设了一局:以制造副本为由先用一笔押金说服雅典破例出借,但最后归还给希腊的实际上是复制件,真迹却被留在亚历山大图书馆了。通过种种匪夷所思的手段,亚历山大图书馆迅速成为人类早期历史上最著名的图书馆,藏有各类手稿逾50万卷。其中还包括公元前9世纪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全部诗稿,并首次在图书馆复制和译成拉丁文字;藏有包括《几何原本》在内的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许多真迹原件;早在公元前270年就提出了日心说的古希腊天文学家阿里斯塔克的理论著作;古希腊医师、有西方医学奠基人之称的希波克拉底的许多著述手稿;第一本希腊文《圣经》旧约摩西五经的译稿;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和阿基米德的著作手迹。来自四面八方的学者云集于此,古希腊地理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和诗人埃拉托色尼、古希腊文献学家阿里斯塔克等历史名人都曾出任过亚历山大图书馆的馆长;哲学家埃奈西德穆、数学家、物理学家阿基米德等也曾在此研学讲学,因而享有“世界上最好的学校”的美名。可惜的是,这所与亚历山大灯塔一起驰名全球的图书馆却最终毁于3世纪末的战火。


       眼前的亚历山大图书馆是1995年在托勒密王朝时期老图书馆旧址上重建的,是埃及最大的图书馆。

       主体建筑为一个直径达160米的如古罗马剧场那样面向地中海倾斜的圆柱形图书阅览中心,据称是既怀念古时的圆形港口,又联想到宇宙的模样。内部600根巨柱间隔有序地耸立着,支撑着圆型墙体和半圆形钢架玻璃穹顶,可同时接纳2000名读者;钢架玻璃屋顶和柱顶的四棱透镜使透入的光线弥散,且随日光的移动而不断变化。墙体由2米宽1米高的巨石建成,6300平方米的花岗岩墙上用手工凿满了包括汉字在内的世界上50种最古老的文字、字母、数字和音乐符号,凸显了其悠久历史和丰富收藏;这些图案均系手工凿刻而成;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主体建筑都像是一轮斜阳,象征着普照世界的文明之光。


       新馆于1989年向世界公开招标,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供财政援助。在参与竞标的77个国家的600多家建筑设计机构中,挪威斯努希塔建筑事务所提出的初步设计方案中标,由他们的建筑师们承担外部建筑和内部设计,埃及的迈姆杜哈·哈姆宰作为埃及代表也参与设计。新馆由3座建筑组成,除了造型奇特的图书阅览大厅外,还有一个球型天文馆,一栋金字塔形会议厅。圆柱、金字塔和穹顶巧妙结合,浑然一体。它们面朝地中海海斯尔赛湾,背靠亚历山大大学,风光绮丽、景色迷人。


       根据规划设计,新馆藏量最大可达到800万卷图书、4000种期刊、5万卷视听资料、5万珍本及5万地图,力争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之一。目前已征集了大量珍贵图书、典籍、手稿、书画和影像制品,有的镶嵌宝石,有的是皮纸金字,有年代久远的史料手稿,也有近、现代的装帧各异的各种书刊,使世界各民族的文化遗产和智慧结晶在这里大放异彩。除了文字类藏书,亚历山大图书馆还收藏了大量的世界各国的古币。现有馆藏包括25万卷图书,6700册珍本或绝本,其中有公元前400-前300年的手稿。中国也捐赠了《中国通史》《中国药物大全》《二十四史》等极具收藏价值的书籍556套。

图书馆内景


内部空间巨大,气势恢宏,装饰精美


盖贝依城堡

       前身是亚力山大法罗斯灯塔,公元283年落成,规模宏大、形状独特,被评为古代世界第七大奇迹。灯塔经历了17个世纪的风暴、洪水以及无数次潮汐,孜孜不倦地为在地中海中航行和进出亚历山大港的船舶导航,最终于1303年的一次强烈地震中倒塌。100多年之后,埃及国王玛姆路克苏丹下令用灯塔碎石在灯塔原址上建成了这样一座碉堡,以防范土耳其人的入侵。这就是盖贝依城堡,也被称为玛姆路克苏丹城堡。


       厚实的外墙搭配着数座半圆形的塔楼,如今是人们赏景和拍照的最佳瞭望台。1882年英军炮火曾重创城堡,后经两度重修才使它重现昔日风采。


古堡留影


蒙塔扎宫

       又称埃及夏宫、蒙塔扎宫花园等,是埃及末代国王法鲁克的行宫。建筑融合了佛罗伦萨与土耳其风格,四周都是漂亮的园林,建有博物馆、海滩浴场和设备齐全的旅游旅游接待设施。


       它位于亚历山大港东端,紧紧依偎着地中海,主要建筑都集中在20千米长的海湾一带。


高大的椰枣树,绿茵茵的草地


碧海蓝天,黄墙红瓦


海边有很多垂钓者


庞贝柱           

       又称骑士之柱,已经耸立1600年,是亚历山大港的城徽,也是航海者的航标。它原是萨拉皮雍神庙的一部分,为一根粉红色亚斯文花岗岩石柱,柱顶是花形柱头。


       萨拉皮雍神庙是希腊-埃及神萨拉皮斯最重要的庙宇,最初建于托勒密三世在位时期,仅存在很短时间就毁了,只有石柱和狮身人面像保存下来。眼前的狮身人面像已经不是传统埃及人的面容,而是希腊人的塑形。埃及被东罗马帝国征服后,成了希腊的附属国。



石柱底下还有个坑道


       埃及艳后曾在亚历山大城与凯撒大帝、庞贝和安东尼3人演绎浪漫爱情故事。如今人去城毁,惟存残壁断柱,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残缺的雕像


断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