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椰子 来源/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 他说猕猴桃9.9元一个,很贵但经常买,因为女儿喜欢吃。他其实也喜欢,但从来没有吃过一整颗,都是切开把果肉挖出来给女儿吃,自己啃一啃剩下的果皮。“何必呢,光在这感动自己,要么给孩子惯得自私,要么给孩子不应该承受的负担。”“我大了以后发现,爸爸妈妈就是舍不得吃,什么好的都给我,反而会给我很大的压力。我希望的是好吃的大家一起吃,哪怕只是尝一口。”“我现在就是巨烦我婆婆每次吃饭,就吃点边角料,吃水果就吃点不好的,还一副都省了给我吃的样子......看了让人吃不下。”有太多父母,有了孩子之后,就变成了那个吃鱼头、吃剩菜的人,仿佛自己就不配吃点好的。比如“有俩孩子后我吃三个芒果核,芒果肉都是孩子的,我只配吃芒果核了”。比如“当妈的吃饭是不是都先紧着老公孩子?忙活了大半天,自己就吃点剩下的,看着父子俩吃得满足,也没啥怨言”。但父母这样“自我牺牲”式的教育,真的是孩子所期望的吗?操着老妈子的心,做着保姆的事,感动着自己,道德绑架了孩子。自媒体作家甘北,曾收到过一位年轻读者的来信,讲述了她令人窒息的妈妈。他们家其实是中等偏上的生活水平,在一线城市有房有车,收入也不错。因为她妈妈有一项神奇的本领,就是能让所有人都陷入负罪感中。比如,他们当初买房后分配房间,她妈妈坚持要把主卧让给女儿,尽管女儿再三反对。女儿说自己马上就考大学了,以后在家的机会少,占着主卧浪费。但她妈妈却坚持不肯,说她是家里的独生女,只想把最好的给她。每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妈妈就会数落她:“我还要怎么对你,为了给你最好的环境,家里最大的房间都给你了......”亲戚朋友过来参观新房,妈妈总是不厌其烦地跟人强调:“我们家主卧都给圆圆了,我这个当妈的还要怎样?”就连学校开家长会,妈妈都要跟老师强调一遍:“为了这个孩子的成长,我们真的费尽了心思,别人家孩子住小房间,我们家圆圆住主卧......”女儿受不了了,好几次都跟妈妈说想把房间换一下,妈妈却哭诉:类似的事情数不胜数,比如秋天吃大闸蟹,又不是吃不起,但妈妈就是不动筷子,说自己不吃海鲜。然而每次吵架的时候,她就会把这件事拿出来邀功:“我连大闸蟹都舍不得吃,全给你们留着......”把自己放在“惨兮兮”的位置上,强调自己付出了这么多,为什么还换不来孩子的理解和感恩。看似做的每件事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其实里面隐藏了这样一个逻辑:“凡是自我牺牲的父母,往往对孩子极端自私,会从感情上掌控孩子,过分的牵挂往往是占有欲的伪装。”总是挂在嘴边的付出,不过是想让孩子顺从自己,听从自己的指挥罢了。当时她女儿两岁多,有次她带女儿去儿童乐园玩,买了个很贵的冰淇淋。她当时情绪失控,对女儿发飙:“你知不知道家里没有钱,我们买不起这个冰淇淋!”而她两岁多的女儿,瞬间就跪在地上,一边哭一边给妈妈道歉,然后把冰淇淋塞到嘴巴里。后来她才知道,孩子是因为耳朵发炎,吞咽疼,太小了表达不出来。张彩玲后来反省道:“我当时那叫教育孩子吗?我是把自己对人生的沮丧,发泄到她身上罢了。”父母这种“哭穷”“哭惨”式的表达,让孩子感受到的,只有父母的委屈和痛苦,而不是爱。所以,面对“牺牲感”满满的父母,孩子的内心常常充满负罪感。为了减少负罪感,孩子就学着“懂事”“体谅”,压抑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去满足父母的期待。知乎上有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该不该经常向孩子强调自己付出了很多?“父母这样做,不过就是想增加你的内疚感,省得你不给他们回报。真爱你,怎么舍得让你背负这么沉重的东西,爱的深层,不过是自私罢了。“真心付出的人,是没有付出感的。有付出感,就代表他本来不想付出,但又不得不付出,是一种很别扭的状态。”这种苦情戏般的付出,不仅自己活得不痛快,而且还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负担。那么,面对来自父母,亦或是其他亲密关系中的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在《情感勒索》中,给出过两条建议:而对特定行为的每一次奖励,都是以一种最强烈的方式,告诉情感勒索者:他们还可以重复这样做。因此,当情感勒索者提出需求时,我们必须关注自身的感受:是需求中的某件事,或者是它被提出的方式让我感到害怕、有责任或内疚?它是什么?非防御性交流,指的是更直接、更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向勒索者传递“我有我的立场,我很坚定,我不会顺从你,但我并不会与你作对”的信号。别害怕说出自己的感受,要知道,如果你总是采取避免冲突和对立的方式,你同时也会失去一个建立健康关系的机会。“你为爱受苦,就算苦到行尸走肉,也难因你一斤的苦,而增对方一丝的甜。“对方没有因为你受苦而快乐,就没有理由觉得亏欠你,也更没有理由让对方报偿你。”别把自己搞得像个苦行僧,何不让家庭氛围更愉快、平等一点呢?作者:小椰子,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值班编辑:刘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