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情感勒索》读书笔记第十八期

 叶子与豌豆 2022-01-17

这期读书笔记是《情感勒索》,作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她的代表作是我们常提到的《原生家庭》,很多人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成年之后一直在治愈童年时的创伤。今天要谈的这本书,是我一直感兴趣的话题。工作中,生活中,总是会有很多人打着为了你好的旗号,利用你的恐惧自责,让你沉浸在无法掌控自己的怪圈里。这本书通过上千案例分析情感勒索的本质,让你从迷失的世界里走出来。

情感勒索的定义

情感勒索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上的操纵。往往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想要达到某种要求,通过威胁与逼迫,要求我们顺从他们。比如前段时间很火的电视剧《安家》,里面房似锦的妈妈就是情感勒索的代表人,她总是以亲情或道德绑架作为勒索的筹码,一次又一次的突破底限,直到把女儿的所有积蓄掏空。

情感勒索的主要特征包括六个要素,就是导图列出来的,要求,抗拒,压力,威胁,屈服,重复。当然,有勒索者的出现,就会有受害者的出现。勒索者一次又一次的变本加厉对受害者提出很离谱的要求,利用受害者的弱点,一次又一次把小事放大,让受害者处于内疚的漩涡之中。如果受害者拒绝勒索者的要求,勒索者总会找到受害者的软肋进行二次伤害。

一般情感勒索出现的目标群体都是最亲近的人,越亲近越在意。我们往往太关注他们的情绪与感受,而忽略自我的感受。比如,自己喜欢的人,父母不喜欢,强行阻断这段来之不易的关系。如果你要拒绝,他们就会说,你要是再这样的话,我就死给你看!我有个同学就是这样的情况,父母总是以爱之名去操控孩子的人生,如果不听,以惩罚自我的面孔出现,让你误认为所有的事情都是因自己而起,内疚与自责埋藏在心。

日常常见的勒索面孔,还有惩罚者面孔。在小区遛弯,经常能看到老人对哭闹的孩子说,你再这样闹的话,信不信我抽你啊!或者你要再不听话,奶奶不要你啦!这种情感勒索,是常见的威胁手段。

在职场中常见的勒索的面孔,就是引导式面孔。只要你拿下这位大客户,年末你的绩效就可以提一番。只是口头画大饼的策略,职场中这种领导特别多,既想要马儿跑又不想给马儿吃草的主儿大有人所在。

还有最后一种面孔,是受害者面孔。当你拒绝了勒索者的请求,他们就表现的茶不思饭不香,一副愁眉、郁闷的样子。这些所有的低气压的表现都归于你拒绝造成的,一旦你产生内疚之情,就会掉进勒索者的陷阱。

情感勒索的特征

作者研究了无数多案例,得出了情感勒索者的特征,自私。自私是人的本性,情感勒索者把自私发挥到了极致。虽然自私是情感勒索的特征,但是自私并不是诱发情感勒索的核心因素。

主要因素是,勒索者的挫折感和失去感。也许这些勒索者是经不起失败的,一旦自己提出的要求被拒绝,就会产生挫折感,他们采取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威胁,强压,迫使他们提出的要求得到满足,以此逃避责任和失败。

我觉得我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真的是全天下最自私的一句话,很多家庭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一旦孩子成绩退步了,就会用话来刺痛孩子,我这么辛苦拼命是为了谁啊,你不好好学习对得起我吗?在学校受委屈了,或者遭到同学欺负了,回家念叨几句,总是会迎来父母的责骂声,学校那么多人,为啥就挑着你欺负呢!在工作中遇到领导穿小鞋,当父母都会说,人家都是为了鞭策你进步才这样对你。太多的真实案例,导致很多孩子找不到自我认同感,一直与自己较劲。

我小时候的时候,我妈常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我作对比,人家怎么样怎么样,或者你怎么样。那时,我已经知道人与人的主要差距在于想法,而不在于做事。早熟的性格并不能带来很好的体验,只是徒增不必要的烦恼。在这里分享一则纪伯伦诗选,鼓励自己不做孩子的情感勒索者,给予孩子更多的选择。

一个怀抱婴儿的妇女说,给我们谈谈婴儿吧
他说:
你们的孩子并不是你们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自己所渴求的儿女。
他们虽借你们而来,却不是来自你们。
他们虽和你们在一起,却并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能给他们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庇护他们的身体,却不能庇护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即使在梦中,你们也无法探访。
你们可以试图像他们,但不能渴求使他们更像你们。
因为生命不可能时光倒流,不可能回到昨日。

除了挫折感,还有一个诱发情感勒索的因素,那就是勒索者内心的失去感。每个人都有普通害怕失去的心态,情感勒索表现的更为强烈。大多数的情感勒索,因为很多原因聚合,内心容易患得患失,他们之所以情感勒索,主要是保证自己处于主导的地位,从而获取掌控感。一旦勒索者有了失去感的时候,他们往往采取的方式是恼羞成怒,对你进行打压,惩罚,觉得你身上一无是处

勒索手法

情感勒索是无止境的,如果不及时止损,他们可能会重复勒索这个过程,一直一直利用你的弱点来达到他们想要的目的。

作者经过案例分析,得出了四种勒索手法,分别是角色塑造,归于病态,寻找同盟,以及反面比较。

角色塑造,就是当勒索者面对拒绝时候,就会化身编剧,把自己的形象强化成积极的完美的,而把受害者的形象贴上自私,不可理喻,幼稚的标签。时间长了,受害者也会觉得自己真的有问题。

归于病态,就是当我们拒绝勒索者的要求,他们总是会把原因归于你身体出现了问题。一般运用归于变态手法的人,是一些权威人士,比如医生,或者专家。尤其是新手妈妈绝大多数会进入这个误区,当我们拒绝了医生提出的建议,或者育儿专家提出权威性的观点。他们会用高姿态来提示一定是我们出了问题,这种权威的力量太强大,时间久了,我们对自我也会产生疑问,自己坚持的立场也会就此塌陷。

所以,在这里提醒新手妈妈,凡是育儿专家推荐的育儿方法,不要听之信之。没有什么完美的育儿方法,也没有完美的养育者。一旦孩子出现一些问题,不要自行把所有不好的事情都归于自己。我们可以换一个思路,孩子成长路上不可能是一帆风顺。

还有一种家庭常用的勒索手法,就是寻找同盟。曾经认识一个姑娘,嫁给了初中了同学,她老公每次心情不好,就喜欢暴打这位姑娘。打的次数多了,这位姑娘受不了就想离婚。男方表示以后不再就范,好好过日子。可是那个姑娘被打怕了,所以宁愿什么都不要也要离开眼前这个人。

男方一看无计可施,只能请来双方父母进行和解。他们不断给姑娘洗脑,哪个男人没有缺点,况且你们还有孩子。就这样,内心在父母的劝说中,选择对生活妥协,尽管自己非常不舒服。

最后一种家庭勒索手法,是我比较反感的一种手法,反面比较。很多事情,我们做不好的事情,父母总是拿别人家孩子进行对比,你看谁家的孩子,和你一样的年龄,人家都是有车有房的主儿,可是你呢,而立之年一无所有。或者成为全职妈妈之后,在豌豆很小的时候,奶奶过来帮了一个月的忙,她看见桃子妈妈一个人带孩子(那时候他们家还请了一个钟点工做饭),回到家里说,你看人家不也是一个人弄娃吗?你也可以做饭带娃两不误。听到这句话,我内心五味杂陈,虽然现在练就成女战士,但是对于她这种说法还是耿耿于怀。反面对比,真的是危害极大。长时间走不出这种怪圈里,一度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让我们很难清醒的认识自我。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别人的几句言语,对自我产生否定。当别人总是拿你和其他人做对比,那就可以充耳不闻。

情感勒索造成的伤害

很多事情,我们对情感勒索造成的伤害很难进行预估。现在很多孩子患上抑郁症,与原生家庭的影响有很多关系。比如他们喜欢的兴趣爱好,在父母眼里就是一文不值的花架子。久而久之,就会对自己失去掌控感。

比如,曾经在商场碰到一个妈妈给孩子买冰激凌,孩子喜欢香草味的,可是妈妈认为咖啡味的更好吃,不顾孩子的央求,强行给孩子买了他不喜欢吃的咖啡味。于是孩子有点气恼,捶打着墙壁说不吃。妈妈说,刚才你说要吃冰激凌,我给你买了,你又不吃,你到底想怎样?

或许很多人都是这个孩子的缩影,有自己的主意,可是往往被身边亲近的人忽视,久而久之自尊心就会受挫。我们喜欢香蕉,他们送了我们一大卡车苹果,还让我们痛哭流涕的感动,或许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感动自己。

小时候给我们太多限制,长大了又让我们展翅飞翔。关在笼子里的鸟待的太久了,已经忘记了飞翔的乐趣。拍打着翅膀,寻找翱翔蓝天的勇气,真的很难。愿每个家中都可以给予孩子平等的尊重和爱,他们属于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

SOS应对方法

面对情感勒索,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保持自我。作者提出了sos的三个步骤,一s,stop,就是停下来,什么都不做。停下来给予我们思考的空间,让我们拥有足够的理智面对棘手的事情,或许冷静下来,我们就不会掉进情感勒索的陷阱里。

二,o,observer,让自己冷静。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让自己处于旁观者的身份,可以看到事情的本质。就拿传销举例子吧,有的学历是博士的照样被传销人士洗脑骗亲人骗朋友,有的时候我总是想不通学历这么高为什么可以被这些人洗脑,细细琢磨你会发现缺少社会经验的人,总是会听信别人的一面之词,深陷其中不自知。

三,s,strategize,制定有效的应对的策略。当勒索者提出要求后,不要马上拒绝,而是在语言上支持他们,可以这样说,你说的对。这是万能语句,当然遇到不可理喻,不在一个频道上的人,也可以应用这句话,恩,您说的对,您说的统统都对。拒绝与辩解总是会让我们情绪激动,失去理智,掉进情感勒索的陷阱。

我们用温和的态度面对他们的要求,内心会更冷静。都说冲动是魔鬼,失去理智的时候大脑一般处于短路状态。另外一种方法,就是用假设法,如果我拒绝了你的请求,你会怎么样。我们从被动接收转换成主动角色,这样我们对事情的发展会更有掌控感。

在情感勒索中,我们会处于弱势的哪一方,总是会产生恐惧感,一旦有恐惧感出现,我们就用文字的形式和自己对话,我们恐惧的来源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恐惧,如果拒绝,那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将所有场景都通过文字提炼出来,我们会更有勇气的丢掉勒索者提出的要求。

拿樊胜美举例子吧,当妈妈一次又一次的掏空自己的积蓄,自己处于崩溃的时候,试着问自己,凭什么他们过的不好,就要我给他们钱呢?人生路上,有太多的责任与义务,我们不能承担哪些不属于我们的责任,用凭什么的问句,让自己清楚的认识自己。

很多标签都是第三方人贴的标签,那并不代表客观存在。如果一旦发现孩子处于内疚的状态,及时的引导孩子从内疚这件事走出来,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孩子事情的本质。

就这样,愿每个人都走出情感勒索的漩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