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疫情时代的小区派对

 小张老师398 2022-09-19 发布于浙江

瑞文林小区今年五十五年了,每年九月中旬,小区都要举行一次派对(Block Party) 来为其庆生。

房地产商在1967年开发了这块土地,是当年Homearama所在地。所谓的Homearama是每一年举办的给建筑和家居爱好者以灵感的活动,每次都展出风格迥异的豪华新住宅,各具不同的花园景观和内部装饰。据说,当年开发伊始,这里是一大片农田,还有一个池塘。如今,农田变住宅,池塘成了游泳池,整个小区有621位居民。 

对六十年代情有独钟,购买下1968年建造的房子,力求保持原有的建筑风格,觉得蛮有趣的。转眼间,在瑞文林小区住了17年!我们是房子的第三任屋主,迁入这一街区时,我们家的老大是整个街区最小的孩子,不少房子还是由“原住民(第一任屋主)”居住着。转眼间,老一代“原住民”慢慢地谢幕了,搬入不少年轻夫妇,整条街的孩子如雨后春笋般忽地冒了出来。在我们这一街区,目前,只剩下一位“原住民(第一任屋主)”了。 

尽管去年也有小区派对,但是规模较小,今年完全是放开的场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没有人戴口罩了。好几辆大房车 (food truck)提供各色饮食,小朋友们在画脸和气球摊前排起了队,大孩子们在草地上玩球,还有乐队在现场唱着老歌新曲...

大人们有的坐着听歌,有的端着酒杯四处游荡。说真的,两年多来,不少老面孔还是第一次见到,大家见面分外亲切,相互拥抱。

前几天撰写了一文后疫情时代真正到来了,有读者批评小张老师写得太简单了,她想知道社区的具体措施,比如测不测核酸之类的...不好意思,我不敢告诉她:这里的人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核酸,很惭愧,我也不清楚。 

这里的措施大致如此:每家每户都可以申请免费的检测盒,如果你感觉自己生病了,就在家中自己测一测,如果检测成阳性,那么就在家中休息,多喝水多睡觉,但是没有人强迫你一定要呆在家中。

前不久,学校开学了,我走过邻居麦克的院子,发现麦克正与他的四个孩子在院中嬉戏。我很好奇,问麦克:孩子们不用上学吗?

麦克笑眯眯地说:我感染了Covid,结果全家都传上了,现在我们的暑假又延长了一周。

看着他们兴高采烈的样子,哪里像是病人?这不,五天自我隔离结束后,他们又在小区的派对上放飞了。

你问我们有没有居委会?我们小区有一个居民自治会,翻看1967年自治会的纲领文件,以及之后小区发展的厚厚文档和小区活动的照片,怀旧之情漫溢。如今的美好生活、邻里融洽的关系都来源于当初的契约精神,一代代传承下来了。 

如今的瑞文林小区更加多元化,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政见的人们生活在一起,难得的是,大家都以诚相待,相互尊重,并共同遵守当年的契约:促进和保护居民们的共同利益;创造和促进居民之间有益的社会关系;以非政治、非宗派、非盈利的方式运作;改善公共服务和其他生活条件;保护财产价值;维持社会文化生活的高尚秩序。

1972年圣诞节

1973年复活节活动

1975年独立日游行

我们搬入时,因为年轻,我的先生就被推举为街区17户人家的“Block Captain”,有点像居委会小组长。先生笑言,这是他有生以来做过最大的 “官”了,没有权力只有职责,纯粹为乡亲们服务:有新住户搬入,就上门送礼物表示欢迎;每年发放通讯录,联络感情;每年义务绿化小区大门的花园......

几年前,街区的一幢房子被人购买后改为AirBnB(民宿),人来人往,而且人员嘈杂,引起了街区居民的不满。邻居杰瑞德一纸将情况递到市里,AirBnB的商业模式破坏了以家庭为主的传统小区的和谐,并邀请电视台来街区采访一些“原住民”。最后,市里通过了一个规定,我们这区的房子不能用作民宿。这些邻居“搞事”能力真的是一流啊。

邻居们不但会“搞事”,而且还注视。刚刚诞下幺儿,小区的几位主妇就每天送餐来我家,让我放心带孩子;一辆可疑的车辆经过小区,立即会被人拍下,上传到瑞文林小区脸书群,提醒大家注意;一只猫或狗走失了,也会马上报告到群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瑞文林小区太正常不过的了。小区的隔壁就是警署,警察叔叔也特别爱小区,常常来转转。 

这里的房子几乎不用房产中介买卖,屋主在网上一吆喝,买主排队而来。问他们为什么要买55年的老房子,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慕名而来,喜欢小区的友好氛围。 

现在,很多地方的房子盖得越来越奢华,可是,乡邻之间却越来越冷漠。在我们这一多种族的小区里,大家能够求同存异,相互守望,格外珍惜这里的多元化。尤其是聆听了在这里居住了半个多世纪的老人们的故事,无不感叹:瑞文林是我们的家园,岁月静好!


感恩的心  感谢有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