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精解第三十四章,不自为大

 庭前春雪 2022-09-19 发布于山东

【原文叙述】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文章图片1

【翻译】大道像江河泛滥,汹涌澎湃无边无际。万物靠它生长发展,它不推辞,成就了功业而不占有名誉,它养育万物而并不认为自已是万物的主人。

一直无欲无求,可以称它为“小”;万物向它归附,它却不自认为是主宰,可以称它为“大”。正因为它始终不认为自己伟大,所以オ才能成就它的伟大。

文章图片2

【精解】这一章旨在讲大道发生作用的方式,即德。核心内容是者子对小和大的阐述。道生养万物,却不自恃有功,也不自以为大,正因为道不在大,所以才成为最大。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老子在本章的开头解释说,道广阔无际,是宇宙的主宰。在老子看来,大道正如江河一般广泛流行、周延四方。老子在这里形象而具体地描述出了大道的存在形态。道具有什么样的特质呢?老子认为,永远没有自己的欲望就是大道的特质。

大道无欲无求,没有欲望便不需要追求名声,因此它在人们的眼里,时常显得微不足道。老子最后指出,正是因为道不自认为伟大,所以才能够成就自己的伟大。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关于老子的“”的属性,有人认为其是一个绝对静止的精神本体。然而,道无欲无名、可小可大,绝对不是超时空的无差别的本体。

文章图片3

还有人认为,道作为一个抽象概念,既不能表现物质现实事物的本身,也不能离开形式推论或理论假设的思想,它只是由思维形式表述的一些东西,并不直接适用于对待客观现实的事物和现象。

其实,道是一个物质性的概念,它虽然是听不到、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存在于自然界之中,而不是仅凭人们的主观臆想而仔在的精神性概念。

这一点是我们准确理解《道德经》中有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此外,本章里道的“不辞”“不名有”“不为主”的精神,还可以使人摒弃占有欲及支配欲。

文章图片4

这一章老子表面上在解析“”,其实也在阐述治国之道和为人处世的方式。老子表面上是在赞美“”,其实是在呼吁圣人、君主、侯王向“”学习,行无为之政。

文中提到的“左右”,并非方位的左和右,而是地位的左和右。前文已经提到,在古代居左表示地位低下,居右表示地位高贵;将人或物置于左就意味着抬高,将人或物置于右就意味着贬低。

因此老子开篇一句,是在讲大道是恍恍惚惚,无声无形的,无限大也无限小,人们既可以抬高它,仰望它;也可以无视它,贬低它。

文章图片5

虽然“”生发了一切万物,滋养了一切万物,但它并不以此居功,不与一切万物相争,也不显示自己,看起来无所作为,是无限小的存在,却又是无所不为,是无限大的存在。

老子认为,正是因为“”这种有所为后不居功,不显示自己的特性,反而成就了它的无限大。

对于人来说,也是如此,在人没有私欲、顺其自然、不争不取的时候,万物反而会主动成就他。对于国家管理来说,更是如此,在君主没有私欲,顺其自然,依“”而行,反而能达到自然无为的境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