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荷尖尖 | 二次元的魅力与争议

 兹兹z 2022-09-19 发布于天津

由“偷星九月天”说开去

图片

2021年11月20日,2021-2022年度“BiliBili国创动画发布会”重磅来袭。在这场一年一度的“国漫盛会”上,一众国漫爱好者的目光都不约而同地投向一部漫改动画:完结于2014年的漫画《偷星九月天》——它即将以动画的形式,携着一代人笑泪交织的回忆,重新回到国漫爱好者的视野中。

图片

《偷星九月天》动画化的消息甫一公开,便在各大社交平台掀起热议。从一众“爷青回”与“意难平”交织的呼声中不难看出,这部作品虽然存在着“框架脆弱”、“故事烂尾”等一系列问题,但依然深刻地沉淀于那一代国漫爱好者的集体记忆中,七年如一日地给予他们以持久的心灵激荡。

依托创刊于国漫低迷期的“中国漫画第一刊”《知音漫客》,《偷星九月天》成功地在校门口的报刊亭、课桌桌洞的最深处以及熄灯后的被窝里占据一席之地,“黑月铁骑”、“暗月骑士”、“第七感”等词汇也承载着少年们的“中二”遐想,凝结成叩醒那段青葱岁月的“敲门砖”。七年后,当这块“敲门砖”乘着“新国漫”时代的东风华丽回归,被再度叩响的不仅仅是我们对故事情节本身的记忆,更是其烙印在我们心灵深处的喜悦与欢愉、浪漫与遐想、震撼与感动。

或许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部这样的作品,在那个“用五块钱买来100页快乐”的年纪,他是帮助我们舒缓身心、娱乐消遣的“快乐星球”,也是以其传达的价值观念等元素启智润心、形塑人格的“文化力量”。

就“二次元文化圈”来讨论

图片

在这种“同频共振”的快乐与澎湃中,对于动漫和漫画等文艺作品同样怀抱回忆与热爱的人群,逐渐形成了“二次元”文化圈。“二次元”是指代经由绘画、写作、影视等手段创作的虚拟世界。日本早期的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都是由二维图像构成的,其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通过这些载体创造的虚拟世界被动漫爱好者称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

同时,“二次元”具有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而根据地域和国家的不同,“二次元”具有不同的划分标准。在中国,二次元圈子通常指代的是ACGN,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在日本,二次元圈子通常指代的是MAG,即漫画(Manga)、动画(Anima)、游戏(Game);在美国,二次元圈子通常指的是ACG,即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

图片
图片

很多年轻人在二次元文化中寻找精神寄托。无论是“纸片人老婆”、“纸片人老公”带来的温暖,还是其中角色、情节使人形成的“人格崇拜”;无论是在“异世界”探索未知的吸引力,还是许人短暂脱离现实压力的“乌托邦”,二次元文化始终在以其独特的魅力向现实中的你我致以一份或雪中送炭,或锦上添花的慰藉。

“二次元”污名化由何始

但在网上和生活中,我们也总会听到一些对于二次元文化圈进行“污名化”的声音。“色情低俗”、“肥宅真恶心”的黄色标签与二次元文化如影随形,“吃谷”、“氪金”行为被指认为非理性的消费主义。诚然,宅男是二次元文化重要的受众群体,为了迎合其需要加入色情元素的作品也不在少数;从两位数一个的铁皮徽章、三位数一个的棉花娃娃到四位数一个的手办,御宅一陈列柜的周边商品加起来价值连城的现象也并非个例。但并非每个宅男都是满脑子的“黄色废料”,“媚宅”、“卖肉”也不是二次元作品的全部,别样的艺术风格与匠心独运的人物和故事塑造才是二次元作品的“真物”,“吃谷”、“氪金”承载着的也是为喜欢的虚拟人物留下纪念的珍贵心意。

图片

承认二次元乱象的存在并努力治理固然必要,但部分存在的乱象并非二次元文化的全貌;然而来自外群体——甚至相对于作为亚文化的二次元来说,常常是主流群体的,不管不顾、不折不扣的污名化标签,还是会一帽子扣给整个亚文化群体。原因何在?是乱象本身的存在被扩散导致了以偏概全,还是二次元舶来品的身份、小众人的弱势、亚文化性质的格格不入本身造成了偏见?面对“搞二次元的人是不是都奇奇怪怪”的声音,我们或许有时也想中二地发出金木研式的疑问——

错的是我,还是这个世界?

图片

圈内圈外尽言说

二次元文化曾怎样吸引了你?你是为什么义无反顾地“入坑”?

你如何看待虚拟作品与现实之间复杂又神秘的张力?虚拟作品怎样将现实的原材料处理成梦幻的投影?

你有没有纸片人“老婆”、有没有偶像企划和手游中的“你推”?人为何会像爱上一个真实的人一样将情感投射入虚构的存在?

作为二次元文化的受众或旁观者,你看到过、如何看待二次元圈子内部确实存在的乱象和被外部污名的标签曲解的现象?

被污名者为什么是二次元?亚文化与越轨标签相勾连的历史从何时起,因何而起?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又是怎样的相互关系?

你是以怎样的态度与视角看待二次元文化的?

我们是以怎样的态度来审视不同文化观念的碰撞的? 

图片

表达喜欢不是一种权利而是一种责任。人为自己所喜欢的事物发声,才能让议题走出私人空间、走进公共空间开展对话;在对话中追逐真诚正通的交往理性,互相坦诚、互相理解,我们终将形成力量的连结以改变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