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修行——读《文化苦旅》

 行走的阳光321 2022-09-19 发布于陕西

修行——读《文化苦旅》

/马亚娟

我更愿意将余秋雨的“苦旅”看作是一场修行,以文化为念做的修行,一场人生的修行。
 
修行是奔着信仰去的,余秋雨的信仰应该是这个让他用生命爱着的民族和这个民族的文化。而这个民族在她几千年行走的旅程里,悲怆过,辉煌过,暗淡过,温柔过,也暴虐过。对于她这个儿子,她深情地滋养过,又刻骨的伤害过。如今,当他成熟后再反过来凝视“母亲”,复杂的情感诉之于笔端,何其深刻,何其凝重!
带着一颗参悟的心上路,一场苦旅,一场修行!
 


  如梦起点 
如梦的起点便是故乡,故乡往往是一个人的底色。《牌坊》里的忠贞与叛逆,冰封里的自我救赎,救赎自己又去救赎苦难中的人;《寺庙》里和尚们在“做课”,对面学校里的女教师们也在“备课”,和尚尼姑是外来的,老师也是外来的,外来的气息鼓动着封闭的乡村,老师对学生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信客》用生命诠释着责任的意义,用责任连着远方游子与故乡的牵挂。这些觉醒、勇气、善良、责任,都是故乡涂给他生命的底色,带着这些底色出发,去看中国,看世界,不管路再远,灵魂如何流浪,只要底色在,他的梦就在,心就在!
 


二 心中的山河
走过大半个中国的山山水水,他的“路”,就是他的“书”。这一路走过,有感慨,有希望,有寄托,最沉重的脚步该在西域,走过敦煌,他走出一组文字:《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让读者跟随他在空旷的沙漠里泛起对文化的沉重反思,看到一个知识分子面对民族文化的担当和强烈责任感。

一位旅者,走过山水,与山水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人物也从历史中走出,用文字为他们重塑容颜,于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父子活了。几个被流放东北宁古塔的大学士将流放途中所发现的渤海国遗址记在笔记上,为现代人的考察提供了依据。走过美丽的杭州,在《杭州宣言》里,那些为杭州倾尽心血的历史人物冲破历史的灰尘站了出来,隋炀帝开凿运河,让杭州瞬间成为重要的城市;白居易来了,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深挖湖底,增加了西湖的蓄水量,让西湖充分发挥了灌溉作用;以“保境安民”为宗旨的钱镠来了;让西湖再度恢复妩媚之态的苏轼来了;又让倍受迫害的苏轼在凄苦与挣扎中完成了《黄州突围》。避暑山庄里的明争暗斗,败落王朝的落魄与屈辱,以及知识分子的脆弱与强大。晋商如何创造了中国庞大的财富,这个庞大的群体曾经在通往富裕的道路上做了多少抗争与努力……余秋雨走过的一寸寸土地,他都不曾放过思考,连同在这片土地上烧杀抢掠过的罪人和屈辱过的女人也被他从静悄悄的墓地发现……
 
这一路走过,太沉重,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走得太惊心动魄,以致余秋雨一步一叹,携着他的文字走过河山,悲切着,愤怒着,惋惜着,心疼着,也振奋着!我们民族的文明如此丰富而历经劫难,那些如蝼蚁一样的生命在历史的长河里竟熠熠发光照及后人,若他们黄泉有知,知道后人如此念做他们,该欣慰了吧!
 


  灵魂的漂泊者
在《漂泊者》一文,余秋雨写了新加坡东北角一个小岛上以货郎身份定居于该岛的福建人林再有;半个多世纪前的留法博士又转辗定居新加坡;还有一位半个世纪漂泊在外的上海人……他们无一例外对隐藏在内心的祖国有种莫名的依恋,在内心,在灵魂深处,不可取代。这种民族的归属感适用于全人类。
 
他看了希腊文明遗址,看了埃及金字塔,将人类辉煌的古文明走了个遍,发现不同文明之间的征战结果,都是胜利者以极端的手段对付过去的文明,在诸多的古文明中,至今唯一没有中断的只有中华文明。等阅完他人的血泪史,突然觉得这个朴素得想让诸多人遗弃的母亲才是最伟大的!
 
走出去,看更大的空间,才发现身后的伟大或者渺小。跳出争斗,才发现争斗的幼稚,灾难本没有民族和国家的界限,人类在灾难面前应该是一种联合体,只可惜人类没有抛弃一些群体性的执念,于是争斗依旧。
 
走遍千山万水,最后盘坐于菩提树下,透视世界,透视人生,透视人性。坦然面对所有的遇见,不逃不避,不捧不追,所有的走过都将是修行的过程,如我们中国人信仰的“菩萨”,一切“观自在”即可。


  人生之旅
人生是来受苦的。
你看谢晋,你看巴金,你看黄佐临。谢晋把悲剧化成艺术,巴金将悲剧化作崇高,黄佐临将悲剧化作喜剧,那么多辉煌的人生被后人传唱,谁能切实感受他们的苦?苦是因为执着,一个时代总有引领者,他们执着地相信真理,哪怕真理一时被谎言淹没,坚持让他们受尽折磨,换来的是至上的真理。人生该坚持点什么,信仰点什么,贡献点什么,可能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只是有人总在问,有人总在答,有人不问不答,只做自己该做的……
这人生,何尝不是一场修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